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誰說春天來了,現在明明還是冬天!

誰說春天來了,現在明明還是冬天!

每個不能睡懶覺的周末,都有一堆劇烈的思想在鬥爭,尤其是在這種床以外的地方都是遠方,手夠不到的地方都是他鄉,上個廁所都是出差到遙遠的邊疆,每次起床都是背井離鄉的冬天!

什麼,你說春天來了?今天早上5時28分立春了?今天開始不是冬天了?

我打了個冷顫,抖抖索索地打開手機看了下今天的氣溫:

北京晴-8℃至2℃

西安晴-6℃至5℃

杭州晴-2℃至4℃

哈爾濱晴-29℃至-16℃

看完後我默默地打開空調、電熱毯,縮進被窩,繼續冬眠。

古人騙我!

給我個名詞就是春天來了?你當我不知道春天是什麼嗎?我不懂天文地理,難道我還不知道冷暖寒暑?

但是,古人為啥要騙人?還騙了兩千多年,兩千多年了就沒人抗議?

難道古時候的天氣比現在暖和得多?翻閱了一下立春詩詞,古人的立春也一樣挺冷的。

唐代張九齡《立春日晨起對積雪》:「忽對林亭雪,瑤華處處開。」

唐耿湋的《立春日宴高陵任明府宅》:「春灰今變候,密雪又霏霏。」

宋朝蕭元之也有首立春詩,標題就是《立春日大雪作代簡招友》。

為啥中國古人要把今天當做春天的開始,難道就是因為要把一年分成八份?或者是為了配八卦?

相比之下,西方的春天開始的時間就誠實多了。他們把3月22號的春分作為春天的開始的,夏天從6月22號的夏至開始,秋天從9月22號的秋分開始,冬天從12月22號的冬至開始。比我國四季的開始時間全都晚一個半月。

3月22號的春分,那才真的是春天到了,桃紅柳綠,春暖花開,不象我們會在春天凍成狗。

當然,我們中國那麼幅員遼闊,春分時,黃河和長江流域的腹地都已經桃紅柳綠,春意濃濃了,但在最北面,比如黑龍江北部還是冰天雪地,最南面的海南島卻已經穿短袖開始過夏天了。

各地的氣象部門才不管你什麼節氣呢,他們有自己的方法來劃分四季,就是按照當地的實際氣溫來確定有沒有開始春天,叫候溫劃分法。

他們以候(五天為一候)平均氣溫作為劃分四季的溫度指標。候平均氣溫22℃以上為夏季開始,10℃以下為冬季開始,10~22℃之間為春秋季,從10℃升到22℃是春季,從22℃降到10℃是秋季。

按照候溫來劃分四季,我國東北、西北地區清明節氣(4月5號)才入春,華北地區春分節氣(3月22號)入春,長江中下游地區驚蟄(3月5號)前後入春,西南地區雨水(2月19號)節氣入春,只有在廣東這種華南地區,才會在立春節氣(2月4號)時入春,平均溫度能達到10℃以上。

按氣溫來劃分四季,一般情況下,北京春季55天,夏季103天,秋季50天,冬季157天。

難道中國古人太不靠譜,在這麼冷的冬天就騙我們,春來了!

這倒也不是,因為,中國古人對四季的理解,並不局限在溫度上。

二十四節氣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天文,其餘大部分節氣名稱是氣象和物候,還有少數兩三個是農時。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天文加哲學。

兩至兩分把一年分四份,是天文,這四份再對半分,也是天文,但把這對半分定為春夏秋冬之始,是哲學。

在四立的時候,中國大部分地區,包括二十四節氣誕生地中原地區的天地物象和人體感覺都還是前一個季節,但是,對於「知幾」、重變化趨勢的中國古人來說,春,就立在了料峭嚴寒里,夏立在了暖陽繁花里,秋立在酷熱暑氣里,冬立在了西風落葉里。

陳希齡《恪遵憲度》:

「立春:立,春見也。九十日之氣,往者過而來者續,故謂之立。立夏立秋立冬皆同。陽氣動物,於時為春。春,蠢也,物蠢生乃動運也。」

立春,就是春天開始了。從立春開始的九十天是春天,冬天過去了,春天接著來到,所以叫「立」。這時陽氣回升,萬物感應而動,這個時候就是春,春就是蠢,蠢不是愚蠢的意思,《説文解字》:「蠢,蟲動也。」蠢是春天到了,地底下的小蟲子開始解凍,能蠕動了,是蟲動,是蟄蟲始振,是萬物蠢生。

細看立春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這三候,其實說的都是陽氣升,是暖陽從地底漫上地面:

一候東風來,大地開始化解小寒大寒積下的冰凍。(這幾天可以留意下東風來不來。)

二候蜇居地底的蟲子因為大地的回暖,軀體不再被凍得僵硬,能動彈了,但並不是蘇醒出洞,它們要等到三月份以後,天氣真的暖和了,才會驚蟄而出。這時候要爬出地面,那叫找死。(這個,誰能去驗證下?看古人有沒有騙人?我是不會在這麼冷的天氣去挖蟲子玩的。)

三候,河裡的冰開始溶化,原來寒冷時潛藏水底的魚開始游上水面,水面上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背負著一般浮在水面。(十天以後,中原的夥伴們可以去水邊看看魚么?)

這三候,說的都是陽氣動物,並不是春暖花開,立春,是春天發出的第一個幽渺細微的信息,而不是春天吹響了勝利的號角。這是中國古人的「知幾」。

「幾」是中國哲學思想里的一個重要概念,知幾的「幾」繁體字是「幾」。

《說文解字》:「幾,微也,殆也。」

幾是細微、危機的意思。是事物出現的最初的一點點不易覺察的苗頭。

《易經》里有兩段著名的論幾文字:

《易經·繫辭傳》: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

《易經·繫辭傳》: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易是用來幹嘛的?不管我們是不是聖人,都可以用易來了解最深奧的道理,洞察最細微的變化,能知幾,搞懂事物微妙的變化,就能通天下的道理,就能把事情做成功。知幾很神,君子能對上不諂媚,對下不輕慢,是因為知幾,所以君子見而作,,是動之微,吉凶的徵兆,搞懂了幾,自然能「為之於其未有,制之於其未亂」,預知事物發展的方向,及早採取行動。如果後知後覺,等事物發展趨勢已經完全呈現出來了,再動就晚啦。

而作,現在寫作見機而作,細微徵兆的幾,變成了機會機關的機,從將動未動的微妙無形變成了有形,含義淺多了。

春分,春天已吹響了勝利的號角,事物的發展趨勢已經完全呈現,此時才反應過來謀劃春天,不亦晚乎?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在哆哆嗦嗦的北風裡,在零度以下的寒冷里,立春了,你看到春天那將動未動的「幾」了么?

沒看到的話,這些天就好好留意一下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董點國學 的精彩文章:

TAG:董點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