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食熟食,誰更健康
如果要安全,還是徹底熟食好
文丨雲無心
2018年1月,不少美國媒體報道了「得克薩斯女子吃生蚝感染噬肉菌而死」的事件。這種感染一般是由於吃生蚝或者身上有傷口暴露於被污染的海水中,而這位女士在感染前吃過生蚝。
除了生蚝,還有許多海產品的食用方式也常常是生吃,但是海洋從來不意味著衛生,海鮮上可能存在著各種致病細菌、病毒以及寄生蟲。而我們生吃海鮮時所用的那些調料,比如芥末、醋、酒等,都不足以殺死那些致病微生物。即便不像弧菌感染那麼可怕,導致腹瀉腹痛也是比較常見的。
比如異尖線蟲,在中國海域捕撈的海產中普遍存在,甚至進口的冰凍魚中也有。如果大量吃進異尖線蟲,可能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癥狀。如果吃得較少,不會產生癥狀,但它們會成為免疫原。人體再次吃進異尖線蟲時,就可能出現過敏反應。
在歐美地區,海產品要經過長時間的低溫冷凍殺死寄生蟲,才可以生吃。而在日本,對風味的追求使得很多人直接生吃,因而出現了大量異尖線蟲的感染病例。
海鮮的生食,是在美味和風險之間走鋼絲。如果要安全,還是徹底熟食好。
除了海鮮,肉、蛋、奶也很容易被細菌污染,所以也應該徹底熟食。尤其是牛奶,即便經過加熱殺菌,細菌也能「死灰復燃」。有些細菌如果已經大量增殖,那麼再加熱殺滅細菌也無濟於事。
如今某些地區興起了「現擠牛奶」「生牛奶」,人們認為這些原生態的牛奶「更健康」,但其實風險很大。
牛奶行業發展了上百年,每一種改進都是為了更安全、更健康、更經濟。穿越回到從前的「原生態牛奶」,只是在心理上獲得滿足,實際上帶來了更大的健康風險。
相對來說,多數人能認識到動物性食品熟食的必要性。而對於蔬菜,就有很多人選擇生食,認為「加熱破壞了營養物質」。在國外,甚至有人提出了「生食療法」的概念,在日常飲食中以生吃蔬菜水果為主。
蔬菜中含有各種各樣的營養成分,比如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多酚化合物等。其中的膳食纖維和多酚化合物是動物性食物中沒有的,而很多人的攝入量也不足。所以總體上說,多吃蔬菜有利於健康。許多維生素和多酚化合物不夠穩定,在加熱烹飪的過程中會有不同程度的損失,從這個意義上說「生食有利健康」似乎有些道理。
也有許多科學論文探討過蔬菜生熟對健康的影響。比如2004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者發表的一篇綜述,匯總了三百多篇討論生熟蔬菜與癌症風險關係的科學論文。總體而言,大多數的實驗結果顯示蔬菜水果有利於降低癌症風險,而生吃蔬菜效果更為明顯一些。這似乎也支持了「生吃有利健康」的說法。
不過,相關調查結果往往存在這樣一個問題:「生吃的蔬菜」和「熟吃的蔬菜」大多數情況下並不相同,比如生吃的是生菜、蘿蔔、洋蔥之類,而熟吃的可能是豆角、土豆之類。調查數據並沒有回答把那些生吃的蔬菜做熟了吃情況如何。
雖然說蔬菜被致病細菌污染的可能性並不像肉、蛋、奶以及海鮮那麼大,但它們也並非一定安全。在美國和歐洲,都發生過黃瓜、菠菜等蔬菜因為細菌污染而導致的安全事故。
比如2006年9月,美國有若干州被大腸桿菌污染的菠菜波及,至少造成了183人感染,其中95人住院,1人死亡。
還有豆芽,許多人喜歡用熱湯泡一下就吃,甚至直接做沙拉生吃。豆芽是在溫暖濕潤的環境中長成的,這樣的環境也非常適合細菌生長。在美國,許多東南亞食物如越南米粉、炒飯、炒粉等食物中,都喜歡加入綠豆芽而且不會徹底做熟。在發生了多起因為豆芽而導致的細菌感染後,美國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如今要求:所有豆芽出廠前都必須進行致病細菌的檢測,合格了才能夠上市銷售。
中國目前沒有這樣的要求,看起來再乾淨的豆芽,如果不充分做熟的話也都有「中招」的可能。
很多蔬菜和豆類生吃的風味口感很差,於是人們就把它們榨成汁或者打成漿來便於食用。
如美國相當流行的「冷榨蔬菜汁」,聽起來格外有吸引力。但是它太難吃了,所以往往又加入大量的蘋果汁或者梨汁。這實質上就是通過「加糖」來改善風味,而糖或許是現代人飲食中最不健康的因素。因此,加入了大量糖的「蔬菜汁」,也就完全談不上健康了。
重要的是,榨汁和打漿,都是通過高速剪切破壞植物細胞,把細胞內的營養物質釋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維生素和多酚化合物也會發生氧化,跟煮熟相比,到底哪個破壞得多也很難說。如果還濾去了「渣」,也就損失了大多數的膳食纖維和礦物質,就更談不上健康了。
還有許多食物含有一些毒素或者抗營養物質,比如豆類、竹筍、杏仁、土豆、木薯、白果等,需要充分加熱來消除毒性。許多人為了生食也把它們打成漿來喝,不僅沒有「更健康」,連安全性都不能保障,就更得不償失了。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總監製:金風
監製:劉新宇 、顧佳贇
編輯:張靜、萬宏蕾
實習生:姜俁
※東方早安丨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移動迷宮3:死亡解藥》導演波爾講述幕後故事
TAG:瞭望東方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