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雀:我們做的這些事,能讓孩子們的眼睛發光
寧波·泥土味:一個做鳥人的冬令營
圖:冬生夏長獨家海報(為什麼設計)
一個鳥人
大山雀
張海華,70後。中山大學哲學學士,復旦大學文學碩士。
新聞記者、自然攝影師、寧波市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副會長,自然文學作家,著有《雲中的風鈴:寧波野鳥傳奇》。
倡導自然教育,2016年6月起,在寧波開設「大山雀自然學堂」,每月一期,與市民分享自然的故事。
有豐富的青少年自然觀察帶隊經驗。帶女兒從小博物旅行,父女聯手在國家級青少年科普雜誌《知識就是力量》上每月開設「自然筆記」專欄。
鳥人最初是個「書獃子」
我自幼在江南水鄉長大,對鳥兒、青蛙、野花等都非常好奇,可是很無奈,寫作文時總要寫「不知名的小鳥」、「不知名的野花」之類,沒人能告訴我它們的名字。
我大學本科讀的是哲學,研究生讀的是中國古典美學,畢業後做了近20年的記者,跟各行各業的人都打過交道,應該說讀書、閱事均不算很少,但童年時的疑問依舊沒有得到解決,那種好奇心始終潛伏在內心深處。
我決定自己去探索。
做「鳥人」,是回歸童年的旅行
最近十餘年來,我痴迷於拍攝野生鳥類、兩棲爬行動物、野花等,成了一名自然攝影師,同時也成了一名自然文學創作者、一個自然教育的倡導者與探索者。
因此,我的博物之旅,從本質上說就是一場「回歸童年的旅行」,是向童年的致敬。
全身心融入自然中,從未感到孤獨
荒野之間,有很多美麗需要我們放下身段去欣賞。我曾經在象山的深山中拍攝金線蘭,這是一種不起眼的珍稀蘭科植物,如果隨意走過,恐怕會將她的小花踩在腳下也不知道,但當我趴下來平視她,就覺得那些花兒簡直就像是暗黑森林中閃爍的小星星。
多年來,我花了無數的時間,在荒野中獨自遊盪,從未感到孤獨。夏天的晚上,在深山的溪流中,我戴著頭燈,穿著高幫雨靴,溯溪而上進行夜拍。有時,我會故意把所有燈光關閉, 就一個人在溪流中仰望星空,聽聽那蛙鳴,聽聽那風聲,覺得很舒服。當然,有時,清冷的月光,還有遠處貓頭鷹「嗡!嗡!」的叫聲,會讓心裡感到一點點的恐懼。
此時此刻,你若身臨其境,你也會發現,自己全身心融入到了大自然中,全身心地感受這一切,你會覺得自己不再是一個社會的人,至少暫時不是所謂的「社會關係的總和」;而是一個自然的人,再也沒有所謂的權勢、財富之類的外在東西。是的,當你身處黑暗的廣闊山野,看著璀璨的星空,你會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此時此刻,在這條溪流中,在這片黑暗中,你是如此脆弱、無助,彷彿回到遠古洪荒時代,而身邊所有的一切——哪怕是一隻蛙、一隻蟲——都比你更適應這個世界,比你更強大、更自在。沒有東西可以幫助你,因為你置身於神秘而無限的大自然中。
是的,此時此刻,那些世俗的煩惱又算得了什麼呢?我覺得這是荒野帶給我的最大震撼。
一個孩子
孩子激動的喊聲,我永遠不會忘記
接下來說說「一個孩子」的故事。
這孩子,就是我的女兒航航,今年15歲,剛讀十年級。
從小到大,我都不願意送航航去上補習班,而經常鼓動她一起跟我到野外玩,一起觀察自然,去觀鳥、看野花,乃至夜探溪流。
猶記得她讀小學時,在暑假裡央求我一定要帶她去夜拍,起先我出於安全考慮,不肯帶她去,後來實在拗不過,就答應了。那天晚上,她剛踏入溪流,就激動地喊了一聲:夜間科考開始啦!這場景我永遠都不會忘記。
後來膽子越來越大
2014年夏天,我帶女兒夜探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近距離觀察竹葉青蛇,還不小心驚動了黑蹼樹蛙,有一隻蛙直接跳在了航航身上。我輕輕把它放在女兒手心,然後由它跳走。
圖:黑蹼樹蛙(張海華攝)
我們甚至曾鼓動女兒「逃學」去看日環食。那是2012年5月,航航還在讀小學四年級。難得一見的日環食可以在廈門看到,於是我和她媽媽費了好大勁,才說服女兒不上學一天,而跟我們一起去廈門。於是,那天我們在沙灘上目睹了海上帶食日出、猶如燃燒的「魔戒」的日環食等令人震撼的奇偉天象。
從喜歡、自己鼓搗到順勢而為
航航從小就喜歡畫畫。記得她很小的時候就會照著繪本畫鳥,畫得挺不錯的,而且很快。但迄今為止,她從未接受過任何專業美術訓練,都是自己在搗鼓。而且,我也一直沒有真正發現她的繪畫才能——直到2016年暑假。當時她告訴我,老師布置了一份跟自然觀察有關的作業,而她決定用水彩來手繪寧波的20多種蛙類。我大吃一驚,心想你會畫嗎。
最後,當女兒把她的作品一幅幅拿出來時,我簡直驚呆了。
圖:黑頸鷿鷈,張可航手繪
我把航航畫的蛙發到了新浪微博上,得到了不少國內的博物繪畫「大神」的表揚。
也正是因為畫蛙有了一點小名氣,於是在2017年年初,應《知識就是力量》雜誌之邀,從2月的那一期開始,我們父女倆開始合作做「自然筆記」專欄,每月一期,我負責寫作,女兒則負責博物插畫。
我們一起完成了《料峭二月,尋找萌動的春意》《三月里的「獨唱」》《空谷幽蘭,為誰綻放》《雨蛙的季節》《清源溪自然筆記》《全職鳥爸爸》《夏末峽谷》《九月鷹飛》等篇章,實際上也是為寧波每個月做了一期自然筆記。
圖:父女合作的雜誌自然筆記專欄
一群孩子
我要傳達自然之美,去影響更多的孩子
曾經在海邊,我目睹成千上萬的候鳥在濕地上空飛成了一個完美的「愛心」形狀,聽到無數翅膀在頭頂振動的聲音,心中充滿了感動。是的,我們要為這一份大自然賜予的美好而堅持。傳達自然之美,去影響更多的孩子,這是一種榮幸,也是一種責任。
對現在的孩子來說,了解不能替代體驗
近年來,我注意到,很多孩子們看上去貌似「無所不知」,可以滔滔不絕地談論遙遠地方的奇風異俗,卻根本不關注身邊的一草一木、一蟲一鳥,彷彿它們從未存在過。你問一個小孩:食物是從哪裡來的?他說,在超市裡啊,在便利店裡啊。他不知道莊稼是從土地里長出來的。
這跟我小時候的經驗剛好相反,我小時候,對世界了解並不多,但體驗卻很深。我自幼在農村長大,爬樹、逮知了、抓螃蟹、用彈弓打鳥……總之,就像我父母所說,「拆天拆地」,無所不為。儘管我對日常生活經驗之外的世界幾乎一無所知,但這絲毫沒有降低我對外部世界的探索熱情。
我覺得,對現在的孩子來說,了解不能替代體驗。因此,近兩年來,我們經常在寧波組織親子自然觀察活動,帶孩子們去野外進行觀鳥、賞花、夜探大自然等。
我們做的這些事,能讓孩子們的眼睛發光
舉個例子。我一個同事的兒子,去年讀小學二年級。他媽媽說,小傢伙一直討厭寫作文,說實在沒東西寫。去年暑假,他參加了我帶隊的夜探日湖公園活動,非常興奮。沒過多久,他媽媽用手機拍了他寫的關於那次夜探的作文,然後發給我。我一看,喲,不得了,居然洋洋洒洒寫了約600字,而且寫得有聲有色,很有感染力。
慢慢地,我發現,越來越多的家庭喜歡上了博物旅行,年輕的父母們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再死讀書,而能更多地接觸自然,感受自然之美,並在此基礎上真正做到了解鄉土、關注並保護生態環境。
身邊的自然之美,值得去熱愛,去欣賞
我曾經去女兒學校作了一場題為《發現身邊自然之美》的演講。後來,學校的一位藝術家老師給我畫了一幅畫,說畫的就是「大山雀先生」。
圖:紮根鄉土的大山雀(李娜手繪)
大家如果看過電影《魔戒》就會知道,裡面有群人叫「樹人」,這位老師給我畫的形象,就差不多是一個樹人:雙腳下面生出了根,牢牢紮根於鄉土;手臂上也長出了樹枝,還有一隻小鳥停棲在那裡。
我很喜歡這幅畫,因為它所表達的含義非常符合我的理念,即關注鄉土是最重要的。我想通過對鄉土的探索,告訴大家在我們寧波也有這麼多珍貴的寶貝,值得去熱愛,去欣賞。
我相信,堅持做下去,去影響更多的人,一起來關注鄉土,我們就能改變世界一點點,更美好的一點點。
本文節選自
張海華《雲中的風鈴:寧波野鳥傳奇》序言
一本鳥書
城市觀鳥筆記38篇,約500張圖片,完美呈現、寧波300多種鳥群,漫談「飛」在古詩中的鳥兒,講述寧波野鳥傳奇、鳥兒與「鳥人」趣事。
《雲中的風鈴》既是一部自然文學作品,也是寧波第一本反映本地鳥類的博物學書籍。
冬令營,有一個鳥人日
2018.02.04
Day2:鳥 人 日
寧波
羽戈
天一文化圈徒步
在城市做一個鳥人
大山雀
馮麗萍
給小鳥,編個窩
圖:冬生夏長獨家海報(為什麼設計)
冬生夏長(冬令營·夏令營) 隨時光生長
2.3-2.7 2018 第一期 泥土味 寧波
結廬在人境,仍可念蒼穹。
在寧波這古老而開放的船塢里造一條船,
在不完美的世界裡自如航行。
今天在街市,就成為更好的城市主人;
明天回到鄉野,就像從來生長在泥土中。
【冬生夏長】泥土味?寧波冬令營
在現場,玩中學
文學·歷史·鄉土·自然
音樂·守藝·科技·戲劇
TAG:牧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