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山海經》地名考證

《山海經》地名考證

原標題:《山海經》地名考證


(一)、崑崙(昆崙山就是祁連山


在《山海經》中,「崑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地理名詞,因為它是《山海經》的一個地理原點,只有首先確定了它的具體位置,才能相應確定其他的一切。因此,我們對於《山海經》的研究,必須從「崑崙」開始。


《山海經》中與確定「崑崙」的地理位置直接相關的記載共有3處,下面一一列出:


《西次三經》:「西南四百里,曰崑崙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

《海內西經》:「海內崑崙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崑崙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


《大荒西經》:「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崑崙之丘」就是「崑崙之虛」,因為它們都是「帝之下都」。能夠確定「崑崙之丘」或「崑崙之虛」方位的一為「西南」(即《西次三經》中「槐江之山」的西南),一為「西北」(即《海內西經》的西北),二者並不矛盾,但最具體的還是「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這四句。


西海、赤水、黑水,古無確指,因湖泊或河流的變遷是十分頻繁的;相對穩定一些的當數「流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沙漠。細心的讀者一定會發現,在《山海經》中,「崑崙」和「流沙」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請看:在《西次三經》「崑崙之丘」的記載之後,緊接著的是「又西三百七十里,曰樂游之山。桃水出焉,西流注於稷澤。。。。。。西水行四百里,曰流沙」,也就是說,在「崑崙之丘」的西面770里處有一片沙漠。而《海內西經》「海內崑崙之虛」的前面也有關於「流沙」的記載,文曰:「流沙出鐘山,西行又南行崑崙之虛」,這說明在「崑崙之虛」的東北面也有一片沙漠。《海內東經》又說:「國在流沙中者享端、璽喚,在崑崙虛東南。」享端、璽喚國既在「流沙」中,又在「崑崙虛東南」,再清楚不過地說明了「崑崙虛」的東南還有一片沙漠。綜合以上三點可知,在「崑崙」的東北、東南和西面分別存在著三片沙漠,而這些限定條件是今天的昆崙山所不具備的,因為今天的昆崙山只是在它的北面有新疆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在東北面有內蒙古的巴丹吉林、騰格里和毛烏素沙漠,而在它的西面和東南面卻決無一片沙漠。因此,《山海經》中的「崑崙之丘」或「崑崙之虛」決非今天的昆崙山而是另有所指。那麼,《山海經》中的「崑崙之丘」或「崑崙之虛」究竟是哪一座大山呢?


翻開中國地形圖不難發現,符合上述條件的大山只有一座,那就是位於我國甘肅和青海交界處的祁連山,因為在它的西面有塔克拉瑪干沙漠,在它的東北有巴丹吉林沙漠,而在它的東南有騰格里沙漠。


祁連山,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祁連山指甘肅省西部和青海省東北部邊境山地的總稱,由幾條平行山脈組成,綿延1000公里,為黃河與內陸水系的分水嶺。狹義的祁連山指其最北的一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高峰有武威以南的冷龍嶺(4843米)、酒泉以南的祁連山(5547米)和疏勒南山(5808米),多雪峰和冰川(面積達1300平方公里),富林、礦和野生動物資源。本人傾向於認為,「崑崙之丘」或「崑崙之虛」為狹義的祁連山,因為它「方八百里,高萬仞。」而古時的「方。。。。。。里」與「高萬仞」往往是個虛數,只是極言其廣與高而已,不必拘泥。


「祁連山」又是匈奴語「天山」的意思,《史記。匈奴列傳》索隱曰:「祁連一名天山」。而「祁連」與「崑崙」古音正可通轉。祁,脂部群紐;昆,文部見紐;見群同屬牙音,脂文韻亦近。連,元部來紐;侖,文部來紐;元文韻近又同為來紐。「崑崙」亦應為「天」義。


(二)、河水


河水,古為專有名詞,特指黃河。


《西次三經》:「(崑崙之丘)河水出焉,而南流注於無達。」無達,郭璞云:「山名。」

《海內西經》:「(海內崑崙之虛)河水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導積石山。」因「禹所導積石山」即阿尼瑪卿山,一稱瑪積雪山,在青海省東南部,延伸至甘肅省南部邊境,為崑崙山脈中支,黃河繞流東南側,故此「渤海」非指今渤海,而是指阿尼瑪卿山附近的一個湖泊。


《西次三經》:「積石之山,其下有石門,河水冒以西流。」


《海外北經》:「禹所積石之山在其東,河水所入。」


《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檻大逢之山,河濟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積石。」此「河濟」之「濟」當為「水」字之誤。


《北山經》:「敦薨之山。。。。。。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幼澤。出於崑崙之東北隅,實惟河原。」


這雖然是古人對黃河源頭的一個錯誤的推測,但也從一方面證明了「崑崙」即祁連山的事實,因從地圖上看,祁連山的東北面確有一段黃河流過。


(三)、赤水


《西次三經》:「(崑崙之丘)赤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汜天之水。」


《大荒南經》:「有汜天之山,赤水窮焉。」


《海內西經》:「(海內崑崙之虛)赤水出東南隅,以行其東北。」

《大荒西經》:「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


根據以上記載,我們知道赤水是發源於「崑崙」(即祁連山)東南隅的一條河流。公元四世紀時吐谷渾曾在今青海省青海湖以南的興海縣築赤水城,因此,赤水當距其不遠,而大通河正符合這一特點。


大通河為湟水支流,在青海省東北部,發源於祁連山脈東段的托來南山和大通山之間,東南流經甘肅、青海邊境,在青海民和縣享堂入湟水,全長508公里。由此可知,汜天之水當即湟水;而汜天之山當即民和縣境內的一座山。


(四)、洋水


《西次三經》:「(崑崙之丘)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醜塗之水。」洋水,郭璞云:「或作清。」


《大荒南經》:「有山名朽塗之山,青水窮焉。」


朽塗當即丑塗,「青水」當即「清水」之省,洋、清形近。


《海內西經》:「(海內崑崙之虛)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東,東行,又東北,南入海,羽民南。」


洋水,郝懿行云:「《水經注》引闞因云:『漢或為漾,漾水出崑崙西北隅,至氐道,重源顯發而為漾水。』是洋水即漾水,字之異也。」袁珂案:「《書。禹貢》云:『幡冢導漾,東流為漢。』即此洋水也。」而本人以為非,因洋水為發源於「崑崙」(即祁連山)西北隅的一條河流,而漢水發源於陝西省西南部的寧強縣,與此不合,當另尋答案。


洋水,當同羌水,或即疏勒河,因其流域甘肅、青海一帶為古羌族活動範圍,與流經四川境內的岷江古稱羌水同理。

疏勒河源出青海省祁連山脈西段疏勒南山和托來南山之間,西北流經玉門、安西等綠州,注入哈拉湖,與洋水「南入海」合,因一些大湖都可稱「海」,如青海、裏海等。其「以東,東行,又東北」的「東」字殆即「西」字之誤,因古文字二者形近。


(五)、黑水


《西次三經》:「(崑崙之丘)黑水出焉,而西流注於大於。」大於,郭璞云:「山名也。」


《海內西經》:「(海內崑崙之虛)洋水、黑水出西北隅」。袁珂案:「《書。禹貢》云:『黑水西河惟雍州。』又云:『導黑水至於三危,入於南海。』即此。」黑水,古無確指,諸家推定的黑水位置有:張掖河、大通河、黨河、疏勒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漾濞河、怒江、伊洛瓦底江、盤江至西江、陝西城固縣黑水(漢江支流)、四川黑水縣黑水(岷江支流)等說,本人以為當以黨河為是,因黨河的上源薩拉河源出青海省祁連山脈西段疏勒南山和黨河南山之間,西北流到敦煌縣北入疏勒河。而三危山,俗稱升雨山,正在甘肅敦煌縣東南,屬祁連山脈。黑水所流注的大于山當即三危山(升雨山),因「升」與「大」形近,「雨」與「於」音同。


上節我們推斷洋水即疏勒河,而《海內西經》洋水與黑水並提,適足以證明二者相近。


(六)、弱水、青水


《海內西經》:「(海內崑崙之虛)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東,又北,又西南,過畢方鳥東。」


《漢書。地理志》金城郡臨羌縣「西北至塞外,有弱水昆崙山祠。」臨羌縣,西漢所置,治所在今青海湟源東南,其「西北至塞外」,正是祁連山所在。


《大荒西經》:「(崑崙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


《書。禹貢》:「導弱水至於合黎,餘波入於流沙。」

弱水上源即今甘肅山丹河,下游即山丹河與甘州河合流後的黑河(匯北大河後,稱額濟納河)。


黑河上游的甘州河源出祁連山脈,北流到金塔縣天倉稱弱水(即額濟納河),因此,「青水」當即黑河。


「四海」與「海內」


(一)、西海


西海,古無確指,但《山海經》中的「西海」位於「崑崙」(祁連山)的北面,當即居延海。


《大荒西經》:「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可知「崑崙之丘」在「西海之南」,也就是說,「西海」在「崑崙之丘」北面。前面已經證明,「崑崙之丘」即祁連山,而如果由東向西行,祁連山正在流沙(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之濱,赤水(大通河)之後,黑水(黨河)之前,那麼祁連山北面的「西海」自然就是弱水(今額濟納河)流入的居延海了。


居延海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境,弱水(今額濟納河)自張掖北來,至下游分為東河、西河等河,匯瀦於此。漢稱居延澤,魏晉一名西海,唐以後通稱居延海。本為一湖。位於漢居延城東北,狹長彎曲,形如初月。東漢建安時置西海郡,治所就在居延(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轄境約當今居延海附近一帶。


《海內經》:「西海之內,流沙之中,有國名曰壑市。」「西海之內,流沙之西,有國名曰汜葉。」均用「西海」和「流沙」來確定一個國家的位置,可見二者相距很近,亦可證明「西海」就是靠近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流沙」)的居延海。


(二)、南海


《海內經》:「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間,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

前面已經證明,黑水即黨河,青水即黑河,因此,這是北以祁連山、東以黑河、西以黨河、南以「南海」為界確定若木和若水位置的一段文文字,因此,這裡的「南海之外」當為「南海之內」,南海當即今青海湖。


《大荒南經》:「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東,有獸,左右有首,名曰術踢。」


這裡的「南海之外」也應為「南海之內」,因前面我們已經證明赤水為大通河,流沙為塔克拉瑪干沙漠,那麼同樣屬於以祁連山、大通河、塔克拉瑪干沙漠及「南海」為四至,則此「南海」亦當為今青海湖。


《大荒南經》:「南海之中,有汜天之山,赤水窮焉。」


「南海之中」同「南海之內」。前面已證,赤水為大通河,汜天之山為青海民和縣境內的一座山,因此,此「南海」為青海湖無疑。


《海內經》:「南海之內有衡山。有菌山。有桂山。有山名三天子之都。」此衡山非今衡山,因《大荒北經》言「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陰山、炯野之山,上有赤木,青野赤華,名曰若木。」而若木在黑水和青水之間,故此衡山當即衡石山;九陰山當即菌山,九為見紐,菌為群紐,見群同屬牙音;桂山當即炯野之山,因為炯野之山一作灰野之山,灰與桂音通。而「有山名三天子之都」句當為後人所加,因《海內東經》言「浙江出三天子都」、「廬江出三天子都」,為後來的事情。


(三)、東海、北海


《海內經》:「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曰朝鮮。」


這就可以一下子確定東海與北海的位置,因為朝鮮是位於日本海之內、黃海之隅的,因此,這裡的「東海」決不是今天的東海,而是日本海;這裡的「北海」也不是今天的北海,而是黃海。


《大荒東經》:「黃帝生禺號,禺號生禺京。禺京處北海,禺號處東海,是為海神。」

知禺號與禺京是父子關係,而一為東海之神,一為北海之神,可見東海與黃海亦必相距不遠,這與我們推斷東海為日本海、北海為黃海是一致的。


(四)、海內


海內,即四海之內。而四海,即東海、西海、南海、北海。前面我們已經證明:東海為今日本海,北海為今黃海,西海為今額濟納河,南海為今青海湖。因此,四海的範圍並不是一個正方形,而是一個狹長的長方形。在這個區域里,多是草原與荒漠,因此,我們可以推斷,最初確定這四海範圍的一定是一個游牧民族,而根據《山海經》以「崑崙之丘」或「崑崙之虛」(即祁連山)為地理原點來看,這個游牧民族應該就是匈奴族,因為,「祁連」是匈奴語「天」的意思。當初,匈奴族一定是從東向西遷移的,這從《大荒西經》中確定「崑崙之丘」的位置為「赤水之後,黑水之前」可以清楚地看出。


「海外」、「大荒」與《山經》


(一)、海外與大荒


既然「海內」是指「四海之內」,那麼「海外」自然是指「四海之外」。本人研究發現,《海外經》與《大荒經》從內容上有著許多一一對應的關係,因此,本人認為,「海外」與「大荒」的地理位置是重合的。


《海外南經》有"羽民國"、"獾頭國"、"不死民"、"周僥國(一曰焦僥國)",《大荒南經》也有"羽民之國"、"不死之國"、"焦僥之國"、"獾頭"。


《海外南經》言:"羿與鑿齒戰於壽華之野,羿射殺之。"《大荒南經》亦言:"有人曰鑿齒,羿殺之。"


《海外南經》言:"狄山,帝堯葬於陽,帝嚳葬於陰。爰有熊、羆、文虎、唯、豹、離朱、視肉。。。。。。一曰爰有熊、羆、文虎、唯、豹、離朱、丘久、視肉、滹交。"《大荒南經》亦言:"帝堯、帝嚳、帝舜葬於岳山。爰有文貝、離俞、丘久、鷹、延維、視肉、熊、羆、虎、豹。"


《海外西經》有"一臂國"、"丈夫國"、"女丑之屍"、"巫咸國"、 "女子國"、"軒轅之國",《大荒西經》也有"巫咸"、"女丑之屍"、"女子之國"、"丈夫之國"、"軒轅之國"、"一臂民"。

《海外西經》言:"大樂之野,夏後啟於此舞《九代》,乘兩龍,雲蓋三層。左手操翳,右手操環,佩玉璜。在大運山北。一曰大遺之野。"


《大荒西經》亦言:"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後開。開上三嬪於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開焉得始歌《九招》。"夏後啟即夏後開。


《海外西經》言:"形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


《大荒西經》亦言:"西南大荒之中隅,有偏句、常羊之山。"


《海外西經》言: "並封。。。。。。前後皆有首",《大荒西經》亦言:"有獸,左右有首,名曰屏蓬",並封即屏蓬也。


《海外北經》有"一目國"、"深目國"、"無腸之國"、"禹所積石之山",《大荒北經》也有"禹所積石"、"無腸之國"、"深目民之國"、"有人一目"。


《海外北經》言:"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臍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


《大荒北經》亦言:"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燭龍即燭陰。


《海外北經》言:"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台。在崑崙之北,柔利之東。"


《大荒北經》亦言:"共工之臣名曰相搖,九首蛇身,自環,食於九土。其所鄔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禹湮洪水,殺相搖,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群帝因是以為台,在崑崙之北。"

《海外北經》言:"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大荒北經》亦言:"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


《海外北經》言:"務隅之山,帝顓頊葬於陽,九嬪葬於陰。"


《大荒北經》亦言:"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


《海外東經》有"大人國"、"奢比之屍"、"君子國"、"天吳"、"青丘國"、"黑齒國"、"玄股之國",《大荒東經》也有"大人之國"、"君子之國"、"青丘之國"、"黑齒之國"、"天吳"、"有國曰玄股"、"奢比屍"。


《海外東經》言:"嗟丘,爰有遺玉、青馬、視肉、楊柳、甘且、甘華,百果所生。在東海,兩山夾丘,上有樹木。一曰嗟丘。一曰百果所在,在堯葬東。"


《大荒東經》亦言:"東北海外,又有三青馬、三騅、甘華。爰有遺玉、三青鳥、三騅、視肉、甘華、甘且,百穀所在。"此東北海當為東海之誤。


此外,《海外西經》所載"三身國"亦見於《大荒南經》"三身之國";《海外西經》所載"肅慎之國"見於《大荒東經》"肅慎氏之國";《海外西經》"白民之國"亦見於《大荒東經》;《海外北經》"禺強"即《大荒東經》"禺京";《海外東經》"毛民之國"見於《大荒北經》。


總之,《海外經》與《大荒經》合計6000多字中有2000多字內容相關。


(二)、《山經》的範圍


目前,有一些研究者馳騁想像,認為《山海經》是一部世界地理古籍,所載地名遠布美洲、歐洲、非洲和澳洲,更別提亞洲了。但是,他們的論證是牽強附會的,不足為據。按照學術界普遍接受的觀點,《山經》所載地名未超出中國大陸的範圍。


從《山經》看,"南山經"為東南一帶山名,如:"南次二經"具區即今太湖,會稽之山在今浙江紹興、諸暨、乘縣、東陽間,"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或"龍身而鳥首"、"龍身而人面",屬鳥或龍圖騰;


"西山經"為陝西、內蒙古、青海、甘肅一帶山名,如:華山在今陝西東部,太華之山在今華陰南,小華之山在今華縣南,南山在今西安南,鐘山即今內蒙古境內的陰山,積石之山在今青海東南部,三危之山在今甘肅敦煌一帶,天山(即祁連山)在今甘肅西部和青海東北部,崦嵫之山在今甘肅天水西,用羊祭,或其神人面馬身、牛身、羊身,當屬羊圖騰;


"北山經"為山西、河南、河北一帶山名,如太行之山在今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間,王屋之山在今山西陽城西南、河南濟源西北,碣石之山在今河北昌黎北,雁門之山在今山西代縣西北,"其神皆人面蛇身"或"蛇身人面"、"彘身而八足蛇尾",屬蛇圖騰;


"東山經"為山東、山西、河南一帶山名,如泰山在今山東泰安,姑射之山在今山西臨汾西,緱氏之山在今河南緱氏,"其神皆人身龍首"、"人身而羊角"、當屬龍或羊圖騰;


"中山經"為山西、河南、陝西、湖北、湖南、江西、四川一帶山名,霍山在今山西霍縣西,昆吾之山在今河南許昌東,陽華之山在今陝西華陰西,荊山在今湖北保康東南、南漳西南,岷山在今四川西北部,朝歌之山在今河南社旗、方城一帶,洞庭之山在今湖南嶽陽西的洞庭湖中,柴桑之山在今江西九江西南,"其神皆人面而鳥身"或"豕面而人身"、"馬身而龍首",為多元文化的交匯之地。而《海內東經》自"岷三江"以下內容當屬《水經》。


《大荒南經》言:「大荒之中,有不姜之山,黑水窮焉。又有賈山,汔水出焉。又有言山。又有登備之山。有契契之山。又有蒲山,澧水出焉。又有隗山,其西有丹,其東有玉。又南有山,漂水出焉。有尾山。有翠山。」其中有許多山水又見於它經,如:


《海外西經》言:「巫咸國。。。。。。在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登葆山即登備之山。


《西山經》有「翠山」。


《西山經》言:「(鬼山)是淳于西海,無草木,多玉。凄水出焉,西流注于海,其中多採石、黃金,多丹粟。」「(鬼山)其上多玉而無石。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鐘磬。」其「多玉」與「多丹粟」與隗山同。而耆童即老童。《大荒西經》言:「有芒山。有桂山。有搖山,其上有人,號曰太子長琴。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長琴,是處搖山,始作樂風。」搖山當即同經桃山,芒山當即同經虻山。桂山同。


《大荒西經》言:「有比翼之鳥。」《海外南經》有比翼鳥,當即《西山經》崇吾之山的蠻蠻鳥。知《海外南經》與《大荒西經》和《西山經》也有重合處。


知《大荒南經》與《海外西經》和《西山經》有重合之處,此蓋因「西海」與「南海」相近。


《東山經》言:「(流沙)行五百里,有山焉,曰歧踵之山。」《海外北經》有歧踵國。知《海外北經》與《東山經》有重合處。此蓋因「東海」與「北海」相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禹跡歷史地理學社 的精彩文章:

李玉尚 | 被遺忘的海疆:中國海洋環境史研究
台灣「中國地理學會」2018「地理學的深耕與應用」學術研討會

TAG:禹跡歷史地理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