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的可穿戴健康之路

我的可穿戴健康之路

導讀

從手錶到衣服,從心率到心電,可穿戴開始嘗試打造個人健康管理閉環。

有句話說得好,男人心中始終潛伏著一種「玩具」情結,無論是小學生手裡用木頭做的刀劍、紙折的飛機,還是40多歲身負重擔的男人「密室」里的收藏,或許都是童心未泯的表現。

男人永遠不會長大,只是他們的玩具變得越來越昂貴和複雜,也不再像小時候那樣通用,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喜好。

對我來說,醫工專業出身加上常年在醫院工作,我對可穿戴設備情有獨鍾,對它的要求也不僅局限在酷炫好玩,我更希望它能在個人健康領域有所作為。真實情況如何?在本文中,我結合自己的可穿戴使(敗)用(家)史淺談一點自己的感受。

一、智能手環篇

很多人的可穿戴之路始於手環,我也不例外。當小米手環把價格壓到百元以內,一夜之間,似乎每個人的手腕上都多了時尚和智能的象徵:手環。

在手環流行的日子裡,我也嘗(敗)試(家)了很多產品,從外觀和功能上來說大同小異。其中,佩戴時間最長的是下面這款,原因也挺簡單:「藍牙耳機+手環」合二為一的設計,既滿足了我隨時接聽電話的需求,也解決了我的藍牙耳機用完後的放置問題。換句話說,在我眼裡它首先是一款藍牙耳機,其次才是一個手環。

想來也覺得尷尬:在計步、睡眠等各種噱頭相繼褪去後,繼續讓我佩戴手環的原因居然是為了接聽電話、收納耳機這樣一個原始需求。這應該是工業設計的勝利,手環的失敗吧。

圖1 某款將藍牙耳機「藏」在手環里的產品

至於說好的健康監測呢?手環能記錄的無非就是每天走了多少步,消耗了幾百大卡的熱量,睡了幾個小時等等。然後呢?然後你自己看著辦吧。

退一步講,步數算不算一個指標?我理解,算一個社交和娛樂指標吧,因為大多數人記步的終點就是運動排行榜點贊。

所以,在手環這個層面,它帶給我的更多是工作便利和社交娛樂,至於健康嘛,金玉其外。

二、智能手錶篇

智能手環和手錶,本質是同一想法在不同層面的產品呈現。由於有了更大的顯示區域,智能手錶可以用來做更多的事。我入手智能手錶的原因則是因為跑步:最初我只是在手機上安裝跑步應用瘋(瞎)跑,只關注配速和跑量,希望配速越快、跑量越大越好。

實際上這種做法容易適得其反。在接觸到了MAF訓練法(一種通過控制跑步心率來提升有氧能力的准專業跑步訓練法)之後,我開始放下手機,戴上可以實時監測心率的運動手錶,以便更好地矯正和優化自己的跑步。堅持下來受益匪淺。

圖2 跑完步查看關鍵指標曲線圖,已經成為我的習慣。

在智能手錶這個層面,隨著心率、血壓這樣更「接地氣」的生理指標逐漸成為監測標配,可穿戴設備更加貼近健康、應用場景也變得豐富。更重要的是,這種監測+運動的運動方式代表了個人健康意識的提升:養成運動習慣只是第一步,進一步追蹤和量化運動時的身體狀態,並及時調整運動量,讓身體保持在最佳狀態,才是更重要的。

當然,遺憾和不滿還是有的。拋開數據的豐富性和準確性這種老生常談的話題,我更在意的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穿戴設備也是一種UGC(用戶生成內容)。用戶不斷創造數據並上傳到雲端,卻沒有得到具有指導意義的反饋意見。讓用戶獨自面對心率、血壓這樣略顯專業的生理數據,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三、智能衣物篇

在我最初的可穿戴計劃里,並沒有考慮過智能衣物。市面上沒有見到類似的產品,我也沒想清楚智能衣物的產品邏輯:衣服畢竟是一個需要長期穿著的整件,不像手錶、手環這樣的配飾。智能衣服怎麼穿、怎麼測、怎麼洗、舒適度等等,這些都是問題。

有些問題沒想清楚,有些問題已經來了。不久前我身邊先後發生兩起運動猝死事件:先是在本地足球群里看到一位球友賽後在場邊休息時猝死;緊接著又聽聞一位當年與自己共事過的領導在跑完五公里後倒地暈厥,搶救無效而死。

這兩件事讓我把注意力轉向了三「心」:心臟健康、心電信號和心電圖。心臟是人體核心器官,心電信號是關鍵生理信號之一,心電圖則是一項基本的篩查手段檢查。在三「心」這個細分領域,應該有可穿戴的一席之地。

這時,朋友的創業產品,一款號稱是市面上唯一買得到的多通道實時心電採集智能服裝也上市了。我理(厚)所(著)當(臉)然(皮)管他要了一件來試穿。

衣服到手後,我趕緊拍了圖片和資料發到某醫工專業群,他們的第一反應是:這不就是個Holter(動態心電圖)嗎?

圖3 一款可以測量心電的智能服裝結構

的確,站在醫工視角,這件智能服裝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醫院的動態心電圖機,也就是Holter。在醫院,大家都喜歡用「背著Holter」這樣的描述,這一個「背」字,也凸顯了動態心電圖在使用中給患者造成的行動不便、體驗感不佳、影響日常生活等問題。

圖4 傳統的Holter需要這樣「背」

那麼,這件智能衣服的出現,僅僅是為了把Holter「穿」在身上?

帶著剛才關心的幾個問題,我開始使用:

首先是怎麼穿?

對於跑步和踢球時穿過緊身衣的人,這件衣服並不陌生,沒錯,就是穿著緊身衣的感覺,不過這可能是我平生穿過最緊的緊身衣。這樣的設計,應該是出於測量時讓織物電極緊貼皮膚的考慮。

衣服上身後整體舒適度不錯,五個織物電極並沒有造成任何不適,只是在照鏡子時可以刷出一些存在感。當然,在照鏡子時我又發現了新問題,胸口這個「心扣」(說明書上就是這樣叫的)有點兒太突出了,特別是當它工作時泛著藍光,總會不自覺地吸引周圍的注意力。

對於一件智能可穿戴衣物,可以長時間穿戴是最基本的要求,這一關算是過了。

接下來就是重點了,也就是「監測和測完了怎麼辦」的問題。在前面我已經表達過自己的觀點,對於步數這種偏社交的指標,不測也罷;對於心率這種運動場景中的關鍵指標,測了我自己分析也行,畢竟簡單;但對於心電圖這樣專業的核心生理指標,如果測完了還要用戶自己去分析判斷,那可就是「耍流氓」了。

慶幸的是,我穿上這件智能衣,用配套的手機應用跑了一遍流程,發現應用里提供了對測量結果的在線診斷和解讀服務。如圖所示:

圖5 從測量到診斷,既是一小步,也是一大步。

為了驗證靈敏度,我通過憋氣、急促呼吸等手段,人為製造了幾起異常。對此,診斷平台也發現並委婉地進行了提示:「信號不良,疑似異常」。

圖6 此款智能衣服配套的應用,對我刻意製造的異常數據給出了提示。

這裡有幾個值得商榷的細節:

1、在一款面向患者大眾的應用里,提到AI診斷這樣的字眼好不好?最近跟一個朋友聊天時,發現對方並不知道AI是人工智慧的英文縮寫,建議還是改為更好理解的描述。

2、應用中的診斷類型只有「AI診斷」,而且診斷報告也比較簡單。如果後期能增加醫生診斷會不會更有說服力?再者,如果產品真的做大做強了,海量的心電數據單純靠人工分析可能難以維繫,人機結合的方式或許是最佳選擇。

在另一款心電遠程監測的產品介紹中,我看到了醫生參與遠程心電診斷的價格如下:

圖7 某款遠程心電產品中的人工收費項目和價格

從價格上來說倒是跟醫院面診相差不大,但是醫患雙方是否接受這種模式?特別是對於一份來自可穿戴設備的遠程心電數據,醫生在報告中能給出怎樣的結論,用戶習慣需要培養。

四、思考篇

回到開頭的問題,可穿戴設備能為個人健康做什麼?在我的案例里,經過從手環到手錶,從步數到心率,可穿戴在我的生活中慢慢貼近健康;從手錶到衣服,從心率到心電,可穿戴開始嘗試打造個人健康管理閉環。

從定位上來看,我認為,即使是醫療級的可穿戴設備也不可能顛覆醫療,因為醫療的核心還是醫院和醫生,智能可穿戴設備只能是幫助醫生做一些輔助治療的事。因此在「硬體+心電演算法+APP」的框架之外,如何搭建一個適用性強、用戶體驗好的服務平台,從而找到對自己最有利的商業模式,也是可穿戴需要考慮的核心問題之一。(註:本文僅為個人意見,文中的想法、產品均不構成任何購買建議。)

作者簡介

李楠,男,33歲。先後畢業於第一軍醫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和蘭州大學信息科學與計算機學院。入行十年,上過山、下過鄉、帶過兵、扛過槍,歷經基層醫院信息科、衛生行政機關等崗位,現就職於原蘭州軍區蘭州總醫院醫務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HIT專家網news 的精彩文章:

陳金雄:智能醫療蓬勃興起 之應用篇

TAG:HIT專家網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