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Facebook和亞馬遜的統治力越來越強,該如何控制他們?
互聯網公司必然成為大數據樞紐
也極易招致非議
唯有建立一個「去中心化」戰略和技術架構平台
才可能化解當下的尷尬
去中心化如何成為新的科技正確?
本刊記者/
波波夫
本文首發於總第840期《中國新聞周刊》
近來,中美兩大社交網路不約而同地公開推崇同一個新概念:去中心化
。
「我們很多人進入科技行業,是因為我們相信去中心化的力量,能夠賦予人創建社區的權力。」
1
月初,
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在發布他的
2018
個人年度挑戰計劃時表示,「世界正在感到焦慮和分裂,
有很多工作要做。在執行我們的政策時,
犯了太多錯誤,而且我們還需要防止
工具被濫用。」
2017
年
12
月在回答《財富》主編亞當·拉辛斯基提問時,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也說:「從賦能最終格局來看,賦能者的安全程度、命運、利潤等等,都掌握在中心化的賦能者手中;而騰訊進行的是去中心化的賦能。」一多月後,騰訊微信的負責人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
Pro
上表示:「去中心化與其說是平台的策略,還不如說是一個觀念,這個觀念代表著我們去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
微博賬號心理地圖psymap
倡導「去中心化」,表現出科技巨頭展示謙遜的努力
。畢竟,僅就市值而言,新一代互聯網公司幾乎刷新了近一個世紀的紀錄。
2007
年時,全球市值前十大公司還被能源、金融和電信公司佔據,微軟是唯一的科技公司代表;十年後,蘋果、谷歌、
、亞馬遜、騰訊、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公司佔據了市值最高公司的前七家,且無一例外是互聯網企業。
它們當然也承受著公共輿論的凜冽寒風。這些指責包括規模過大、壓制競爭、個人隱私保護不力、令人上癮以及對西方民主傳統的衝擊等。數十年前,那些能源、金融巨頭們也享受過這份「待遇」,人們一邊使用他們的產品,一邊不停地提意見。
一向對新鮮事物持寬容心態的《經濟學人》在最近一期封面報道中指出:「谷歌、
和亞馬遜的統治力越來越強,該如何控制他們?」
這家老牌雜誌給出了自己的觀察:「大部分針對科技企業的抵制都有失偏頗。大企業一定就邪惡這種推定完全錯誤。世界上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蘋果廣受尊重。原因很簡單:即便是面臨激烈的競爭,蘋果依然能生產出消費者願意買單的產品。」
如果你也同意「數據是
21
世紀最重要的能源」的觀點,就會相對容易理解今天的互聯網公司為何能夠贏得華爾街的慷慨估值,以及來自政策制定者、學界和媒體的挑戰。
互聯網公司的網路效應,使他們成為天然的大數據樞紐,也極易招致非議
。因此,唯有建立一個「去中心化」戰略和技術架構平台(區塊鏈技術已可以實現一個去中心化的平台),才可能化解當下的尷尬。
朱廷劭團隊向處於心理危機的微博用戶主動發送救助信息。
圖/受訪者提供
對於數據的搜集、傳遞、分析和儲備,也不只是互聯網單一行業需要嚴肅對待的問題,某種程度上,它已泛化到每一個行業
。幾乎所有行業都表現出對數據的興趣,龍頭企業都建立起龐大的數據系統:透過土壤感測器搜集田間數據,孟山都為農戶提供種植建議,也從一家備受爭議的轉基因作物公司轉型為一家農業大數據公司;豐田將在美國上市的
2018
款凱美瑞,將成為第一款向豐田回傳數據的車型,通過對用戶駕駛速度、出行路線、乘坐人數的搜集和分析,構建一個「全球雲生態系統」,為豐田在自動駕駛領域爭奪一席之地;星巴克如果打算在中國開設新門店,往往要藉助一個叫
Atlas
的內部繪圖和商務智能平台做出最終決策,此前,星巴克曾在美國孟菲斯利用氣象數據,預測天氣變化,然後巧妙地將星冰樂的促銷時間與之配合。
從這點看,今天的每一家成功的公司都是大數據公司,原子世界和比特世界從未如此緊密地貼合在一起
。因此,如果用工業時代的思維來審視今天的問題,答案可能是無解。比如,監管層可以分拆谷歌,卻無法打破「贏者通吃」的鐵律,不用幾年,必將誕生又一家佔據絕對優勢的搜索公司。
而這也是考驗全球監管者之處:如何在依法約束的同時,又不至於過度監管扼殺創新
。值班編輯:陶小草
▼
推薦閱讀
最高時速不超過25公里、強制規定有腳踏功能……電動自行車「新國標」加速行業洗牌
2億多「馬路殺手」橫行,這場電動自行車亂局怎麼破?
要想幹掉一個人,先要剪掉他的頭髮
※周杰倫《等你下課》了,能不能把青春還給我?
※從羊到猴用了21年,克隆猴為什麼那麼難?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