關帝祖廟│文化漫談—關羽崇拜的形成(二)
經過了近百年戰亂、重新建立的統一的王朝——宋,最高統治者在價值觀、統治方法與統治風格上都與隋、唐有了很大的不同。這是一個重實利的世俗時期,對於意識形態往往採取實用主義的態度。開國皇帝趙匡胤於乾元元年(963)到武成王廟(祭祀周代的開國功臣姜尚)視察。當他看到兩廊壁上參與配享的歷代武將畫像時,當場指示,只有「功業始終無暇者」才有資格配享武聖姜太公,並命令吏部尚書張昭等人議論一下去取。結果是將漢代的班超、唐代的秦叔寶等二十三員戰功顯赫的武將晉陞到兩廊接受配享;關羽、張飛等二十二人被黜(見《續資治通鑒》卷3)。由此可見,宋代初年在統治者眼中,關羽的地位不僅等同於歷史上的一般武將,而且,由於其功業未就,還受到歧視(這種做法受到當時一些臣僚的反對)。
到了北宋中葉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關羽不僅恢復了原有的地位、而且還有所提高。造成這種狀態的原因很多(佛道兩教的推動起了重要作用),其中通俗文藝的興起對社會潮流和意識的影響,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原因。雖然通俗文藝,在宋代以前也有,但是其規模、內容、影響都是與宋代無法比擬的。唐代的通俗文藝還是以講唱佛經故事、民間故事(如孟姜女的故事)和歷史故事(如王昭君)為主的,很少有演講現實平民故事的,而且很少有專門演出的場所和大量從事演出的藝人。北宋城市形制的變遷(從唐代的城坊制變為街巷制)和商業(特別有關日常消費的商業)畸形繁榮,為通俗文藝的演出提供了物質基礎。在大中(十萬戶以上的中等城市有四五十個之多)城市中大多有了通俗文藝演出的固定場所——瓦子,並且產生了一批在瓦子定時、定期、定地演出和「衝州撞府」隨地隨時「打野呵」的江湖藝人。他們演出的通俗文藝作品也比前代大大豐富了,他們在通俗文藝作品中所散播的各種思想意識必然在民眾中產生強烈的影響。
在各種通俗文藝作品中與關羽密切相關的是「說三分」,也就是說「三國」的故事。這個節目也是當時「說話」的熱門,也為不同階層的人們所喜聞樂見。在北宋汴京的瓦子里還出現專門「說三分」的藝人霍四究。我認為《三國志平話》雖然刻於元代,其主要的故事情節宋代就已形成。例如形成於北宋和金國之間的《新編五代史平話》中的《梁史平話》的入話,言三國時期的曹操、孫權、劉備,乃是被漢高祖劉邦殺戮的功臣韓信、彭越、陳豨等人轉世,備受曹操欺壓的漢獻帝乃是劉邦轉世,整個三國歷史就是一個冤冤相報的故事。《三國志平話》的一開始講的也是這個故事,只是把陳豨改成了英布。
前面所說的關羽為後世人們所崇拜的特徵,絕大多數已經在《三國志平話》的故事中出現。這部平話中,關羽成為主要的人物形象之一,江湖藝人為這個藝術形象創作了許多具有特徵性的情節,這些情節往往反映了遊民的理想與追求。如「桃園三結義」中劉備、關羽、張飛所作「不求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詞,「溫酒斬華雄」和過關斬將的勇武精神,千里走單騎和不忘舊恩的義氣,這些都是遊民嚮往而又難以達到境界。這些也都播撒到整個社會,我們從北宋文人和承繼了北宋文化的金國文人的一些記載中還可以看到一些影子。
例如,關羽的兵器,在他的戰鬥生活與其英武形象的塑造中關係至大。從《三國志》看關羽似乎是使劍,因為本傳說到關羽斬顏良時有這樣的句子「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既能「刺」,又能「斬」,只能是劍。南朝梁·:陶弘景所撰《古今刀劍錄》(四庫館臣認為,此書有後人竄入文字)記載「關羽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采都山鐵為二刀,銘曰『萬人』。及羽敗,羽惜刀,投之水中。」不過這個說法不為後世關注,大多人提到關羽使用的兵器時,還是說他使劍。如唐代郎士元在《關羽祠送高員外還荊州》(見《全唐詩》卷248)還說關是「一劍萬人敵」。到了北宋中葉,有些變化,如蘇軾的好友李廌的《關侯廟》詩中則言「橫槊勇冠軍」(見《濟南集》),「槊」同「矟」,乃是丈八蛇矛,到了元好問的《續夷堅志》中言「濟源關侯廟大刀,辛丑歲忽生花十許莖」。這才是後世人們所熟悉的關侯所用的青龍偃月刀。元初郝經的《漢義勇武安王廟碑》中描寫的「旌甲旗鼓,長刀赤驥」則完全是《三國志演義》中的關羽的形象了。帝俄時期的大佐柯茲洛夫於1908年在我國甘肅黑城子挖走金代所刻年畫「義勇武安王位」,其中有關羽、周倉、關平等人的形象,周倉所執的就是一把長刀。其中人物的服飾打扮與近世很接近了(見《中國民間年畫史圖錄》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郝經在上面所引「廟碑」還提到劉備與關羽「約為兄弟,死生一之」,這種說法也只見於民間傳說,而不見於文人士大夫正式記載的。
關羽被人們崇拜形象的形成的標誌還是這個人物形象受到觀眾的愛戴,張耒的《明道雜誌》記載了一個故事:
京師有富家子,少孤專財,群無賴百方誘導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戲,每弄至斬關羽,輒為之泣下,囑弄者且緩之。一日弄者曰:「雲長古猛將,今斬之,其鬼或能祟,請既斬而祭之。」此子聞甚喜,弄者乃求酒肉之費,此子出銀器數十,至日斬罷,大陳飲食如祭者,群無賴聚而享之,乃白此子,請遂散此器,此子不敢逆,於是共分焉。
雖然這個富家子顯得愚蠢了一些,但是他為斬關羽而泣不能自已,被人欺騙而無恨無悔,可見關羽的戲劇感人之深。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在江湖藝人的創作影響下,民間對對關羽的崇拜已經達到一定的熱度。關侯廟也在大江南北許多地方出現。李廌詩、郝經碑文、元好問的筆記小說到涉及到關廟。
值得我們思考的是,為什麼江湖藝人把遊民所嚮往的品德都集中表現在關羽這個人物形象上?由於有關「三國」平話故事的文獻不足,很難確切地回答這個問題。但是我們從宋代以前關於關羽的記載和傳說來看,有以下幾點是遊民感興趣的。
1.關羽有與遊民大體相同的出身與經歷。《三國志》關羽本傳言關羽早年「亡命奔涿郡」;《三國志平話》把這句話敷衍成為「因本縣官員貪財好賄,酷害黎民,將縣令殺了,亡命逃遁,前往涿郡」。這段經歷與脫離了宗法網路的遊民十分接近,使他們感到親切。
2.關羽對於劉備的忠誠是很感人的,而劉備對待關羽的態度又較為「平等」,於是江湖藝人便把這種君臣關係改造遊民易於接受的「義結金蘭」的關係。把連接這種關係的思想意識,闡釋為「義氣」,而「義氣」是遊民組織起來的紐帶。
3.關羽極為勇敢和武藝超群,這與宋代出現的遊民尚武精神非常合拍(宋代統治者「重文輕武」,因此尚武之風下沉於遊民群體)。遊民一無所有,大多又沒有文化,他們只能靠力氣和武藝為自己的生存和發展開闢道路。
4.宋代以前就有關羽神靈「顯聖」的傳說,而且保佑下民(這些在胡小偉的論文中有很詳細的介紹)。落拓江湖、脫離了宗法庇護的遊民們時時會有不虞之災,需要強有力的神靈的護佑。
5.作為脫離了戶籍管理的亡命者是官方所要緝拿的人,他們在社會上是沒有地位的。可是,關羽只是依靠自己個人的力量不僅生前成為名將,而且死後還化為流傳千古的神靈,這是最易於引起處於社會底層的遊民共鳴與欽佩的。
6.還應該注意到,關羽一生輾轉四方,只是晚年才稍稍安定,鎮守荊州。死後又被弄得身首異處,也給人們以漂零之感。這些都容易引起過著不安定生活人們的同情與共鳴。因此,關羽特別受到流落到他鄉的遊民、輾轉四方的行商和漂流到海外的華僑的崇拜、成為他們的保護神。
綜合這種種原因,可以看出關羽的歷史以及宋代之前有關的傳說就已經具備了被缺少安定生活的社會群體人們崇拜的因素。這樣,就為江湖藝人把關羽塑造成為能夠表達自己理想的英雄形象提供了素材與可能性。有悠久的傳說和歷史事實為基礎,關羽這個形象一出現馬上就各個階層(包括一些主流社會的人們)的歡迎與尊敬(當然歡迎和尊敬的角度不同)。元代文人社會地位低下,關羽的故事自然易於引起他們的創作衝動,這個時期產生大量的有關關羽題材的戲劇作品。著名的如《關大王獨赴單刀會》《關雲長千里獨行》《關雲長大破蚩尤》等。這使得關羽的形象更豐滿、更高大、更能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TAG:關帝祖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