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生隨手之20——武漢方言
前幾天朋友發給我一篇文章,說的是武漢的方言成語。解釋準確到位,例句妙趣橫生,看得出來作者對方言很有一番研究。只是成語本身有的是字意,有的是字音。如果能分別標註出成語的字意和武漢口音的發音,那就更好玩了!
我們中國人多地廣,說起這方言口音,不但是各省都有不同,一個省的不同縣市的口音也會個有不同。我們武漢被兩江分為三鎮。三個鎮的口音也是略有區別的。
早年的武漢話屬於楚韻南腔,地方特色非常濃郁。只要說話人帶出一丁點兒京腔北調,立刻就被土生土長的武漢人聽了出來。記得1965年我到了新疆農場,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人們各自操著不同的地方口音。我們武漢人當然也都是保持著自己本土口音,而且自以為大家都還是純粹的武漢話呢!
到了69年底,我回到武漢探親,家人一下子就聽出來我講話時的外地口音,笑我侉里侉氣的,咋過來啥過去的,可是我一點也沒有意識到。個把星期後,也不知是家人聽習慣了還是我注意改正了,總之沒有在笑話我了。
方言口音也要與時俱進,也會不斷變遷。在五十年代,國家興建武漢鋼鐵公司,武漢重型機床廠,從外地特別是東北調來大批技術工人及家人。大人的口音是不易改變的,他們的孩子們的口音在武漢當地的方言環境中,逐漸變化形成了一種參合著普通話的武漢話。因為武鋼建廠是在青山區,所以被稱之為青山話。隨著學校師生中推廣普通話,說這種青山話的人越來越多了。只保留了武漢話的腔調,改革了武漢方言的吐字發音。
比如漆黑二字武漢口音原來讀蛐河現在讀齊河。
讀書原本叫兜虛現在叫讀書。
科學原來叫(koxo)現在叫科xo。
此類例證,舉不勝舉。不過,前文中的字母是漢語拼音的字母,雖然普通話里是沒有這樣的拼音發音的。
說到拼音,順便說說詩韻。方言與普通話有許多字發音不一樣,當然是聲母和韻母用得不一樣了。比如,在武漢方言里en和eng是沒有區別的。都是發的en音。而湖南長沙口音里,更是連ong也歸為en音裡面了。所以我們南方人寫詩詞那多半是要查韻書的。如今人用電腦手機打字的多了,採用漢語拼音打字就自然解決了這個難題。不過前提是要學會一些普通話的發音。
武漢方言除了在口音受到普通話的影響外,在造詞方面更顯示了九省通衢的特色。且不說現在互聯網上流行幾天就被拋棄的那些快閃詞語,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武漢就流行一種(橘子話)。
據說原來是從幫會切口(暗語)中發展而來的,這也許是受到楊子榮打虎上山的影響罷!當這些詞語廣泛流行以後,就融合進武漢方言,形成了武漢方言的一個特色。有很多一直沿用到現在,比如把哥哥叫做拐子,把酒叫做六七八,把一千叫做一撇,把一萬叫做一方……這些詞語跟隨知青們流傳到全省各地,也跟隨我們回漢的武漢支邊青年傳到新疆農場。不過在農場里只是武漢人湖北人中間流傳,其他省就流行不開了。
如今的電視廣播都開辦方言節目,迎合本地人的口味,武漢的電台電視台也有很多這樣的節目。可是許多主持人的武漢話說得太差了!實在是不敢恭維!他們可能知道武漢話里沒有捲舌音,但不知(r)音如何歸屬於什麼音,所以在他們的武漢話里保留有(r)發音。比如:天熱他們知道說成天勒,如果則有時說於果,有時又是說的如果。而柔軟他們就不知道應該是讀作樓遠。武漢話里還有:朱出書讀作居區虛,組醋蘇讀作走湊搜。這樣的許多老武漢的發音都失去了特色,變成這樣的彎管子武漢話。是不是也預示著方言將會逐漸消失,被普通話取代呢?
TAG:天山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