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誰是蒙古草原減丁政策的主使人?結果怎麼樣

誰是蒙古草原減丁政策的主使人?結果怎麼樣

如果你知道丁丁的意思,相信你也一定知道丁還有單指成年人、人口的解釋,就象歷史教科書上提到的攤丁入畝。

那你聽說過減丁嗎?定時的遣兵向北剿殺,所有成年男子都在被殺範圍之內。這種政策謂之「減丁」。這是金朝政府制定的對付蒙古人的政策之一。

1142年金蒙形勢圖

遍查金元史資料,都找不到具體的描述。也許這種事情只能意會不可言傳?還是有別的原因?

這個關於減丁的信息出自叫趙珙的宋朝駐蒙古國大使,他在回國後所做的述職報告《蒙韃備錄》里提到:

在金朝大定年間,燕京及契丹的地面上就有民謠說:韃靼來,韃靼去,官家被趕得沒有去處。首領聽說這民謠,說:一定是蒙古人將成為我國的禍患。

首領就下令到窮荒的年景,出兵剿殺。每三年派兵向北剿殺,稱之為滅丁。至今中原人還能記得這件事。他們說:二十年前,山東、河北,誰家都買賣小奴婢,都是軍隊劫掠來的。現在的韃靼大臣,當時很多都是被虜掠到金國的。韃靼人每年朝貢,就在塞外接受他們的貢禮和錢財,不讓入境。韃靼人逃到沙漠,對金國怨入骨髓。

韃人在本國時,金虜大定間,燕京及契丹地有謠言云:韃靼來,韃靼去,趕得官家沒去處。葛酋雍宛轉聞之,驚曰:必是韃人,為我國患。乃下令極於窮荒,出兵剿之,每三歲遣兵向北剿殺,謂之滅丁。迄今中原人盡能記之,曰:二十年前,山東、河北,誰家不賣韃人為小奴婢,皆諸軍掠來者。今韃人大臣,當時多有虜掠住於金國者,且其國每歲朝貢,則於塞外受其禮幣而遣之,亦不令入境。韃人逃遁沙漠,怨入骨髓。趙珙《蒙韃備錄》

寫到這裡,不由得想,如果著減丁是金國施行的滅絕民族的政策,那麼蒙古人肯定會誓死反抗。如果沒有反抗,那麼是不是也可以理解為:所謂減丁是蒙古人自己也熱愛的福利,草原只有那麼大,只能養活那麼多人,人多了就要被迫南下劫掠或自相殘殺。

金朝人物形象圖

怎麼辦呢?只能犧牲一部分同胞的生命了。當然這只是一種猜想。實際情況是這個政策也沒有實行幾年就不了了之了。並且在後來蒙古修撰的《金史》里也沒有確切的記載。

這就跟其它野史里提到的無從考證的內容想類似。但,對蒙古人的忌憚絕不是女真人。

後來滿洲人建立的大清王朝征服了蒙古諸部,也是因為對蒙古鐵騎的忌憚,也實行了減丁政策。但是,清朝統治者的減丁是間接的,是讓蒙古人改變信仰,由信仰薩滿教改為信仰藏會佛教——喇嘛教。

大清王朝根據蒙古民族特點,哄騙忽悠各種手段並舉,只為引導蒙古族全民信仰喇嘛教。從而真正實現了隱形或者叫間接減丁政策。

具體說來就是採取全面保護、利用、獎勵喇嘛教和"以政護教","以教固政"的政策,使喇嘛人數急劇增加,寺廟星羅棋布,形成"喇嘛眾多、寺廟林立"的局面。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信仰喇嘛教對普通蒙古族人來說,有很多現實的利益。比如在政治上,賦予喇嘛教寺廟許多特權,上層喇嘛與王公貴族結合在一起,成為上流社會的重要組成;在經濟上,寺廟一般都有廟倉,佔有大量牲畜、大片草場和耕地。擁有最基本的生產資料,使得上層喇嘛們可以對被管轄的"阿拉巴特"(屬民)和貧苦農牧民進行超經濟剝削。

生產生活資料被喇嘛、寺廟佔有,對蒙古族人的生產、生活和生老病死等各方面有了強力支配和約束,對蒙古族人口的繁衍與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嚴重負面影響。所以有人說,喇嘛教在歷史上,特別是清朝統治時期對蒙古族和社會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消極作用。

從普通牧民的角度看:做個牧民不僅要拼死拼活地為生計奔波,未來的前景也充滿了不確定性。任何一種不確定都可能讓人成為奴隸而無法翻身。但是當喇嘛就不一樣了,可以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很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比如當了喇嘛可能有更多財富;當了喇嘛又能學習知識,就算部分家人失去繁殖權力,當喇嘛,還是兩全其美,何樂不為?

仔細想想,如果金朝統治者有這種謀略,那麼對蒙古人的統治可能會延續很久。當然,這只是一種臆想。歷史不能臆想,就象不能把蒙古高原裝進瓶子一樣。

先假定金朝對蒙古人確實施行了減丁政策,其結果是相當不成功。除了播種蒙古人對金朝統治者的仇恨,再也沒有獲得別的。

清朝確實對蒙古人施行了減丁政策,只是沒有進行直接的剿殺人口。而是採取更間隱蔽的手段:改變其信仰!最終,導致減丁政策得到幾近完美的執行。

文中圖片均源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長水秋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蒙元早期,神權與王權的正面交鋒,結果,神權
從蒙元、明、清,我們究竟都繼承了什麼

TAG:天長水秋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