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7年 Top10 書籍

2017年 Top10 書籍

1

《愛你就像愛生命》王小波

「但願你和我,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我把我整個的靈魂都給你,連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氣,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種壞毛病。它真討厭,只有一點好,愛你。」

李銀河收錄了王小波給銀河寫的情書,從裡面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他。愛得那麼深,那麼瘋狂,那麼謙虛,那麼卑微。在那個還互通書信的年代,兩個靈魂在信紙上相互契合,那是屬於那個年代的,真摯而純粹的愛情。

關於李銀河對愛情的疑問,愛情里,那個人身上的光芒,是這個人本身就擁有的嗎。還是因為愛最初的狂熱和盲目而被賦予的。它們是從未存在過,還是慢慢消散了?我覺得愛里應該帶著崇拜和仰慕,你先是我夢裡心心念念害怕求而不得的光,而後才是有好有壞枕邊耳鬢廝磨的普通人,就好像朱生豪說的,「我一天明白你的平凡,同時卻一天一天愈更深切地愛你。」

2

《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每個人生命中總有那麼一刻決定了你是什麼人。」

從開篇有些厭煩這個固執默守陳規的老人到一步步了解他的過去他的愛人他的親情,他的失去與得到,他的追悔和遺憾,一直讀到最後,落下眼淚。

「人們都說歐維的世界裡非黑即白,可她是色彩,他全部的色彩。在遇到索雅之前他沒有生活,在那之後也沒有。」一直到那個棕發女人強行闖進他的世界,才漸漸開始看到這個老人的另一面,他有那麼笨拙的溫柔,他有那麼多的善意,他的那些孤僻和頑固,不過是這個社會給他的傷疤,最後他收穫了溫暖和親情,在一個飄雪的早上平靜且安詳地離去。

這本小說太溫暖了,一個個章節穿插過去的回憶和現在進行的故事,登場的人物都有些鮮明的性格和形象,他們彼此相遇,彼此的故事交匯在一起。

3

《維羅妮卡決定去死》保羅·柯艾略

「我想要的是生命里一場決絕的改變。我想去冒險,想去幫助其他人,做以前沒有做過的事。」

「所謂正常不過是個常識的問題,或者說,如果大多數人認為一件事是對的,那這件事就是對的。」

維羅妮卡決定去死,不是遭遇了不幸或者疾病,她談不上很幸福也不是不幸福,她覺得青春易逝也覺得對這個世界無能為力,所以她決定在現在死去。選擇這本書一半原因是書名,在繼《歐維》以後又遇上了一位決定去死的主人公,她決定去死的理由,是為了意義。「她得到了生活中希望得到的一切,便得出了一個結論:她的存在沒有任何意義,因為所有的日子都一模一樣,因為她決定去死。」

這本小說寫的意義,死亡的意義,生存的意義,這個世界上有人放棄了思考這些意義,過一天重複365遍,也有人在掙扎在思考存在於此的意義。我想這個問題無論得出了什麼結論,都無法說服所有人,所以意義這個詞我一直都相信薩特的觀念,意義是人去賦予的,它需要過去的累積,需要無限的可能,就有如塵土中長出的植物,只有你經歷了才會明白重要與否。

4

《皮囊》蔡崇達

「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著一顆心的羈旅。這顆心很多時候是睡去了,有時醒來。心醒著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張嘉佳

「所有人的堅強,都是柔軟生的繭。」

「青春原來那麼容易說好。大家說好,時間說不好。」

蔡崇達的皮囊,從自身出發雖然有一些文學加工,但故事是那樣的鮮活真實帶著現實般的涼意,在你讀到的時候一瞬間想起自己,有幾篇因為想到相似的經歷閱讀幾乎是疼痛的。尤其是那篇回憶父親中風的故事,想起自己的親人登時潸然淚下。

皮囊我讀了很久才看完,因為有時候無法承受,需要轉換一下心情才能繼續下去。他的文字風輕雲淡,他沒有落淚看的人卻已經淚流滿面。透過故事彷彿無法再掩飾,開始剖析自己,反思自己,他的故事是一把揮向自己的刀,剖開血肉捨去皮囊,去看看烙刻在骨上的人生。

反之張嘉佳的文字很狂野,初讀的時候讓我想起去年讀的朱炫的《年少荒唐》。他的文字恣意張揚,動輒淚流滿面動輒轟轟烈烈,只是也許是我的經歷過於平淡吧,一開始讀的時候很難在這些故事裡找到自己的影子。

直到我讀到了《老情書》,才發現原來是前兩年在荔枝FM聽到後念念不忘的那個故事,我想,也許在張嘉佳的文字和故事裡,還是可以找到些什麼的,可能是多年前捨棄掉的黃粱一夢,可能是曾經抱有過的些許期待和渴望,看別人的愛情別人的酸甜苦辣,然後回憶一下自己,是不是有過相似的經歷,默默緬懷想念一下,第二天一早的陽光照進來,整理好昨夜的那些敏感憂愁,又是新的一天,也許那些理不清的愁緒不過是別人眼裡的「為賦新詞強說愁」,不過我覺得正因為這些,才是完整的自己,才是完整的,屬於自己的世界。

一個在夜裡仿若攜著星光濃墨重彩,一個是耳旁的輕聲細語空谷足音。

5

《文化苦旅》余秋雨

「一切文化的終極基準,人間是非的最後衡定,還是要看山河大地。說準確一點,要看山河大地所能給予的生存許諾。」

「給浮囂以寧靜,給躁急以清冽,給高蹈以平實,給粗獷以明麗。唯其這樣,人生才見靈動,世界才顯精緻,歷史才有風韻。」

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慢慢地讀,這本書曾經出現在初中時期學校給的推薦書單里,那時候的自己一門心思撲在推理小說里,自然把這名字讀起來就不怎麼有趣的書拋之腦後。多年後感慨著加進書單,借著還遺留的歷史課的記憶,看著作者一路踏遍華夏土地,透過他的文字透過歷史的迷霧,看見一個真正熱愛文化熱愛文字的靈魂。

他寫曾經文明興衰更迭後的滄海桑田,他寫杭州這座城市一路文人墨客對它的守護和情懷,他寫寧古塔寫那些被流放者內心的苦痛和不捨棄的驕傲,他寫山西商人曾經那段輝煌的歷史和空前的繁榮,寫蘇東坡被貶後無朋無親心有戚戚焉,寫天一閣藏書人一代代的堅守和執著,還有友人巴金,謝晉,黃佐臨,對母親的念想,對筆的祭奠。

一路讀來,文字真而所以苦,通過歷史才得以了解到這些地方沉澱的過去和過去人們在這裡歷經的苦痛。所以作者唯有用筆用文字用自己對文化真摯的熱愛去回應那些歷史長河的悠悠嘆息,委屈遺憾以及無可奈何。

我們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余秋雨在《山河之書》開卷就道——總有人在路邊問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者關係如何?」我回答:「沒有兩者。路,就是書。」

6

《親密關係》克里斯多福·孟

「我們通常會把自己從小到大得不到的,未滿足的需求,全部投射在那個愛我們、讓我們覺得特殊的人身上,覺得有了他(她),這些需求都會得到滿足了。」

「責怪他人、批評他人行為、指責他人不願改變,其實是一種輕而易舉的手段,能夠簡單地利用道德批判,將自己提升到一個高於他人的位置,也使我們擺脫了自身的不安。」

克里斯多福將親密關係(主要是愛情)分為四個階段:月暈,幻滅,內省和啟示。在這方面,他的觀點和《少有人走的路》中愛這一章有些相似,愛情在起初是熱情狂喜與極樂,一切那麼美好不存在任何缺點,這個階段的愛願意為對方做任何事。進入到第二階段後,矛盾爭吵開始產生,你甚至會覺得在對方身上找不到任何吸引你的地方。一直到第三階段,親密關係能夠讓你找到機會直視自己的內心,由此可以發現多數爭吵的源點是人在逃避內心的痛苦,而那個痛苦多半是你幼時或者曾經的求而不得。如果你有勇氣正視過去的痛苦,那麼就有機會進入最後一個階段,看到自己的本質得到啟示。「尋找親密關係,尋找真摯的伴侶,其實是在尋找自我。」

如果要衡量從這本書里學會了什麼,還很難,時至今日無論是親密關係還是人際交往,從書里到實際運用還是一個磕磕絆絆的過程,時常感覺挫敗在於讀過的書聽過的道理看過的經驗不少,卻還是碰到那麼多焦頭爛額挫敗憤怒的事,直到看到這句話「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7

《為了報仇看電影》韓松落

我承認是被標題吸引著買了這本書,驚喜的是又找到了一個喜歡的作者,因為他的文字,更因為文字背後的溫暖。與其說是影評,不如說是電影類的隨筆,從電影出發,關注電影,關注演員,更關注電影背後的時代和文化。

他說,看電影其實是為了向庸常的生活報仇。

為什麼愛你的人你一定要報以同等程度的愛否則就會被斥責為薄情寡義?這種愛雖然純潔何嘗不是感情暴力,道德綁架?為什麼銀幕上出現的偉人男性角色一再地努力貼近真實,而女性角色一定要美,為了取悅為了被剝削?而時常為人所談論的沉沒的巨輪上傑克和露絲的愛情,在生死這個無法逾越的障礙下愈發鮮艷,就好像童話故事裡王子和公主的結局,誰都不曾想像過也許沒有外部的障礙內部就會先崩潰。

喜歡他的文字,也喜歡他透過一部又一部電影去看透那些背後的故事。

「電影本就是一束淡呀淡呀淡的光,人生的樂趣,也都在於那些不相干的人和事。」

8

《非暴力溝通》馬歇爾·盧森堡

「我們不要將價值判斷與道德評判混為一談。什麼是可貴的品質,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如果你還會跳舞,你就不要行走。」

溝通是一門學問,這更像是一種和解,與自己的內心以及外在的世界。

這本書里的一個觀點在於表達,表達具體的需求,越具體越好,如果我們用批評來提出主張容易遭到他人的反駁以及申辯,反之如果我們直接提出需求,那麼就更容易得到積極的回應。這點在對待他人的時候也是一樣,不要試圖以評判或者指責來解讀他人的講述,而是以用心的傾聽去理解感受他人的需求。

語言是窗戶,否則,它們是牆。

9

《餘生皆假期》伊坂幸太郎

「別人的痛苦,不是只有本人才能明白嗎?你不覺得嗎?我們又不是神仙。」

「我不管什麼意義不意義的。無論是八分還是十分,只要能飛我就會飛。不顧得失。」

第一次讀伊坂幸太郎的文字,一共五個小故事,篇幅不長,本以為是獨立的故事沒想到故事裡的人物和時間相互交錯,讀到最後一個故事和第一個故事呼應起來時非常驚喜。

很難具體地描述他的風格,言語輕鬆,有些奇妙甚至誇張的設定,多條線並進的敘述方式,最後把這些都串聯起來的是一個平凡且溫暖的人,情節的底下沉澱著的是泛著暖意的人性。

「不如我也學你吧,餘生皆假期。」

10

《赴宴之前》毛姆

「靈魂畢竟是一種煩人的東西,當人的靈魂逐漸發展完善,他就是去了伊甸園。」

「須知人的本性是何其強大,越壓制,越反彈,並不時地從心底呼喚著他。現實的選擇和內心的道德兩相較量,給了他一種強烈的幻滅感。」

前言說,毛姆的小說內核,其實是用棉布擦拭刀子。刀柄上華麗的巴洛克式的裝飾是毛姆所喜的生活的喧囂,而棉布擦拭過鋒刃的溫和與銳利,才是毛姆文字深處所求的慈悲與深刻。

在毛姆的小說里,不停地出現反轉,諷刺,也許不看到這個故事的最後一行字你都無法預測結局,他一刀一刀刻畫出人物,看似平鋪直敘,筆下的人和景卻出神入化,最後揭露結局時,看似冷酷帶著嘲弄的文字背後,卻是一份慈悲之心。

END

千夏的書屋 qianxiareading2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看到你也便知道了幸福的樣子
近期熱映電影《妖貓傳》里的白居易曾在采石磯留下這樣一段詩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