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為祖國立下汗馬功勞,卻被驅逐流亡美國19年; 成了人人唾罵的國民黨「大佬」,而這背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2018年伊始,一部電影
《無問西東》,
讓一所中國大學,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
從歷史的塵埃中重回大眾視野。
1937年至1946年,
戰火紛揚中的西南聯大,
僅存在了8年零11個月,
時光雖短,卻在槍炮轟鳴中,
給祖國輸送了源源不斷的人才。
而在這所大學的背後,
我們無法忽視的是一個人的存在,
是他大刀闊斧地進行教育改革,
讓戰時的中國大學教育,
依舊蘊含勃勃生機,
是他提出了種種舉措,
讓處於內憂外患的中國,
依舊能結出累累的教育碩果。
而他雖立下如此的汗馬功勞,
卻成了人人唾罵的國民黨「大佬」,
後來更是被驅逐流亡美國19年。
而這背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今天我們就說說他的故事。
他就是,
陳立夫
陳立夫是誰?
他是
中國國民黨政治家
,曾歷任
蔣介石
機要秘書
、
國民黨秘書長、教育部長、
立法院副院長
等各項要職。世人眼中的他權傾蓋世,
呼風喚雨,無所不能。
「蔣宋孔陳」四大家族中的陳氏,
指的便是陳果夫、陳立夫兩兄弟。
然而,受盡人們狠批痛罵的陳立夫,
論人格道德,
論功勞貢獻,
可能
都超出你我的想像。
(陳果夫、蔣介石、陳立夫)
「蔣家王朝陳家黨」,
說起蔣、陳兩家的淵源,
就得先從陳其美與蔣介石的關係說起。
蔣介石在日本留學時,
和陳其美,黃郛結拜為兄弟,
陳其美為老大,
黃郛為老二,蔣介石為老三。
1916年,陳其美被袁世凱派人暗殺,
當時人人噤若寒蟬,
只有蔣介石敢來為他收屍善後,
因而陳家和蔣家的關係匪淺,
陳家的下一輩也習慣的稱蔣介石為「三叔」。
而陳立夫是陳其美之侄,
1900年8月21日,出生於浙江省
吳興,
從小記憶力超群,成績總是名列前茅。
1925年,他獲得了,
美國匹茲堡大學採礦學碩士學位,
這樣的成績在當時可以說是鳳毛鱗角。
就在他準備去當一個採礦工程師時,
大哥陳果夫轉來了蔣介石的兩份電報,
蔣介石表示,願立夫能來協助。
儘管他志不在官場,但因哥哥勸說,
以及與蔣家的關係,所以棄工從政。
而他這一腳踏入,
踩的就是前半生意氣風發。
1929年,年僅29歲的他,
就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
成了國民黨史上最年輕的秘書長。
在官場他的脾氣是出了名的好,
他曾說過:
「我每次遇到困難,往往只怪自己,
從不怪人家,所以不會發脾氣,
更不會因此和人家衝突」。
我29歲擔任了中央黨部秘書長,
及32歲擔任組織部長等職,
下面都是前任留下來的人,
我客客氣氣待他們,
他們亦恭恭敬敬待我,
無一次發過脾氣。
所有部下都對我很好,
不知脾氣何用」。
而蔣介石脾氣不好,動不動就罵人,
他常常在蔣公館,
見他對學生及部屬發大脾氣。
而他勸蔣要學德國的興登堡將軍,
一生從來不發脾氣,興登堡將軍說:
「發脾氣是自己責備自己」,
「要做到常自責,才是修身之道」。
當時蔣聽了默默不語。
而他在接受職務前,更對蔣說:
「我沒有別的要求,就是不能罵我。
校長如果對我發大脾氣,
第二天我便辭職不幹。」
這麼大膽的要求,蔣居然答應了,
而在他為蔣介石服務的25年里,
蔣果然沒有罵過他。
當然,想必很大一部分的原因,
還是他辦事得力,
蔣介石想罵也找不到理由吧。
1937年日軍侵華,
戰火波及北平、天津,
他被蔣介石相中,
臨危受命任教育部部長,
戰爭最大的傷害,不是將建築夷為平地,
而是摧毀人類賴以持續發展的教育事業,
這一點,他比誰都要看得清楚。
1938年,他擔任教育部部長,
主持了大規模的大學內遷,
內遷之舉,勞力傷神,
據統計,戰前的108所高校,
內遷的有94所,正是此舉,
有效保存了中國的大學教育資源。
抗戰七年間,
正是中國社會最艱難的時期,
各行各業人才凋零,
教育事業更是舉步維艱。
而他在任教育部長的這7年里,
卻能勵精圖治,竭盡所能,
在他的「綿薄之力」下,
為中國教育事業幹了四件大事:
其一,當時中華大地戰火隆隆,
各所大學教師和學生無不義憤填膺,
要投筆從戎,是他站了出來說:
「學生應以讀書為重,
學就本領後再談救國與抗戰。」
他親自擬定了
《戰時各級教育實施方針綱要》,
為當時中國混亂的教育界制定了規範。
其二,為了更好地儲備師資,
他提出:
「學校所聘教授或副教授無學位也可授學。」
這一提議後來為許多有真才實學的人,
提供了晉陞之路,
當時一無學位,二無著作,
三無文憑的大師陳寅恪,
正是在這樣的提議下,
被西南聯大破例聘為教授的。
讀陳寅恪的故事點擊此處
其三,為使學生得到資助,
他提出了
「貸金制度」和公費制度
,這些制度都以用來,
資助一些沒有經濟來源的學生。
據統計,
當時全部靠貸金或公費完成學業的學生,
大約就有12萬人之多,
其中就包括了像李政道、
楊振寧這些後來的高級優秀人才。
其四,
是他積極推進國民教育運動。
因國民教育皆以地方政府主辦,
小學教育不能普及,
是他率先提出:
我們要改變兒童教育的現狀。
1940年,在他的主張推動下,
國民政府頒布了
《國民教育實施綱要》
,詳細規划了小學教育四期目標,
志在使當時的入學兒童,
達到學齡兒童總數的90%以上。
這項綱要實行了四年,目標基本實現,
遺憾的是,在第三期計劃實施期間,
他已離開了教育部。
對於這段經歷,他曾說過:
「我獻身黨國數十年,於黨政工作,多所參與,成敗得失,有待公平,唯有戰時這一段教育行政工作,雖然未必能達到理想,總算對於國家,竭盡綿薄。
我總覺得百年樹人的教育文化工作,乃是最有意義積極的工作,而教育文化事業的興辦,乃是最有收穫的『長途』的投資。」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在其位,思其職,謀其事,
在中華教育史上,
儘管當時的中國,內憂外患,滿目焦土,
國不泰,民不安,
但我中華兒女在炮火硝煙中,
闖出了一條屬於我們的興教之路,
這其中絕對有他
濃墨重彩的一筆。
只是命運多變,世事難料,
他雖前半生政壇得意,
但很快就迎來了一次徹底的「雪崩」。
1947年《時代》雜誌封面人物:陳立夫
1949年,蔣介石兵敗台灣後,
「蔣家江山陳家黨」謠言四起,
所有人都將敗退的罪責,
怪在陳氏二兄弟頭上,
一時之間,
曾經的汗馬功勞埋沒塵埃,
半生的忠心匡扶,卻換成眾矢之的,
陳家兄弟二人,
成了真正的冤大頭和替罪羊。
而那時,
他又與台灣省主席陳誠不睦,
為了避免爭鬥,也為了攬下罪責,
既是主動也是被動,
他竟選擇了背井離鄉,退避三舍。
1950年8月4日,
蔣介石輕描淡寫一句話:
「限24小時內離開。」
成了他一生中最痛苦的一天。
萬分沮喪的他,
帶著全家老小倉促離去,
一路漂泊去往了美國。
比背井離鄉更難的是有國不能回,
比有國不能回更悲的是痛失親人。
他剛到美國就傳來噩耗,
兄長陳果夫無錢治病,在台灣去世,
他想要參加哥哥的葬禮卻被拒絕,
當時蔣介石來了封信,
告之已處理完陳果夫的喪事,
暗示他不用回台灣。
天人永隔,這一去竟成永別,
大洋彼岸,
已年邁的他不禁老淚縱橫,
但他卻從未說過一個「怨」字。
背井離鄉流落異地,他毫無怨言;
兄長去世不能相送,他內心仁忍。
無論生活給予他多麼沉痛的打擊,
他的原則始終是「不生氣」。
世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
就是看透生活的本質之後,
依然熱愛生活,
而他正是這樣一個人。
流亡美國,
他舉目無親,生活艱難,
"既然人這麼難伺候,
那我不如去伺候動物哩。」
這位曾叱吒中國政壇的風雲人物,
竟然就這樣在美國,
借錢開辦了一個養雞場,
專心賣起雞蛋來。
沒有人幫忙,就自己動手,
餵食、撿蛋、買飼料、清理雞糞。
沒有醫師,就自學養殖專業知識,
很快就學會了給雞喂葯、打針。
眼見一切步上正軌,
命運之手卻又來搗亂,
雞場附近森林失火,
連帶養雞場被燒個精光。
而他不氣餒,
又把目光投入到了雞蛋加工上去,
他尋來家中做皮蛋的秘方,
做出了好看又好吃的皮蛋,
在美國華僑中大為暢銷,
被人們稱"陳立夫皮蛋";
不但如此,他還擴大業務,
做湖州粽子、年糕、鹹鴨蛋等,
在當年的唐人街,
甚至他製作的辣椒醬也一度成了熱銷品。
陳立夫全家福
無論前路是好是壞,
都無怨無尤,
我自心如止水,
且任東西南北風!
閑下來的時間,
他就和夫人讀書、寫字、繪畫,
還擔任了普林斯頓大學的客座教授,
過的無憂無辱,知足常樂。
這就是他的心境:
曾經叱吒政壇,
但舉世譽之而不加勸;
如今窮困流亡,
但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我可以跌落到塵埃里,
但我也會在塵埃里靜待花開。
這一去異國就是19年,
中間儘管兩次短暫回歸,
卻又不得不含淚繼續離開故土。
1969年,
蔣介石終於邀請他重踏故土,
而這時他已經是古稀之年了。
晚年的他,在台灣真正是,
綻放了他人性中最為光輝的一點:
那就是:堅決維護祖國統一。
他這樣說了,也拼盡心血這樣做了!
1973年,
他在香港報紙《中華月刊》上發表文章,
急切呼籲國共兩黨重開談判之路,
造福國家與人民。
可當時大陸正值「文革」動亂,無暇顧及,
此事便如石沉大海,不了了之。
而他並不悲觀,仍舊積極探索,
祖國和平統一的途徑。
1988年,在國民黨召開的
"第十一屆中央評議委員會"上,
他聯合34名"評議委員",
提出了"
以中國文化統一中國
"的提案。當時這一提案在台灣引起了巨大的震動,
不少民眾和愛國人士紛紛響應,
然而執政當局的李登輝卻無動於衷!
國民黨"十三大"後不久,
在一次會見台灣"中國統一聯盟"代表時,
他又一次慷慨陳詞:
「兩岸一統,中華必壯大於世界!」
這位90歲風燭殘年的老人,
站在那裡,明明弱不禁風,
卻似泰山一般穩重。
1992年,
在接見大陸首批訪台記者時,
92歲的他鏗鏘有力的說:
若為了國家統一,
只要兩岸人民需要我,
我就會去大陸,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
國家強盛,人民安樂。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
他身處高位卻兩袖清風,不慕富貴。
「蔣宋孔陳」四大家族中,
蔣家財富自然可觀,
宋孔兩家把持銀行,也極為富有。
唯有陳氏兄弟,戰亂年代手握大權,
卻沒有為自己斂財分毫。
在他任教育部部長之時,
國民黨教育經費僅次于軍費開支,
他掌握著每一筆資金的使用權,
卻始終清廉無比,
所有教育費用皆秉公分配,
未曾為自己存下一分一毫。
否則也不會有後來,
他的哥哥陳果夫病重竟然沒錢治病之說,
更不會有他遠走美國,
卻只能以賣雞蛋為生。
就這點而言,
陳氏兄弟的人格與道德水準,
絕對值得稱頌。
陳立夫行書
智者樂,仁者壽,
他的一生歷經風雨,卻身體安康長壽。
1990年8月27日,
陳氏家族舉行了一個盛大宴會,
慶祝他和夫人90大壽。
他說:
人生活到90歲是一件不簡單的事,
尤其夫婦二人都能到90歲。
我今天要說的第一句話就是:
「祝諸位全體健康和長壽。」
同時要乘此機會告知大家,
步入老年,有四大需要,
其一老健:養身在動,養心在靜;
其二老伴:愛其所同,敬其所異;
其三老友:以誠相見,以禮相待;
其四老本: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而等到了他百歲壽誕之時,
他還寫了一篇《我怎麼會活到100歲》。
他說:先天的稟賦,人人不同,
而最可貴者,則具有四種:
一、能熟睡。
二、不發脾氣。
三、記憶力強。
四、有恆心。
他的一生歷經不平,
自然也有憂慮之時,
而這種消極情緒能很快被他消除,
便得益於他的養生之道,
也得益於他一直信奉儒家學說:
積極入世,始終保持樂觀。
早在美國時,
他就潛心研究儒家文化,
並以儒學治家教育後人。
他晚年回到台灣,
白髮蒼蒼還著書立說,
組織翻譯了李約瑟的巨著
《中國之科學與文明》
,並編一套
《中華科學技藝史叢書》
三十冊,他還主持中國醫藥學院的工作,
為台灣在彌揚中醫文化方面,
也做出了巨大貢獻。
2001年2月8日,
這位足足跨了一個世紀的老人,
安然在台中離世,享年102歲。
他在彌留之際,還念念不忘的說:
「如果祖國統一那該有多好哇。」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這也是多少兩岸同胞共同的遺憾吧!
有人說他:
巍巍大丈夫,堂堂三不朽,
一. 立德:
隨蔣二十多年,
從來沒有向蔣要過一個官,
沒有主動向蔣要過一分錢。
從未利用職務之便行斂財之舉,
從未娶多妻亦無花名在外。
二.
立功:
臨危受命振興中華教育,
激流勇進並推動兩岸統一,
就連周恩來都說:
「陳立夫是一位值得被尊敬的敵人。」
三.
立言:
一生寫書
30本
,編書7
0本
,譯書15本
,戰時中國教育改革之言,
更是擲地有聲!
他,
前半生叱吒政壇,
登凌絕頂而不驕縱狂妄;
後半生靜默安然,
跌落谷底而不自暴自棄,
迎疾風驟雨而面不改色,
歷生活苦難建不世之功。
他的教育改革,利國利民,
他的清廉官風,無愧於心,
他的愛國之舉,可歌可泣!
這樣的一個人,
他值得我們所有中國人的肅然起敬,
更值得我們今天去記起他的傳奇!
德優鋪子| 誠邀在線客服
如果您天性善良,熱情,富有服務精神,並期待在最有朝氣的新媒體行業尋求發展,我們可以為您提供一個最優平台,我們歡迎具備有贊商城經驗,及其他在線客戶服務經驗者或具備快速學習能力的年輕人士加入(僅限中國地區)。聯繫請帶上簡歷添加微信號:europe2013,添加時請註明:應聘在線客服
※高曉松為什麼要怒罵清華學生?《無問西東》讓我明白了原因
※80年前,這群創造了世界奇蹟的中國人聚集在一起,用8年時間改變了整個中國!可他們後來的命運卻……
TAG:德國優才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