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消失在歷史塵埃中的珠溪古廟

消失在歷史塵埃中的珠溪古廟

了解花都從這裡開始

花山鎮過去有條村叫大珠村(該村現已析分為和郁和五星村),這是條很大的村落。村的中南部有石庵嶺和松仔嶺,在兩嶺之間,坐落著珠溪古廟。

古廟座東向西,正殿兩進堂,其兩旁加建兩宮房,後面與北側傍著荔枝園地,環境幽雅。該廟正殿面闊約13.5米,總進深約22.5米,連兩宮房總面積約四百平方米。

古廟約建於民國初年,是磚瓦木石結構:青磚砌牆,方磚鋪地,坤甸木作柱,杉木作梁桁,厚實瓦片蓋頂,還有那些陶塑是從佛山石灣運來的。配合灰塑、陶塑、木雕和石雕,建築得精巧美觀,據說這是當時花縣境內上乘的廟宇之一。遺憾這建築傑作和廟堂文化毀於解放初期的無知。

古廟門面仿如祠堂,花崗石鋪地,深約2.2米。大門口四邊砌石板,門楣上陰刻「珠溪古廟」四個燙金正楷大字,是當時著名佛師鐵禪所書。大門口兩邊陰刻「珠引乾宮六龍聚氣;石騎巽位萬象回頭」金字門聯。

此聯氣勢非凡,點出了古廟建築地點的優越。門前石柱托頂,檐口木裙雕花刻鳥。檐下牆上畫有山水、仙翁之類的彩色壁畫。支架木樑精雕細鏤。兩個大燈籠長年分掛門口兩旁,每過時節,燈籠里燭光閃亮,門庭又增添了幾許光彩。門口前面是一塊齊廟寬的長方形草地。草地上相間長著兩株高大筆直的葵樹和三株枝繁葉茂的大榕樹,門口景色雅緻。

一入大門口,屏風木門便把人們的視線擋住,兩邊屏柱上的木刻金色楹聯赫然入目:「入正門易到龍樓鳳閣;行偏路難逃劍樹刀山」,聯意教人從正莫邪,要做好人。

神佛之地,昭示著勸世良言。前堂左右方,都有菩薩塑像,其中有觀音娘娘、林馬娘娘和洪聖大王(也叫洪聖公)等著名神塑,在其周圍還有守衛的小菩薩。神像有泥塑的,有木雕的,神態各異,神情逼真。

前堂頂高約7米,山牆外檐下有黑白灰塑條紋。屋脊突高約八十厘米。全是五顏六色的石灣陶瓷造型,有花、鳥、蟲、魚等,色彩艷麗、圖案瑰奇,奪人眼目。前堂深約4.3米,坤甸木圓柱,上面金鐘架雕樑畫棟,很是美觀。

中間部份通過兩廂廊及天井與後進堂連接,深約8米,各邊廂寬約4.2米,直通前後堂。兩廂間又是由雕刻精美的柱樑承托著瓦面。中間天井用瓦面封頂,因此整間廟堂顯得陰暗,意為此地是菩提薩埵聚居之所,非陽間世界。

天井地鋪小條磚,寬約5.1米。上面四周滴水檐口皆用石灣陶瓷公仔嵌砌,內容有張飛夜戰馬超、郭子儀祝壽等戲式。公仔活靈活現,五彩繽紛,很吸引人。天井中間放著一個鐵鑄的大香爐鼎,下支三隻腳,上有兩耳環。香爐鼎主要是供拜祭者燒元寶衣紙之用。

後進堂深約8米,頂高約7.5米,山牆外檐口亦有如前堂的灰塑條紋。脊頂兩頭各約3米,亦有石灣彩色陶瓷嵌砌,但圖案造型與前堂脊頂不同。後堂裡間同樣是坤甸木圓柱撐頂,顯眼處雕刻。後牆前正中,三尊大神佛盤腿而坐,半身也約有2米高,慈祥地目視前方。

前面有一張很大的石造神台,三個大香爐等距置於台上,上面插滿香燭。後堂中部兩旁,各立著一尊全身大菩神,高約2米,身穿長袍,腳蹬靴子,手掌分別執著長矛和長關刀威武地站立在方形底座上,似是守護著後方的三尊大神。廟內其他方位還有一些不同模樣的大小不一的菩神。菩薩塑像全是金身形神兼備。

古廟正殿兩旁還各建有一宮房,與正殿同向同牆緊接,分別叫文武宮和天后宮,各寬約4米,深約12米。前有小天井,天井也鋪小條磚。後室頂高約5米,小山牆外檐下同樣有灰塑紋案。

此兩間天井無蓋,故兩宮內通爽明亮。其門口四面砌石。廟北面是天后宮,其門口兩邊石陰刻「保我子孫伊可懷也;謂民父母豈虛與哉」金字門聯,聯意彰顯慈善心腸。裡面牆前正中坐著天后娘娘半身塑像,慈祥懷遠,兩旁還有陪座,共三尊。

其前面是石神案,上放著三個小香爐,也插滿香燭,再前是燒衣紙的聚寶盆。廟南面是文武宮,其門口石陰刻金字聯:「文氣如珠光爭日月;忠心似矢志在春秋」,聯意彰顯文武精神。里牆前正中坐著關帝公半身塑像,勇武忠誠。兩旁亦有陪座共三尊。以往入廟祭祖者必是先拜正殿後拜兩宮。兩宮亦是常年香火不斷。

在古廟的東南角即文武宮的後方,配套建有一小廚房,內有一口小井。房裡放置著一些炊具和餐具,此也是廟祝居所。古廟常年雇請廟祝公看管。平日早晚到神前點亮燈盞,打掃廟堂衛生,看管周邊地屬,保護廟宇公物等是廟祝的職責,一般由本村老年男性擔任。

古廟有些經濟收入,每年其理事們都集中算賬,在結算時常請村中較有威望的長老到廟來對賬過目,議決事宜,需要用餐。有時古廟還舉辦一些民俗性的活動,此時,廚房就是必不可少之地。據村中長老回憶,早年曾在秋收後在廟門口田地上搭大草棚,請省市戲班來做大戲(粵劇)多天,引來上下三村群眾觀賞演出並參拜神佛,此刻古廟裡里外外的熱鬧情景可想而知,這也就使珠溪古廟更加有神有戲 (氣)了。

在古廟的後面和北側留有充裕的園地配襯。園地上長著幾十棵枝繁葉盛的荔枝樹,株距有序,間隔合理。北側還種有一些石榴樹。東、北、南三面邊緣還種著密密層層的老簕竹。簕竹起著阻隔外界侵犯護衛果園的作用。

古廟的後面竹林下流過一條水圳,叫大廟圳,常年流淌著農用水。整座古廟包括果園屬地構成一窩峰的樣子。廟北約隔八十米的農田,廟南約隔七、八米農田便是綠樹滿岡的石庵嶺和松仔嶺了。古廟前後都是廣闊的田野。後園的荔枝,定期競投管理收穫,競投款歸古廟支用。

珠溪古廟是大珠人建的,屬大珠村人所有,村民們都叫古廟為大廟。過去大珠村包括和郁、華昌、華安、沙龍、和安五個里。每月初一、十五或過時節便有本村婦女到大廟來裝香奉神。

每年大年初一,和郁里的村民便興高采烈地敲鑼打鼓、扛旗舞獅結隊到大廟來接走所屬的洪聖公、林馬娘及兩尊菩薩仔,回村各大小祠堂和燈棚地輪流坐堂受祭十多天,直到正月十六晚「游燈」後才又由獅鼓隊伍把菩薩送回大廟原位。

游燈時,由本里群眾抬著這四尊菩薩隨同獅鼓隊伍浩浩蕩蕩地游過本里所屬的村舍農莊。另外,和郁里男丁結婚前一天,當婚人與兄弟們會帶一個銅鑼到大廟來,接走洪聖公及兩尊護衛小菩薩回自家廳堂八仙桌上安放扣拜並助慶,第四天才由原班人送回去,洪聖公由新郎捧著,兩菩薩仔分別由其他兩案兄弟捧,來去一樣。

每到年末過冬(冬至)、除夕日和新春大年初二開年,本村婦女們便提著或擔著竹籃、工淵①,內裝香燭、爆竹、元寶、衣紙、生果和肉類等祭品前來大廟拜祭菩神,接著又到離這裡約二百米遠的松仔嶺「三支香②」去拜祭地神。

孩子們也嘻嘻哈哈三五成群擁到大廟來湊熱鬧,爭拾未爆開的炮竹續燒。此期間,古廟裡香燭火旺,鞭炮聲僻僻啪啪不絕於耳,古廟一帶充滿熱烈、祥和、歡樂氣氛,這是一年中最不平常的日子。

從上述本村人與古廟有關的民俗活動,可看出大珠村人與珠溪古廟的情緣與密切關係。人們到大廟來拜祭是祈求神靈保佑平安,帶來如意吉祥。也有村外善男信女們來此朝拜的,他們祈求消災解難,運轉吉利。

古廟的聯意有些至今仍有現實教育意義。其建築藝術風格是嶺南建築文化的縮影,閃耀著民族智慧之光。若古廟能保存至今,它的觀賞價值和文史價值將倍增。加上二百米外的三支香自然特色風姿,大珠村真可辦一個小旅遊景區,展示大珠村近代的美好風貌,豐富廣大人民的旅遊需求,可嘆這些都成了泡影。

注:

①工淵,有手提耳無蓋的竹製拜祭工具,可並排放置多樣祭品,放下即可拜祭。

②三支香:指五株十分高大、筆直、整齊的大松樹,這些大松樹一字形等距離地生長在松仔嶺路旁。中間三株均高約30米,旁邊兩株均矮約三、四米,但樹榦卻比中間三株粗大。因此,村裡人便形象地說中間三株是三支香,兩旁兩株是蠟燭,並說這是風水樹,是村膽。這五株奇特的大松樹皆被砍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的抗旱運動。

事常與人違,事總在人為。

--------------------------

(圖來源網路)

編輯:小狼

你是本土花都人,你要了解祖先

你是新花都人,要了解花都歷史

關注花都人:掃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花都人 的精彩文章:

尋覓紅山村的「紅」

TAG:花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