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光峰頂,超然相外(五十三參)
妙光峰頂,超然相外(五十三參)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遵母音老人囑咐,2000年後,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若人發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有緣行者,莫失良機。
東方表出生門,南方錶行持門,西方表成就門,北方表寂滅門。當下悟心,遍含東西南北,普現四維上下,此是祖師門。
善財童子,於文殊菩薩前,未能當下悟道,是故文殊菩薩,與他指示個方便行門,云:「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為勝樂。其國有山,名曰妙峰。於彼山中,有一比丘,名曰德雲。汝可往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菩薩云何修菩薩行?乃至菩薩云何於普賢行疾得圓滿?德雲比丘當為汝說。」
若是悟了,則見善財與文殊,皆是佛之幻化,皆是佛之妙用。佛是誰呢?只是這一念徹天透地的自性心光。在這一念自性心光中,萬法平等,同一法味,文殊是我,善財是我,無盡妙用,恆沙萬相,無不是我。真我絕對,無能無所。無能無所,是名真我。善財「頭頂禮足,繞無數匝,殷勤瞻仰,悲泣流淚」,這也是未悟之時的菩薩德相。善財未悟,只得南行勝樂國,登上妙峰山,參謁德雲比丘。
所謂勝樂國,即是殊勝、極樂之國。國者,也非他方疆域,而是自心之境界也。所謂妙峰山,表超然高拔之境界也。德雲比丘者,表德相莊嚴之境界也。德表德相,雲即莊嚴。德雲比丘,住在勝樂國的妙峰山,猶如《西遊記》上的須菩提,住在「靈台方寸山」。這都是對行者住處的比喻,而不是離心之外而別有住處。猶如凡夫,執著名利,落在是非,總在夢幻泡影中過活,若用個比喻,那就是凡夫住在名利城,墮在是非坑。
善財童子於妙峰山上,「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觀察求覓,渴仰欲見德雲比丘」。真箇可憐生,騎牛覓牛,冤枉至甚。妙高峰者,超然之境界也。自性本自超然,具足無限風光。若能見得自性,則德雲比丘正是自己。若也不見,則正在菩薩夢中,所謂「德雲比丘從別山上徐步經行」。
見性力充的人,則「得自在決定解力,信眼清凈,智光照曜,普觀境界,離一切障,善巧觀察,普眼明徹,具清凈行,往詣十方一切國土,恭敬供養一切諸佛,常念一切諸佛如來,總持一切諸佛正法,常見一切十方諸佛」。見佛,也不是見別人,而是明心見性。若人明了自心,見了自性,則形形色色,無限風光,皆是自己化現。可惜,學人不識自心,妄認虛影幻相,故而自己幻化,自我纏繞,所謂畫影自怖,作繭自縛是也。究實而論,學人也只是上了自己化身的當,也就是說,學人只是上自己現象的當,經雲猶如痴人,呼聲捉響,徒然自惑。若欲見得妙峰頂上事,當須明了自己心。若認明了自心,則文殊、德雲、觀音等一切菩薩,盡在我人心中的神通變化,若缺一菩薩,或缺一神通,則不名自心具足萬法。即使陽明先生也說:「天地萬物,俱在我良知的發用流行中,何嘗又有一物超於良知之外?」
所謂普見法門,亦名普現法門。見者,現也。普現法門,這是個現量境界。住於現量境界,是菩薩的修行。學人修行,若能如鏡照物,普現萬相,無住無著,即是妙峰頂上的德雲比丘之行,或雲德雲比丘的普見法門。
「智光普照念佛門」,這是德雲比丘給善財童子說的第一個念佛法門。智光普照,遠離分別,如鏡照相,平等普現,即是智光普照念佛門。若落差別相,且住於其中,則失去智光普照,則非念佛也。
若人念佛,欲得成就,當平等覺照,不取不舍,不迎不拒,久久純屬,豁然之間,則等佛身。若人修行,著相見他,即使修得光影交錯,那也只是自造幻境、自我狂惑的魔境。境本不魔,因人著境,境即成魔。著即成障,障即是魔。
若人無心,法法是佛。若人著相,處處是魔。眾生者,自性習氣也,自性眾生也。念者,回歸也,順從也。佛者,法身也,自性也,自心也。無住無著,隨緣起用,不離自性,即是念佛。所謂念佛,不是向外喊他,而是返本還源,而是回歸自性,而是克己復禮,而是格物致知。佛說八萬四千法,法法皆念佛,門門是凈土。可惜迷人,把向外喊他叫做念佛,把心外他方叫做凈土。真是可憐生!凈土者,清凈光明的自心也。心凈則佛土凈。這分明是說,心即是土,土即是心,心土二名,同指一實。心外求土,何時到達?
照耀諸方,普含萬相,即是真念佛。如是念佛,則萬相平等,等無差別。如是德相,如是莊嚴,皆是諸佛世界中事,所謂「見一切諸世界中等無差別諸佛海」。執持名號,反覆觀,反覆念,則平等心現前,則「見一切諸世界中等無差別諸佛海」。學人妄心不死,到處攀緣,故令一門深入,將他的妄心累死。妄心死後,翻身成佛,無人代替,唯靠當人的福德智慧。福德不具,智慧不夠,即使死一萬年,也不得開悟見佛。如何具有福德?如何具有智慧?立足妙峰頂,心闊無掛礙,浮雲任去來,德雲比丘是。
佛作用,稱為放光。佛說法,稱為轉法輪。佛者,圓覺凈性也,妙明真心也。一塵一剎皆是佛光,一色一香無非佛音。佛音遍滿一切處,佛相遍滿一切處,所謂青青翠竹儘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全體法界,無有微塵許而不是佛光,無有微塵許而不是佛音。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