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石曉軒:鐵蹄下的東北記憶

石曉軒:鐵蹄下的東北記憶

美麗、豐腴的東北大地,自遠古時代開始,即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裡幅員遼闊,資源豐富,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然而二十世紀的三四十年代,這片廣袤的黑土地卻成了鐵蹄下滅絕人類的屠宰場,到處充滿著血腥、布滿著屍骨、充斥著死亡。東鄰日本,不僅炮製了企圖欺騙全世界的傀儡政權,建立了慘無人道的731、100細菌部隊,還鑿掘了令人髮指的「萬人坑」;不但血洗村落,還進行殺人比賽,燒、殺、奸、搶,幾乎成了日本侵略者無道的信仰。膏藥旗飄飛的偽滿洲國時代,在中華民族滄桑綿長的歷史長河中,雖然只有十四個年頭,但在這個恰好和一條豺狼的壽命相等的時間裡,在古長城框不住的塞外平原上,在淳樸善良的東北人民心中,卻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血痕,刻下了無盡的恥辱和不堪回首的記憶。

有這樣一批和這段歷史密切相關的文物,如今靜靜地陳列在東北各地的抗日戰爭紀念館內,無聲地向世人揭示著日本侵略者的野蠻和血腥,傾訴著一段段令人髮指的東北血淚史。

《即位詔書》上的傀儡政權

《即位詔書》,長53厘米,寬37.5厘米,紙本石印,黃金色。上部正中間為偽滿洲國國徽,圖案取自溥儀的專用帝室徽章——「蘭花御紋章」;國徽兩側各有一面偽滿洲國國旗,紅藍白黑滿地黃,五個顏色象徵著「五族協和」;左右及下部邊緣用東北特產「高粱」加以裝飾,右起橫讀為正文,宋體字印刷,下方鈐有朱紅小篆體「康德御印」一方。整個詔書共有269個字,原文如下:「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我國肇基,國號滿洲。於茲二年,原夫天意之愛民,賴友邦之仗義,其始兇殘肆虐,安忍阻兵,無辜籲天,莫能自振。而日本帝國,冒群疑而不避,犯眾咎而弗辭,事等解懸,功同援溺。朕以藐躬,乃承,天眷,假我尺柄,授我丘民,流亡漸集,興其謳歌,兵氣潛銷,化為日月。夫皇天無親,惟德是輔,而生民有欲,無主乃亂,籲請正位,詢謀僉同,敢不敬承,天命其以大同三年三月一日,即皇帝位,改為康德元年,仍用滿洲國號。世難未艾,何敢苟安,所有守國之遠圖,經邦之長策,當興日本帝國,協力同心,以期永固。凡統治綱要,成立約章,一如其舊,國中人民,種族各異,從此推心置腹,利害與共,無渝此言,有如皦日,無替朕命,咸使聞知。御名御璽,國務總理大臣各部大臣,康德元年三月一日。」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為了達到長期霸佔中國東北的目的,堂而皇之地給東北罩上了「獨立國家」的光環,企圖把東北從中國完全分裂出去,使其成為日本的殖民地。1932年3月1日,日本侵略者在長春炮製出了傀儡政權——偽滿洲國,清廢帝溥儀充任「執政」,年號「大同」。1934年3月1日,偽滿洲國改稱「滿洲帝國」,溥儀稱「皇帝」,年號康德。這份《即位詔書》就是由偽滿國務院總理鄭孝胥起草,溥儀第三次登極時頒布的。

詔書是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書,自秦朝開始,封建帝王在即位時,以頒發詔書的方式詔告天下。溥儀的這份「詔書」是在外來入侵者的完全操縱之下頒布的,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此時的溥儀早已被趕下了皇帝的寶座,但為了實現復辟大清的美夢,不惜出賣祖國和人民,換來虛幻的傀儡之位,而日本帝國主義為了讓赤裸裸的侵略行徑,披上「合法」的外衣,便同溥儀一拍即合,上演了這出企圖蒙蔽世人耳目的醜劇。詔書中,賣國求榮、卑躬屈膝的辭令不絕於耳,溥儀稱自己的登極是順應天意,稱日本的入侵是友邦提攜,稱反滿抗日鬥爭是兇殘肆虐,由此可見賣國者和侵略者虛偽、卑劣、醜惡的嘴臉。

「公債社債」上的經濟掠奪

日本侵佔東北後,極力推行殖民地的經濟統治政策,為了壟斷東北金融,控制經濟命脈,日軍在「九一八」事變的第二天,便佔領了東三省官銀號,採取強制儲蓄、攤派公債等手段橫徵暴斂,敲骨吸髓,榨取東北人民的血汗。

公債,亦稱政府公債或國債,是以國家名義,在證券市場上舉借並承擔償還責任的各項債務憑證的統稱。偽滿洲國公債是日本為了維護自身的傀儡統治,為了清剿東北人民的抗日武裝;為了這個新興「國家」更好地效忠於日本帝國主義而發行的。偽滿十四年間,共發行公債87種,發行金額40.55億元。

1935年7月,偽滿政權為了籠絡日偽官吏,收買漢奸及其走狗,發行了「御下賜建國功勞金公債」815萬元,以獎賞的形式按級賜予總理大臣、參議部大臣、特任省長和日系官吏等「建國」有功之人。1939年1月,為了拉攏蒙奸及蒙古上層貴族,偽滿發行了「舊蒙古王公裕生公債」共計849萬元,以維持舊蒙古王公之生計與體面。

「七七」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開始了全面的侵華戰爭,由於戰線拉長,戰勢激化,開支浩大,致使偽滿洲國的財力極度緊張,為了彌補財政赤字,偽滿政權除了不斷加重東北民眾的稅收、儲蓄外,便大量發行公債。1937年至1941年,總計發行公債37.98億元,偽滿垮台前的兩個月,突擊發行公債3.8億元。這些沉重的經濟枷鎖,使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勞動人民苦不堪言。由於偽滿公債的償還期限長,一般為10一50年,所以到日本投降時,還本金僅為1.43億元,占發行公債總額的3.5%。

「教科書」上的奴化教育

「在精神上摧殘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在太陽旗下,讓每個中國人只能當順民、做牛馬,不許有一絲一毫的中國氣。」1938年,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日本帝國主義實施奴化教育的險惡用心。偽滿洲國成立的當天,關東軍就下令:「在滿洲國境內不得懸掛中國地圖,不得使用『中華』字樣,不得使用中國教材」;「東北民眾只許稱『滿洲人』,不許稱『中國人』,如有違背者按『反滿抗日』論處」。1932年,偽滿文教部成立,嚴令廢止三民主義及其他違背新「國家」精神的教科書,只要有一絲民族意識或民主意識的教材,都會遭到查禁或焚毀。而在日偽編寫的「新歷史教科書」中,卻極盡編造之能事,任意支解中國版圖,鼓吹東洋文化,灌輸「中日親善」、「一心一德」、「共存共榮」等奴化思想。

1937年,偽滿洲國實行「新學制」,把日語定為「國語」,自低幼年級學生抓起,並普及到社會各個角落。由於日語受到高度重視,以致出現了畸形的語言現象——協和語,人們說話常常是漢語中夾雜著日語,甚至在滿文課堂上,也用日語教授漢文。學校採取各種手段強迫學生們學習日語,日語教學幾乎佔全部課時的二分之一,日語成績不好就無法升學和就業。

將日語列為國語,其目的無非是想從語言著手,淡化中國人的民族語言,讓東北人從小就忘記自己的祖國、地域和五千年的歷史,忘記自己是中國人。十四年的時間裡,東北的很多孩子直到抗戰勝利後才知道自己是中國人。因此說,與軍事、政治、經濟侵略相比,教育侵略更狡猾、更毒辣、更具欺騙性、危害也更為嚴重。

「戰爭畫報」上的欺騙宣傳

在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歲月里,大量的隨軍記者用他們的鏡頭記錄了日寇所謂的「大和魂」,刊登於日本國內各種刊物之上,極力煽動日本民眾的戰爭狂熱,號召更多的青年為天皇效忠,參與實現世界「和平」的「大東亞聖戰」。當日軍在中國境內攻城掠地之時,日本的隨軍記者、攝影師與作家們,便遵照日本當局的指使,搶先報道日軍的進攻與捷報,充當惡魔的吹鼓手;而當日軍對東北民眾實施血腥統治時,他們又連篇累牘地捏造偽滿洲國的「祥和」景象,充當罪孽的粉飾工。這些虛假的報道在日本的大小報刊上大登特登,其中以專門刊登新聞照片的畫報最受青睞,如《世界畫報》、《朝日畫報》、《大東亞戰爭畫報》等,精心製造並發布了大量的新聞照片,極力鼓吹「侵略有理」、「侵略有功」。在鏡頭的欺騙下,歷史被歪曲,侵略被美化,中國東北演變成為一塊蠻荒之地,日本為了把東北人民從軍閥和西方列強手中「解放」出來,成立了獨立的「國家」,帶來了社會的「穩定與繁榮」。在國家宣傳機器的狂轟亂炸之下,日寇的「驕人」戰績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這些比文字更具體、更形象、更有視覺衝擊力的圖片新聞,充斥著日本國民的神經,使軍國主義深入民心,越來越多的民眾開始狂熱地、堅決地擁護這場史無前例、罪孽深重的侵略戰爭。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時,日本軍部命令各新聞單位:「可當作戰爭見證的資料,必須全部銷毀。」各媒體日以繼夜地焚毀罪證,然而鏡頭下的謊言掩蓋不住血寫的事實,這些戰爭畫報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輾轉,又從日本迴流到中國東北,成為日軍暴行最有力的鐵證。

「實驗器具」上的血腥殺戮

1932年,日軍為了實現繼續向外侵略擴張的目的,公然違背國際公約,在東北各地成立了多個細菌部隊,使用細菌武器殘害、殺戮中國人民。臭名昭著的731部隊,就將魔爪伸到了哈爾濱。據統計,該部隊一個月內就能繁殖細菌近千公斤,為了使細菌更適用於人體,日軍在無辜的百姓身上進行慘無人道的「活體試驗」,實驗種類有「凍傷」、「解剖」、「毒氣」等幾十種,被害人數達到千餘人。隊長石井四郎還研製出了石井式陶瓷細菌炸彈,這種炸彈爆炸力小,細菌成活率高,可以釋放出多種致人於死地的細菌。日軍常把實驗者押送到野外進行實戰演習,將其捆綁在木樁上,之後用飛機投下細菌炸彈,被實驗者發出撕人心肺的慘叫,如有生還者馬上被拖回進行解剖、檢毒。

「白山黑水」間的英勇反抗

哪裡有侵略,哪裡就有反侵略的鬥爭。自日軍一踏上東北領土,不甘當亡國奴的東北人民就開展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抗日鬥爭。國民黨的愛國官兵和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抗日聯軍,在最艱苦、最險惡的條件下,轉戰白山黑水之間,前赴後繼,英勇抗敵。

1931年11月4日,四千名日軍在大炮、飛機配合下,向黑龍江的通道——嫩江橋進犯。時任黑龍江省政協主席兼軍事總指揮的馬占山,堅決違背了蔣介石「不抵抗」的命令,發表了「此身存在誓不屈服」的抗日通電,率領東北軍奮起抵抗,打響了東北人民武裝抗日的第一槍。

「死也要死在祖國,死也要死在東北的抗日戰場上」,這是著名抗日英雄趙尚志將軍不屈的誓言。他指揮的抗日聯軍與日寇周旋在林海雪原,馳騁在松花江兩岸,創造了東北戰爭史上的奇蹟,被東北的父老鄉親稱為「北國雄獅」。但由於叛徒的出賣,1942年2月12日,趙尚志被捕入獄。在獄中他寧死不屈、視死如歸,終因傷勢過重而犧牲,年僅34歲。敵人割下了他的頭顱,將屍體扔到了松花江中。東北人民為了緬懷這位英雄,將他犧牲的珠河縣改為尚志縣。如今,趙尚志將軍的配槍陳列在東北烈士紀念館內,熠熠生輝,彪炳史冊。

「巾幗不讓鬚眉」,在民族的危亡時刻,黨的好女兒趙一曼譜寫了一部感人至深的華美樂章。她來自巴山蜀水,卻情系東北大地,「九一八」事變後,她奮戰在東北抗日的最前線。在一次戰鬥中,她不幸負傷被捕,面對日寇的嚴刑拷打,她堅貞不屈,大義凜然。當敵人知道,不可能在這位共產黨員身上得到半點機密了,便將她押送上了通往刑場的火車,此時的趙一曼已經預感到這是她生命的最後時刻,於是要來了紙和筆,為兒子留下了一份遺書。

這份感人至深的遺書手稿現陳列在趙一曼紀念館內,向世人彰顯著一位偉大女性對孩子崇高的母愛和對祖國的無限忠誠。

今天,我們通過一件件戰爭文物回顧過去,不是為了點燃復仇的火焰,也不是為了糾纏歷史的舊賬,更不是為了博得憐憫與同情,而是為了在歷史中汲取教訓,在發展中謀取和平。在兩千多年的中日關係史中,八十年的血與火,只是短暫的一瞬,願中日兩國人民世代友好,永不再戰,這也是兩國人民共同的心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李宗仁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委任狀,到底哪個是真品?
回憶毛澤東1965年重上井岡山的一次談話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