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以教育重塑藝術的「智性」

以教育重塑藝術的「智性」

藝術是什麼?

有人說藝術是一門獨特的技藝,有人說藝術是一首優美的詩,有人說藝術是一張民族的臉。

藝術是有別於宗教、科學而獨立存在的人類傳統的智性方式。

這種智性方式首先基於對美的形式和情感的體驗與接受,繼而形成對性情的陶冶,並積累而成對藝術的修養和智慧;最終形成一個心靈的凈化和解蔽。

在希臘文中,「真理」的意思就是去除遮蔽,就是「解蔽」。

柏拉圖在《國家篇》里,借蘇格拉底之口講述了著名的「洞穴」比喻:

奴隸們被囚於洞內,背對洞口,洞口的光亮與篝火將人影投射在洞底,囚徒只能看到洞壁上跳躍的影子。

要把他們解放出來,先要讓他們轉過身來,但陽光耀眼,他們什麼也看不見,必然一步步地走出來,先看水中的影子,再看洞外事物,最後看到太陽。

多少世紀以來,人們重返柏拉圖的「洞穴」,獲得多種多樣的解釋。

無疑,洞穴比喻今日世界,洞壁上的影像是表象,洞外可見的事物才是真正存在的東西。

在柏拉圖看來,存在者在其外觀中顯示自身者,就是「相」。

從看影壁上的表象到看清洞外的「相」,這個過程向我們提示的是「看」的規訓、感知的規訓對於真理的允諾,對於解蔽、去蔽、無蔽的允諾。

柏拉圖在他的理念學說中,曾經批評再現式的模仿的藝術,同時又非常重視「創造性的」或「啟示性的」藝術。

而在這裡,通過這個洞穴比喻,向我們解釋的是否正是藝術作為人的獨特智性方式的使命和意義呢?

這個「洞穴」比喻以寓言的方式、藝術的方式誘引著人們,使得人類兩千年來冥頑不靈地流連在柏拉圖的「洞穴」中,追索不同的理念映象。

柏拉圖在這裡反反覆復地解說的不是「看」本身,而是「看」如何向著「解蔽」,向著「相」的顯現,向著存在者在外觀中的自身的顯現轉變。

柏拉圖所要證明的是真理的顯現取決於「看」的覺醒和正確性。

這是真正的藝術的問題,這是藝術作為獨立智性方式的根源性的理由。

因此,我們說,藝術作為獨立的智性方式其根源性的使命在於開啟人的覺知,揭示這種「相」的內涵,揭示構成存在者的真正存在著的東西,使得人的目光和心靈不斷轉向和提升。

中國藝術的特徵之一是強調以「象」為中介來直觀地把握、領會事物的整體與底蘊。

這個「象」與剛才所講的「相」不同。剛才所講的「相」是指在外觀中呈現自身者。

「相」是由柏拉圖開端的一個極其複雜的系統,指向先天性和根源性的范型,是哲學思考的核心之一。

這個「象」則是有意味的顯現。一張畫是這種「象」,一首歌、一段舞也是這種「象」,我們的藝術思考中反覆琢磨的、隱約可見的也正是這種「象」。

這種「象」既不是作為對象的外物,也不純然是內心意念中的東西。

《左傳·僖公十五年》中說:

「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

這說明「象」是內心與外物的中介,也是觀念(意)與語言的中介,這個中介在我們的藝行中反覆發生,帶著一種生命的力量,帶著以身「體」之的特質,不斷生成。

今天,藝術的領域發生了飛速拓展。

在信息工業高速發展的背景下,以數字媒體為代表的技術文化越來越以新銳的形式,吸引大眾的眼球,傳統的藝術樣式與新技術文化如何互動共生是一個重要課題。

藝術學科門類的獨立與細分,其根本問題應該是藝術智性方式的培養和開發,是其特有的藝術之「象」的顯現、開啟和生生不息的命題。

古人講「游於藝」,是講生活和暢遊在藝行之中,是指一種琴詩書畫的文人世界會通和放懷。

而在今天許多大學裡,其目的卻是教授各門科目。

「從古之賢者嚮往追求神聖的智慧,降低到現代人獲得各個科目的書本知識,這標誌著漫長的時間裡教育的失敗。」

英國數學家和哲學家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對20世紀初西方教育提出的批評與忠告,令我們深思。

藝術還是藝術!提升學科門類之後,藝術的學科特性應當更為清晰,學術框架應當更為深博,創新的使命應當更為緊迫。

關於藝術之「象」的研究,有如一把鑰匙,它不僅幫我們打開藝術創作和思考的秘密,而且,以藝術之「象」作為方法,也是我們構建藝術學科和教學的重要工具箱。

▌藝庫APP

藝庫,為藝術愛好者提供藝術資訊和優質的藝術教育。由專業藝術機構大韻堂打造,助力活躍在藝庫平台的藝術家實現藝術夢想,幫助藝術愛好者在線學習,推動當代藝術發展。陪伴這個時代最有夢想的人,順利的完成他們的藝術夢。

下載藝庫APP,立即報名聽課,先人一步,掌握更全面的藝術知識,提高更優質的藝術素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庫 的精彩文章:

千年「香文化」與現代生活的交織
狗年到:看世界各地的狗狗藝術品

TAG:藝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