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諸夏的極東:朝鮮半島上的先秦遺民

諸夏的極東:朝鮮半島上的先秦遺民

每當中原地區發生戰亂,就會引發一波波前往周邊地區的遷徙或者武裝殖民。這一歷史大戲,可以說是中國歷史的註定輪迴。漢武帝時期的赫赫武功,也就標誌著先秦封建的最後終結。

1 幽燕風雲

先秦到漢朝 中原的大變動也影響了朝鮮半島的歷史進程

在上古時代,一些商王朝的同族親戚,就開始進入了燕地。他們建立了孤竹國,箕國等方國。當地的部落成為了這些商文化征服者的臣屬,接受了商朝統治者賞賜的青銅器。

商王朝的同族就已經進入朝鮮發展

到了公元前11世紀的商末周初,來自西方的周人武力推翻商朝。在周初大封建的浪潮中,王室宗親召公的部族進入了河北。這個軍事殖民集團討伐並收降商人的殘餘力量,逐步代表周天子在當地樹立新的權威。像其他地方的殷商遺族一樣,不願意臣服周朝的商人與親近商人的部落,開始向更遙遠的北方與東方撤退。其中一些撤入遼東乃至朝鮮。

西周的武裝殖民也逐步向燕地擴張

此後,召公的後裔幾經興衰。當歷史的車輪滾入公元前3世紀時,佔據著周人龍興之地的秦人,開始橫掃六國。屬於周朝王室的燕國人,難以抵抗。末代燕王姬喜,重蹈了商遺民的覆轍,流亡到了遼東地區。他為了討好秦人,向秦將獻上了太子丹的人頭,但最終還是被秦人攻滅了。

戰國後期的燕國版圖

雖然燕國滅亡了,在這一過程中,燕國的一個舊貴族衛滿糾集殘餘武裝,在遼東依託燕國長城以外的邊遠城寨武裝自保。一番政權更迭後,以遼東為基地的衛滿,成為了漢朝燕王的臣屬。在燕王盧綰聯絡匈奴而受到討伐的時候,燕地的軍隊節節敗退。燕王盧綰逃亡匈奴,衛滿則糾結人馬,逃往更加遙遠的朝鮮。

秦軍的征服 迫使大量燕國貴族向東逃亡

2 先秦博物館

燕國與箕子朝鮮的對峙

衛滿等人發現,當時的朝鮮半島上有各種各樣的族群,可以說是先秦民族的博物館。

最早見於史書記載的大同江流域居民,是《禹貢》中記載的島夷。後來商王族箕子率殷商遺民遷入這一地區,建立了箕子朝鮮。不僅帶來了各種技術工匠,也給該地區帶來了不少農業、手工業技術。同時箕子還是周武王敬重的賢士,接受了周天子的冊封,理論上也是周的諸侯。

遼寧省喀左縣出土的箕國貴族禮器 銘文上有明顯的「其」字

商王族與周封臣的雙重身份,讓箕國貴族在遼東地區擁有巨大的影響力。他們給朝鮮北部,帶來了中原的詩書,官職與禮樂。殷商遺民與島夷融合成的新民族,就是《漢書地理志》所說的朝鮮蠻夷。這個族群有著較高的文明程度,被秦漢時代的中原人稱作良夷。就連傾心禮制的孔老夫子,都對朝鮮北部很有好感。《論語正義》曾解釋道,孔子想乘筏渡海,前往的彼岸之地,就是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的朝鮮北部。

孔老夫子都差點為理想去朝鮮

中原人一直知道箕子朝鮮的存在。雖然這個小國地理偏僻,但也是西周封建體系的一部分,所以朝鮮北部與中原的文化距離並不遙遠。較為發達的文化,安逸的農耕條件與較少的戰亂,一直吸引著春秋戰國的先民們前往當地定居。箕子八教是當地人的法律與風俗,寬緩仁慈而簡單易行,讓商朝後代的統治得以延續很久,綿延了四十餘代君主。

北京地區出土的西周初年的箕侯銅盉

在燕國最強的時代,燕軍曾經征伐遼東,討伐過朝鮮,最後降服了箕子朝鮮、臨屯、真番等小國。其版圖包括朝鮮半島西北部的部分地區,並由燕國官吏治理。考古發掘已經證明,燕長城之外有中原文化向東北亞土著文化的過渡地帶。各種各樣的城寨遺址,墓葬證明燕國人曾經與扶余、貊等塞外民族共同生活。

對於廣袤的塞外地區,燕人沒有建造線性防禦工事。他們靈活地運用河流、山脈、瀑布等地形防守。僅在重要關津駐兵,在城堡和烽火台周圍設置定居點。在在關塞渡口之間,沿交通路線設烽燧以通消息。

燕國長城走向分布圖

在戰國末年的統一戰爭中,秦朝對於一些半夷半夏的政權也進行過征討。比如秦軍攻破了雲貴高原上,由楚王族後裔統治的滇國,還一度派出官吏短暫地管轄。

由於有周天子封臣的身份,箕子朝鮮害怕秦軍來攻打自己,於是表示服屬於秦,自降身份。作為秦朝在遼東塞外的壁壘,為秦朝守邊。那些燕國在塞外夷夏雜居的武裝據點,也因為降為秦國藩屬而免遭討伐。

在陳勝、吳廣和項羽起義爆發後,很多齊-燕-趙三國的移民為了避難,直接投奔箕子朝鮮的末代國王箕准,被安置在朝鮮的西部邊境上。漢朝建立後,箕子朝鮮名義上屬於漢朝的燕諸侯國管轄,實際上繼續自治。

漢朝在早期選擇固守原來的燕國長城,長城外的燕國據點沒有受到漢德直接控制,並在秦末漢初得到了來自齊國,燕國,趙國遺民的補充。一件平壤石岩里出土的胡內式銅戈上,有「二十五年上郡守」的銘文。有學者認為,這件戈打造於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是在秦滅燕國與秦末的戰爭中輾轉流入朝鮮半島的。除了先秦移民的後代,朝鮮北部還有東夷的穢人,與臨屯、真番等土著小國。

平壤石岩里出土的秦戈與其他武器

朝鮮半島南部也有先秦遺民的聚落。比如三韓中的辰韓,就有濃厚的先秦古風。南朝時書寫的《後漢書.東夷傳》記載,辰韓人是逃避秦朝苦役的秦人後裔。他們與齊地,燕地語言不同,但保留著先秦古語。

定居在城郭中的辰韓人:把「國」叫作「邦」,「弓」叫作「弧」,「行酒」叫作「行觴」,「人」叫做「徒」,把「我」叫作「阿」。

這些古樸的語用,可以在先秦典籍中找到對應。他們是一個善於耕地,乘坐牛車馬車,嫁娶遵守禮儀,彬彬有禮的農業民族。還懂得蠶桑,並有琴瑟等中原樂器。弁韓的服飾與部分習俗與辰韓類似,明顯區別於鄰近的原住民馬韓。

半島南部也有弁韓這樣的先秦遺民

3 自我蠻化

衛滿及其部眾基本上就是先秦軍隊的翻版

在看到劉邦完全容不下先秦舊貴族與異性王后,衛滿帶著千餘部下,改變髮型與服飾,用蠻夷化的方式脫離與漢朝的關係進入朝鮮。春秋戰國時代,很多在邊疆地區自立的封建貴族,都用這種自我蠻夷化的手段,脫離與故國的關係:

公元前7世紀,春秋時代的楚國君主熊通自稱蠻夷,不奉周天子為王,不遵從天子的分封體系而自立為楚武王。幾個世紀後,楚國逐漸被認可為華夏的一員。

楚威王時,楚莊王的後代庄硚將軍率軍出征雲貴高原,為楚國征服了滇池附近的土地。但是當時秦軍入寇巴郡與黔中郡,楚軍回國的退路被截。於是庄硚也遵從了當地人的習俗,自立為王。

秦朝末年,真定人趙佗深知中原禮制,在南越依仗中原軍隊稱王。但他也曾經故意束椎發,張開兩腿坐著,用越人的風俗接見漢使陸賈。

這種自我蠻族化的舉動,一是為了緩和被征服者的敵意,拉近與當地人的距離。二是為了讓自己擁有更多的權利與自由,不受或者少受中原故國的節制。

韓國突出的東周青銅劍

4 稱霸一方

漢初的箕子朝鮮 主要靠收納中原流亡者防禦西部邊境

由於受到過燕國的討伐和秦朝的威脅,所以箕子朝鮮的傳統政策,是用中原新移民守邊,抵抗來自西方的壓力。見識過改朝換代,歷經三朝的衛滿,很快獲得了朝鮮王箕準的信任,被封為博士,還獲得了朝鮮西部邊疆的百里封地。他也逐漸成為了朝鮮半島上先秦遺民們的領袖。

衛滿見證了燕國滅亡,秦朝一統,反秦起義的歷史巨變,目睹了多個諸侯王的自立與沒落。但作為倖存的戰國貴族,衛滿依舊保持著先秦時代封疆列土的理想。

衛滿在封地上不斷糾結人眾。等到實力飽滿之後,大約在漢惠帝即位之初,野心勃勃的他炮製了一個大新聞。通過散布漢軍進攻朝鮮的謠言,衛滿請求前往首都王險保衛君主。在獲得朝鮮王的同意後,他集結了中原人組成的武裝,趁機攻入首都搶班奪權。戰敗的末代朝鮮王逃到了南部的三韓地區。衛滿依託齊-燕-趙的中原移民和殷商後代,建立了衛滿朝鮮政權,自立為王。

篡位後的衛滿成為了半島上的絕對霸主

雖然根據衛滿與遼東太守的約定,朝鮮是漢朝的外臣,管理邊塞的蠻夷,不讓他們隨便騷然邊境,也不得阻礙周邊小國前來朝見漢天子。但在實際上自治的朝鮮,對於漢朝的流亡者有著巨大的吸引力。這裡有濃厚的中原文化氛圍,但又不歸漢朝的高壓經濟政策直接管轄。

先秦遺民都是玩兩面派的好手

衛滿和南越王趙佗一樣,仗著地理位置偏僻,在面對漢使時使用胡服椎發,裝出一副恭順蠻夷的樣子。關起門來依舊使用中國諸侯的衣冠儀仗,統治治下的中原人和韓人。由於人口與文化等因素,衛滿政權很可能沿用了戰國時代燕國的官職:

將/相--太傅/相室---卿/大夫--中下級官吏的體制。

對於一些小部落的首領,衛滿政權以王,君長的封號加以籠絡。

地方上除了封君領地和土著部落,還有郡縣級別的行政機構來管理中原移民後裔。

正因為如此,西漢著名的辭賦家楊雄的《方言》,把大同江流域與中國東北南部、河北北部視為一個方言區。這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從戰國時代開始的大移民的結果。

戰國式諸侯的衛滿朝鮮,藉助漢朝初年的匈奴寇邊等問題,發展了百餘年。其間不斷地招納漢朝的難民和流亡者。運用比較有優勢的制度與軍事力量,兼并半島北部的土著部落和先秦移民聚落,還阻止半島上的其他小國來朝見漢朝。

衛滿朝鮮的戰國式軍事力量 在半島具有巨大優勢

除此之外,衛滿朝鮮還與匈奴合謀進退,共同對付漢朝。早在燕王盧綰流亡到匈奴時,匈奴中就有一些流亡的燕國貴族。衛滿本身也是燕國人,雙方完全有可能通過這些流亡者建立聯繫。衛滿朝鮮的疆土以北,就是以左賢王為首的匈奴左翼各部落。西漢前期,匈奴左部多次進攻漁陽,上谷,右北平等地,每次都給漢朝造成重大的損失。這其中,很可能有熟悉燕地情況的衛滿朝鮮的指點參與。衛滿朝鮮完全可能以這種方式保持自立。

匈奴人曾經是衛滿朝鮮最重要的盟友

5 漢軍出征

野心勃勃的漢武帝 終究沒有放過衛滿朝鮮

公元前109年,在北逐匈奴-南平兩粵-征服西南夷後,漢武帝開始野望朝鮮半島,準備解決這個匈奴人的盟友。

漢朝派遣使臣涉何去朝鮮,要求衛滿的孫子衛右渠臣服,衛右渠拒不接受。但是在回國途中,涉何貪功,殺死了送他回國的朝鮮貴族封君,武帝因此任命涉何為遼東郡東部都尉。朝鮮為了報仇而發兵襲殺涉何。於是,按捺已久的漢武帝趁此機會,派水陸兩路大軍向朝鮮發動大規模的進攻。

漢軍遠征朝鮮時所用的樓船

元封二年秋天,漢武帝派遣東征軍進攻朝鮮。但因為漢朝連年征戰,兵員枯竭,這次出征的戰士中很多是罪犯。這場戰役的奇幻之處在於,漢軍即將面對一支使用著戰國時代裝備與戰法的軍隊。這就好像他們是在和自己祖先的軍隊開戰。

海路漢軍由樓船將軍楊仆率領五萬人,從齊地橫渡渤海登陸朝鮮半島。陸路則由左將軍荀彘出遼東郡。樓船將軍楊仆帶領七千齊兵率先登陸,立即對王險城展開攻擊。衛右渠發現楊仆兵少,於是出城擊退楊仆軍。楊仆大敗,于山中躲藏十幾日後才重新收攏潰軍。而左將軍荀彘的軍隊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軍官求功心切,不待主力集結就派出先頭部隊作戰。荀彘親率的主力也無法攻破清川江的朝鮮守軍,水路兩軍首戰皆敗。

漢軍在朝鮮面對的是一支他們爺爺輩年代的軍隊

武帝因首戰不順,於當年十二月,派使節衛山威脅衛右渠歸順。兩次勝利之後,朝鮮王已經讓漢朝意識到了自己不好欺負,難以以一個諸侯的力量長久對抗。於是他借坡下驢,於是他對漢使說:原打算投降,但是害怕楊仆和荀彘兩位將軍殺我。現在見到天子的信使、詔書,就請接受我的投降。

衛右渠還派太子去漢朝道歉,同時向漢軍貢獻五千馬匹以及大量軍糧。朝鮮太子帶領萬餘人,拿著武器渡過清川江。由於西漢初,朝鮮多次穿越長城,攻擊遼東地區,不久前朝鮮軍曾殺死了東部都尉。漢將和使者衛山可能懷疑這是假投降,就派人要求太子的隊伍不要攜帶武器。太子也懷疑漢軍想誘殺他,於是領隊返回。這樣,在雙方的猜忌之中,漢廷招降失敗,戰端再起。

出征遼東的漢軍 在軍制上領先衛滿朝鮮整整一代

但是兩路漢軍依舊不好好配合,而是彼此嫉妒爭功。荀彘所率的燕、代士卒勁悍善戰,又剛剛取得清川江勝利,想要一鼓作氣,以武力取勝。楊仆的齊地士兵首戰失利,於是希望能夠招降衛滿朝鮮。

荀彘猛攻王險,朝鮮大臣就暗地裡找楊仆商量投降。荀彘數次要求與楊仆連合出擊,楊仆因為談判正在進行,不肯答應。而荀彘派人私下約降朝鮮,朝鮮卻表示只願意投降楊仆。荀彘認為楊仆先前戰敗,現在與朝鮮人關係曖昧,但又沒能徹底降服他們,於是他密報漢武帝楊仆想造反。

堅持戰國軍制的衛滿軍隊一度獲得勝利

武帝的使者公孫遂到達朝鮮軍中後,聽信了荀彘,在召楊仆議事時拘捕楊仆,奪其兵權。因為公孫遂沒有調和漢軍內部的矛盾,結果漢武帝將他處決。荀彘在合併了兩軍後,再次急攻朝鮮。

朝鮮的權貴們見形勢危急,而朝鮮王卻不肯投降,最後決定逃出王險,投降漢朝。元封三年夏,王險的朝鮮官員參派人殺掉朝鮮王衛右渠,投降漢朝。但是王險城又被衛右渠舊臣成己佔據,反攻漢軍。於是荀彘派人勸說城內百姓殺死成已。至此,漢軍最終佔領王險城,滅掉衛氏朝鮮。

憑藉眾多優勢 漢軍最終獲勝

6 一個時代的尾聲

完成南征北戰後的漢帝國版圖

在征服了衛滿朝鮮之後,漢朝在當地設置了郡縣。但這次遠征,不是簡單的漢對周邊國家的征服,而是大一統制度對於戰國割據勢力的最後清算。

縱觀漢武帝時代的諸多征伐,除了應付北方的匈奴威脅外,基本上都是在對先秦遺民們的國家動手。儘管這些國家裡,很多沒有威脅到漢朝本身,所在區域也不是前朝故地。但漢武帝依然不願放過這些王族源自先秦貴族們的域外保留區。

漢武帝征服衛滿後設立的郡縣

華夏邊緣的漢人政權,最終被漢武帝的中央兼并。也就意味著在思維模式上,不認可第二個或第三個獨立的漢人政權。這一思路,將在接下來的幾千年里,不斷發酵。(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炮歷史 的精彩文章:

冷炮問答:蒙古汗國為什麼會在1259年走向解體分裂?
歐洲精銳:拿破崙麾下的列國僕從軍

TAG:冷炮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