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北大學霸萬言控訴父母:原生家庭這個鍋,到底誰來背?

北大學霸萬言控訴父母:原生家庭這個鍋,到底誰來背?

北大學霸萬言控訴父母:原生家庭這個鍋,到底誰來背?

心之助(微信:xinzhizhunvxing)

文 | 盧悅 主播 | 婧妍


?原生家庭這個鍋,到底誰來背??

——心悅君

北大學霸萬言控訴父母:原生家庭這個鍋,到底誰來背?

春節快到了,想回家嗎?

曾經的高考理科狀元,留美研究生王猛(化名)已有12年沒回家過春節了,6年前,他就已拉黑父母。

最近,他用一篇萬言控訴書,在網上掀起一場父母與子女們的「腥風血雨」。

北大學霸萬言控訴父母:原生家庭這個鍋,到底誰來背?

光是其中一個網友的評論就獲得2萬多的點贊。

北大學霸萬言控訴父母:原生家庭這個鍋,到底誰來背?

對他的言行,網路上主要有三大流派。

1)「保皇黨」:

北大學霸萬言控訴父母:原生家庭這個鍋,到底誰來背?

2)「革命黨」:

北大學霸萬言控訴父母:原生家庭這個鍋,到底誰來背?

3)「和事佬」派:我們長大了,都是成人了,忘掉過去,重新開始!

北大學霸萬言控訴父母:原生家庭這個鍋,到底誰來背?

北大學霸萬言控訴父母:原生家庭這個鍋,到底誰來背?

三種對待原生家庭的態度,就是三種人生

這樣的爭論,就如盲人摸象。

都摸了象,但說的,都不是象。

所有人都對,但也都錯了。

如何看到「象」?

記住一句話:凡是極致,都是幻相;凡是偏激,一定有假。

只要辯證法學好了,能一分為二地看問題,你就會掌握到這個世界上最先進的三觀:中。

「無所偏倚,故謂之中。發皆中節,情之正也。無所乖戾,故謂之和。」

如果你站在最好的黃金分割點上看這個世界,就會擁有絕佳的視角理解世間萬物。

那麼,話說回來,原生家庭到底是不是個事兒?

這取決於你站的角度。

我們一共有三種角度:

1)過度沉溺

  • 過度撕逼:痛說童年虐待史,咬牙切齒、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講述自己如何與父母艱苦卓絕地戰鬥到今天——人生完全被父母毀了。

  • 過度親密:父母永遠的乖孩子。

  • 過度恐懼,比如下面這個例子。

北大學霸萬言控訴父母:原生家庭這個鍋,到底誰來背?

2)過度隔離

她好像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絕口不提父母或者乾脆告訴你:小時候的記憶都很模糊。

提到父母,也寥寥幾句:「父母對我很好的。」

怎麼好?說不下去了。

「我已經放棄和他們溝通了,就當我是孤兒了。」

甚至會說:「你們做心理的,就是這個套路,動不動就說童年的事兒,沒時間跟你扯這些陳芝麻爛穀子……」

3)自相矛盾:

一邊說父母不好;一邊又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父母也儘力了,不埋怨他們——做人不能太矯情。

北大學霸萬言控訴父母:原生家庭這個鍋,到底誰來背?

對沉溺型,我是不會和他們談「原生家庭」。

對隔離型和自相矛盾型,我一定要和他們談「原生家庭」。

對,你猜對了,我們做心理諮詢的,就是要和來訪者「對著干」。

為什麼?

因為人活一世,就是活在「表」和「里」這兩個層面上。

真正的創傷是不能碰的——如果手指上有一個小傷,你都要拿邦迪創可貼貼上,誰會拿刀在傷口上亂砍?

所以我們一輩子都是在「自欺」,在「說謊」。

目的就是為了掩藏一件事:


我們的創傷。

創傷就是我們無力應對,無力療愈的痛苦,解決不了,只有埋藏。

而埋藏就有四種方式:

北大學霸萬言控訴父母:原生家庭這個鍋,到底誰來背?

1)戰鬥:一輩子都和父母為仇作對,逃避自己的弱小感;


2)逃跑:一輩子都迴避父母,逃避自己的勇氣;


3)假死:一輩子都假裝自己是孤兒:逃避自己的依戀;


4)自相矛盾:任意在前三者中選兩種折騰。

埋藏的好處是可以躲一時,但代價是要和父母玩一輩子的遊戲,永遠以父母為中心轉動,而沒有自己。

北大學霸萬言控訴父母:原生家庭這個鍋,到底誰來背?

我們可以等到父母的道歉嗎?——如何與父母友好說再見

那麼,第四種方法是什麼?

化解和父母的恩怨,這樣你才能真正長大。

長大的好處就是你可以選擇你想要的生活;壞處是需要冒險。

如果這個學霸來找我做諮詢,我就會問他一句話:「你寫信的目的是什麼?」

他會說:「我要報仇!」

「報了仇你會得到什麼?」

一般會有兩個答案:

1)承認、認同:他們一直都否認對我的傷害,讓全社會的唾罵聲,逼他們必須承認自己當年的確傷害到我!

2)共情、道歉:他們一直都不能懂得我受的傷,讓他們也嘗嘗我當年的痛苦,才能理解我當年有多痛苦!他們會羞愧,會內疚,會自責,最終會道歉!

北大學霸萬言控訴父母:原生家庭這個鍋,到底誰來背?

圖註:全國未成年犯的一項調查顯示,42.3%的未成年犯表示「恨過自己的父母」。

你希望他們說什麼?

我希望他們說兩句話:


1.我們當年的確做錯了。


2.我們心情很沉痛,很遺憾我們傷害了你,如果人生再來一次,我們絕對不會這麼做了。

那些怒懟父母的「成年孩子」們,看上去似乎那麼強大,那麼充滿攻擊性,但這只是他們的「表」,而真正的「里」則是渴望認同和共情。

心理學有一句名言:愛的反義詞不是恨,而是不care了。

那麼愛是什麼?

愛就是需要。

恨是什麼?

恨就是:「求不得」。

什麼叫「求不得」?

求=在一棵樹上弔死。

不得=永遠得不到,卻永遠不放下。

舉個例子吧。

一個女人被男人拋棄,她有兩個選擇:

  • 做一輩子怨婦:我這輩子算是被你毀了。

  • 換一棵樹找果子:找到一個更好的男人,與前任相逢一笑泯恩仇。

所有的「放不下」是因為沒有更好的替代。

有更好的替代了,過去的恩怨都可以一筆勾銷。

那麼為什麼這個北大學霸,都三十歲了,還是個憤青,糾纏在過去的痛苦中不可自拔?

很簡單,你讓一個嬰兒離開媽媽,獨立生活,是不可能的,所以嬰兒會死活也離不開父母,除了父母,世界再大,對他們也毫無意義。

因為他們沒有發展到足以靠自己尋求新資源的能力。

這就是我經常說的:「成人小孩」——生理上的成人,心理上的小孩。

在智商上,在身體上,學霸都已是成人,但在情商上、人格水平上,都還在和「父母痴纏」的年齡。

為什麼有的父母比學霸父母做得還過分,但她們卻可以過得很幸福,原來根本的問題,不是你的經歷,而是在你經歷以後,是否有機會和空間「發展自己」。

北大學霸萬言控訴父母:原生家庭這個鍋,到底誰來背?

圖註:孫儷和鄧超都有原生家庭的傷,但卻可以彼此治癒。

心理學家做過「陌生人」情境試驗。

看看3歲孩子在父母離開,有陌生人進屋,然後父母再回來,會有什麼反應。

結果發現有四種反應:

1.戰鬥:父母離開的時候,很想念父母,父母回來的時候,會對父母大發脾氣很難哄好。


2.逃跑:父母離開的時候驚慌失措,回來以後刻意討好。


3.假死:父母離開和回來都無所謂。


4.和解:有話好好說。

北大學霸萬言控訴父母:原生家庭這個鍋,到底誰來背?

測試第三種孩子的心跳,會發現,他們並非外表那麼cool,當父母回來時,他們的心跳都會加快,他們不是不在乎,只是因為必須沒反應,才能讓自己活下去。

和父母殊死搏鬥的孩子,發現只有和父母斗,父母才能關注自己。

拚命討好父母的孩子,發現只有達到父母的標準,自己才能存活。

那些對父母沒反應的孩子,必須要「冬眠」,才能避免父母的傷害和習慣父母對自己的無視。

我們就是這樣「苟活」下去的。

但是也有第四種孩子,父母離開時,他們合理地安撫自己;父母回來後,和父母合理地表達抗議,很快又可以和父母愉快地玩在一起了。

為啥他們可以這樣做?

因為他們的生存空間足夠大(父母可以給他們消化情緒的空間),讓自我有充足的養分長大。

那些一直難以放下對父母和對伴侶恨意的人,無非是因為他們的自我還沒有足夠強大到可以放下的程度。

北大學霸萬言控訴父母:原生家庭這個鍋,到底誰來背?

在我的諮詢室里,往往會發生三種成長。

  • 那些不停懟父母的人,開始怯生生地表達對愛的渴望;

  • 那些不停為父母辯解,自稱和父母關係不錯的人,開始表達對父母的憤怒;

  • 那些聲稱無父無母,毫無愛意的人,開始表達對父母的依戀。

所謂的「成長」,無非就是一個「由表及裡」的過程。

我們不再活在「保護層」的世界,開始和「內在小孩」相遇,來到了「學會自我安撫而非外求」的世界,而當內心充滿愛的時候,才會停止和父母的糾纏。

此時,再回頭看父母,卻發現,曾經人生中那麼重要的角色,已變成配角,在視野中慢慢變淡。

所有的一切,都是前塵往事。

原來,生命有那麼多比這些事兒更好玩的事要去做。

北大學霸萬言控訴父母:原生家庭這個鍋,到底誰來背?

心有助,不孤獨。請關注公眾號:心之助(xinzhizhunvxing)

有心事?問盧悅。免費心理情感諮詢,請加助理微信:xinzhizhu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盧悅 的精彩文章:

張韶涵:女人不放棄自己,到底可以活得多強大?
無問西東:看破這五句話,90%婚姻問題迎刃而解

TAG:盧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