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嗎?」永遠都不是聊天的正確打開方式
全文字數:1794
閱讀時間:5分鐘
坐穩了沒?要開車了哦
01
「在嗎?」
一條微信消息打破了我和女友溫馨的飯局。
前兩天,大學同學小a發來微信,看到這兩個字的我,不禁的內心咯噔一下。
「難道是向我借錢?不可能吧,她掙得工資比我多!」
「還是想讓我幫忙?我們不在一個城市,工作沒有交集,能幫上什麼忙!」
內心焦慮著,顫抖著手回復了一個字:「在!」
看著微信頁面顯示「對方正在輸入……」,心裡越發地緊張。
「最近遇上點事,能不能借我點錢!」
我心想:「終於讓我猜到了。」去年剛畢業的我選擇北漂,兩個月前房子剛穩定下來,又臨近年關,生活也是捉襟見肘。而她從畢業已經換了兩個城市工作,薪酬還算可以。
我小心翼翼地問了句:「借多少?」
「1000!下月發工資還你!」
我和小a大學相處不錯,一塊在學生組織摸爬滾打,看著彼此從「小白」變成「大佬」,彼此也信任。
小a很要強,屬於女強人,萬般不求人,求人必有困難處。
我當天剛交房租,下個月工資還要等四五天。當時女友也在身邊,我看了她一眼,說:「關係還不錯,能幫一把就幫吧!」
把1000元轉給小a後,我們彼此「尬聊」了一會,就都不說話了。我不說話,是緩和一下心驚擔顫的聊天方式。她不說話,我想,有可能在和另外一個借錢對象說「在嗎?」
當時我想,如果小a不是先問「在嗎?」直截了當說出要借錢,恐怕我的內心掙扎和猜測會少一些,至少這種問候開門見山,直入重點。
02
我是90後,是第一批QQ的用戶和粉絲,也是從中受益者。
QQ不僅讓我的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同學沒有分開,還有很多個性化的設置,聊天、工作都是非常方便。
感覺從一開始接觸QQ聊天,都會首先說:「在嗎?」等到對方回復,然後再說重點。有事找人先問「在嗎?」聊天問候先說「在嗎?」漸漸地,我們養成了習慣。
對於我來說,聊天先說:「在嗎?」感覺是對別人的尊重,就好像有事找人,進門前先敲門一樣,讓人有所準備。敲門才會知道裡面有沒有人?讓不讓進來?方不方便?
聊天先說:「在嗎?」更是可以了解對方當時有沒有在線,有沒有在玩手機。如果沒有回復的話,就不會回復下文。
這一直是我的價值觀。
03
最近,我所理解的「在嗎?」有所動搖了。
到了大學,微信開始普及起來。上至九十九,下到剛會走,都玩起了微信。我家鄉70多歲的老師,平時手機都不會用的人,自從微信普及後,也買了智能手機玩起了微信,天天轉發文章,不亦樂乎。
微信方便了你我,也連接了彼此。
相對於QQ來說,微信更加適合聊天。我的理解是,微信更私密化一些,有朋友圈,圈子就會固定,分享生活就會更加隱私,不會害怕陌生人打擾。
漸漸的,見面掃碼加微信成了時尚。後來,很多人的微信好友里,多了一些「只見過一面的陌生人」。人們玩微信的時候,聊天關係和感情變得更加微妙。
在這種平時加微信,但說不幾句話的「好友」,我們就會特別提防。在這種情況下,聊天說:「在嗎?」意義就不如以前。
04
幾天前,和一位95後好友聊天,說到聊天說「在嗎?」她們說我是「直男癌」「情商低」。
我問及原因,她告訴我:「其實現在每天壓力這麼大,生活節奏這麼快,每天加的微信好友也有很多,大多數只是靜靜躺在微信里。突然聊天說一句『在嗎?』你會理他嗎?」
我本能的反應,「會啊!」
她又解釋起來:「你說『在嗎?』誰知道你想要幹嘛,這會讓人猜測,而且猜測需要動腦子,你願意和一個聊天需要動腦子的人交流嗎?一看你這個人就啰里啰嗦的,不幹脆。真正會聊天的人是直截了當的說出重點,對方看到自然會回復你,比你說『在嗎』效率好的多。」
最後她又補了一句:「我現在微信里還有幾個問我『在嗎?』的人,我都不想理他。」
05
聽完好友的一番話,仔細想想,這話並不是全無道理。
聊天說「在嗎?」也許你是認為有禮貌,先和別人打個招呼,看看對方方不方便聊天,但這樣的聊天打開方式,確實有些浪費時間。
當聊天需要動腦子的時候,那聊天的意義又在哪裡呢?猜測?利用?懷疑?幫忙?還是純粹聊聊?
仔細想想,我和比較熟悉的朋友聊天,都是直呼其名,甚至直說重點,對方看到自然回復了。或許和比較陌生和生疏的人聊天,「在嗎?」可以打卡話匣子,緩和許久不聯繫的尷尬氣氛,然後就是一段「尬聊」。
現代社會,與其聊天用「在嗎?」不如直截了當「說重點」,願意理你的自然會理你,不願理理你的,「在嗎?」就會封存在微信里,淹沒在消息中。
仔細想想,小a和我的聊天不就是這樣嗎?
文 李胖紙
圖網路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