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牆根下的老人

牆根下的老人

文/如是

編輯/如是

每次下村,穿過曲曲折折的鄉村小路,穿梭在高高低低的平房瓦屋,總能看到三三兩兩的老人坐在路口的牆根下嘮家常,尤其是冬日,向陽的牆根更是老人們聚集的所在。

老人們湊在一起嘮嘮家常,誰家房子翻新了,誰家孩子剛考上大學……大概是農村老人日常生活的寫照。但更多的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孤零零的坐在自家門口,望著路上來來往往的人群,渴望遇到個能搭上話的人聊聊天。哪怕就只坐在那靜靜的看著打打鬧鬧的孩子們,看著來來去去各色各樣的人們,看著小貓小狗追逐打鬧,也總比在房間里睡覺看電視要覺得溫暖。

這讓我想起我的奶奶,雖然屋裡熱有空調冷有暖氣,但她在家一刻也坐不住,總是愛天天蹬著小三輪車頂著大太陽、冒著寒風遛街串巷,遇到熟人或者是有人扎堆的地方,總是願意停下車來湊過去聊聊天。或許,對於上了年紀的人來說,能有人熱熱鬧鬧的一起說說話聊聊天是最幸福的事情了。

老人最大的敵人就是孤獨——情感缺失。地域、經濟、身體、家庭、基礎設施等條件決定著這個社會能夠提供給老人們的娛樂活動實在是太少,或者說,大多數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幾乎為零。而更重要的是,兒女們給予的關懷太少,精神贍養根本遠遠不夠。

印象特別深刻的一次是去一個戶里,推開門就一股濃濃的中藥味迎面撲來。這個戶是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兒女務工在外常年不回家,一直都是老人一個人生活。現在突然生了病行動不便,一直在喝中藥,所幸有熱心腸的鄰居過來幫忙打點著起居生活。每每看到這我內心都五味雜陳,一直以為這種事情只存在於上幾個年代,後來才發現這種情況並不少見。經常有上了年紀的老人摔倒磕碰、感冒發燒掛吊瓶,子女在外務工也不知情,而往往也不能及時趕回來。

其實又何止只有「牆根下的老人」,在訪煙的時候,也常常看到才剛上小學的孩子抱著哄著哭鬧的弟弟;還沒有掃帚高的小孩抱著大掃帚打掃院落;兩三歲的孩子踉踉蹌蹌走在泥濘的小路上,摔了一身泥不會哭爬起來接著往前走;寒冬里,學生握著凍得通紅的小手趴在摩托車的后座上寫作業,只因為外面光線充足……本該是在父母懷抱撒嬌的年齡,卻承擔著這個年齡不該有的懂事和堅強。這些並不是社會常態,但卻是無數留守兒童的生活剪影,是真真實實存在社會某個角落的現況。

現在出去打工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留守老人、兒童並不在少數。年輕人在外務工通常半年甚至一年才能回一次家,家庭生存現狀、老人和孩子的生活情況都不能親力親為的考慮到、照顧到,留守家裡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大都承受著巨大的生活壓力和嚴重的親情缺失。「老有所養,幼有所依」因為各種現實問題並不能很好地成為每個家庭生活的常態。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龍應台的這句話讓我感受頗深。時代在進步,親情卻是一個越來越被淡化的東西,人們的觀念和以前也有著天壤之別。人們對新鮮環境事物的渴望、理想事業的追求以及交通工具的普及使得越來越多的人無形中淡化了和親人的距離、拉遠了和父母的感情。大城市甚至是陌生的環境永遠都充滿著誘惑和魅力,看起來隱藏著無限可能。是的,人們比以前更努力,比以前更有出息,眼界比以前更開闊……反而離我們的父母親人——我們最最在乎的東西,越來越遠。

這樣值得嗎?

我給不出答案。無數次在想,到底是在父母身邊享受親情、還是去追逐自己的工作和事業更重要,雖然兩者未必衝突。如果你能同時擁有,那你是幸福幸運的。作為身處異鄉的我,對家的思念是越來越濃。父輩常常教導我們兄弟姐妹:「你們幾個把自己照顧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對這個家庭最大的付出和回報。」這句話,我一直銘記在心。這是長輩對我們的殷切希望和期待,而作為家庭的一份子、作為家裡晚輩的我們,能為家庭做的又何止這些?

至少,為人子女多關心下父母的生活、多設身處地的走近和去理解父母的世界吧。

兩代人甚至三輩人,娛樂方式、消費觀念、生活習慣等等難免存在差異。以前總是希望父母跟上時代的腳步,去接觸最新最潮的東西,後來才發現,強壓的思想和做法並不能讓他們快樂。他們有他們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獨立和喜歡的小世界,跳跳廣場舞、養幾盆植物、飯後散散步遛遛彎、種點蔬菜遠遠比帶他們出去唱歌、看電影要讓他們快樂的多。

所以,無論你是常伴父母身邊、還是求學、工作在外,記得多了解了解父母,記得多關心父母溫飽冷暖,記得要常常往家裡打個電話,多陪他們嘮會嗑吧。

他們很想念你。

最後,衷心的祝願天下父母,都能夠健康幸福。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驚凝 的精彩文章:

TAG:驚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