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聚會的日子越來越近,買衣服試穿了一上午,累得人仰馬翻的
文:佚名
我們常說女人的衣服總是少一件,買了上衣,要配條裙子,全買了,還想再搭一件別的衣服,以便可以換著穿。拉開衣櫥,去年的衣服怎麼配都覺得不合適,有些衣服也許只在試穿的時候穿過,買回家就不喜歡了,還有一些衣服怎麼穿都再也穿不出去年的味道來。從這一點上說,女人都是喜新厭舊的主。不過話說回來,既然老公不能換,孩子不能換,手機也不能常換,那就只能換換衣服,改善一下心情嘍 。
眼看著同學二十年聚會的日子越來越近,我與好朋友一起去銀座看衣服,試穿了一上午,累得人仰馬翻的,一件沒買。倒不是沒有合適的,主要是太貴,如果從網上找人代購可以便宜三之一,所以試穿時,就偷偷拿手機拍了貨號,說起來有點不地道,可是誰讓商場那麼坑人呢?再說試衣間里又沒有攝像頭,這是女人的小聰明。女人在買衣服上,都有點精打細算,這沒辦法,都是過日子的人。
從網上購了二件衣服,周日去爬山,女兒代收的,怕她爹生氣,特意安慰她爹:事已至此,一定要想開。怎麼聽著就有點心酸呢。對於男人們來說,一件衣服頂一件衣服穿,所以他們永遠不能理解女人為什麼對衣服那麼情有獨鍾。
人常說:女為悅己者容。其實,女人買衣服,做美容,說到底還是悅自己。天天照鏡子,一臉怨婦相,不要說別人看了倒胃口,就是自己看了也會倒吸氣。哪一天某一件衣服,讓你穿起來得體,又合心意,你自己也會覺得精彩飛揚,滿面春色如桃花盛開。
人長得美固然是老天的恩賜,長得不美,才更要衣服去襯。不是有句老話說:人要衣裳馬要鞍,跑得再快,再俊俏的馬,沒有個好鞍配著,美不協調,也會讓人大跌眼鏡。所以衣服於女人而言,不僅僅是一件外衣,一件衣服,更是一個女人氣質形象的體現。
當然對於我這種人,基本上沒辦法談氣質。三十歲之前,我夏天基本上都是男裝出行。體恤衫、大馬褲,而且是男人的那種大馬褲,越肥越好。好多年不喜歡我的穿衣風格,因為我又胖又矮,這種衣服穿起來,更加顯矮,這還真是沒辦法改變的事情。為了張顯個性,我只好把這種衣服穿到極致,以丑為美了。上學時,我哥哥的一件綠色體恤衫,我穿到洗得發白都沒捨得丟。
從未婚前的八十三斤,到生育孩子後的一百一十六斤,這三十三斤,真不知道長到哪裡去了。只好穿得肥大誇張一點,這樣就算渾身是肉,也自欺欺人地隱藏起來了。
有一年針炙減肥,每天幾十根銀針扎滿肚皮,還要不停地振動消耗能量,然後要被一種辣椒油一樣的東西按摩,可真是活生生地受罪,半個月才減了不到六斤肉,真是吃起來容易,耗下去難呀。
雖說只有五六斤,也覺得輕鬆了不少。馬上去買了幾件合身的衣服。可是穿在身上,怎麼看都不象自己的衣服。 說起來應該是這樣:穿瘦一點的衣服,人就顯瘦,而且也會注意保持這種身材。穿肥大的衣服久了你根本就覺察到,肉就長身上來了。
所以沒過多久又反彈了。
後來我發現最好的減肥就是少吃東西。至於針炙、減肥藥、減肥茶、震動器……無論是吃的喝的用的,還是鍛煉,想要減肥都必須節食。當然胖人大多胃口好,基本屬於吃嘛嘛香的吃貨之族。節食,那可是要人命的事。
很多衣服穿著穿著就瘦了。記得同學十年聚會時,特意去做了一條裙子,那時候體重剛剛過了一百一,自我感覺稍微有點瘦,穿裙子,可能會讓人覺得自己更女人味一點。也就穿了那麼一次,後來再穿,就穿不下去了。裙子壓在柜子里十年了,還象新的一樣,每一年整理柜子時都要拿出來比量一下,穿不下去!
我是屬於瘦了要穿瘦衣服,胖了要穿肥衣服。可惜了,這麼多年,就一直沒有瘦下來。原打算爬爬山可以減減肥,爬山的後果是身體更加結實了,而體重基本沒減。
雖說人要有一顆年輕的心態,就象前幾年的一個廣告詞所說:六十歲的人,三十歲的心臟。現在是服什麼都不重要。人至中年,應該開始注重營養及合理膳食了,減肥已經不再是日程的安排了。這就是年齡。這就是心態。
我女兒現在這個年齡比較喜歡暗色的衣服,有一天她爹說:是不是孩子心理上有問題呀。我說他是杞人憂天。我象我女兒這個年齡時,從來沒有穿過一件鮮艷的衣服,青春年少花一樣的歲月,再灰暗的色調都是美的,充滿著活力的。只有老了,人才喜歡用鮮艷的色彩來提升自己的精氣神。
為了聚會,我買了一件藍色的長搭衣,買了一雙粉紅色的涼鞋,還買了好幾件配外搭的吊袋,買了一條長裙子。最近幾年,越來越傾向於女人味,也許是老了,人的心也漸漸變得慈悲了。
冬天的時候,我鍾愛短裙子,夏天的時候,我鍾愛長裙子。
曾經有個人說,他喜歡穿裙子的女人。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一年四季都穿裙子,把自己都穿膩了。有時候,意願是好的,很多東西卻未必適合你。比如衣服,比如愛情。
最近幾年,我深刻地反省了一下自己的審美觀,發現女人還是穿裙子好看。
裙子飄逸、率性、自然,穿在身上,女人就真的有了水一樣的風情。
等我老了,我要穿最鮮艷的裙子,帶最美的頭巾。
象個老妖精一樣艷亮地迎接死亡 。
※那些舊年畫里,藏著我們60、70、80後純凈而美好的回憶……
※他鄉的飯,我吃不慣,你呢?
TAG:愚伯的自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