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戲說劇PK正劇,誰會笑到最後?
把陸毅版的電視劇《蘇東坡》重溫了兩遍,除了感動,還有感慨——為什麼這麼好的主旋律電視劇,就不能像《還珠格格》一樣名利雙收呢?當年公映後在電視台很快就停播了。
王文傑導演是不是有什麼苦衷啊?
顯然,當代是出不了蘇東坡這樣的大文豪的。先不說別的,單就政治開明度而言,蘇東坡這樣的人有一千條命也不夠死。退一步說,烏台詩案一戰,就能將他終結在四十三歲,更別說往後還有什麼赤壁懷古、前後赤壁賦、寒食詩帖等不朽經典了。
最近二十年,從《還珠格格》開始,歷史戲說劇大行其道,什麼宮斗啦、穿越啦、篡改、玄幻啦,走的大多是職場厚黑學路線,外加韓式言情風,整體變成了穿古裝(現代人臆想的古裝),骨子裡演的是現代人的生活,除了鑽在故紙堆里的老學究不喜歡,諸如作者、編劇、導演及演員、收視率、廣告都一概飄紅。
像《宮鎖心玉》《甄嬛傳》《步步驚心》《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等,都是戲說劇的傑出代表。
而正劇顯然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
首先從選角上考慮,就必須用上老、中、青三代演員,其中有一些考慮到表現力,對演員的台詞功底或演技都有很高的要求,選一些老戲骨是必須的。
從這一點上來說,演員就不可能是清一色的帥哥靚妹小鮮肉,從觀感上就不可能得到大眾普遍的青睞。再加上觀看正劇往往要以正史為底本,不能按照觀眾好惡或劇情需要來增刪情節,特別是男歡女愛、權謀心機等大眾津津樂道的話題,明顯要讓位於人物角色精神和歷史主旋律,甚至對觀眾具備的歷史觀和常識有要求,顯然門檻不低。
2017年,歷史正劇《大秦帝國之崛起》與戲說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孤芳不自賞》幾乎同年熱播。從收視率來看,《大秦帝國之崛起》開播首日雖然獲得了較高收視率,但與後兩者相比還有不小差距。
可以想見,當代的電視觀眾,尤其是電視劇觀眾的主力,一般來自於青少年、家庭主婦和未婚男女群體,忙於事業的男人天天追劇想必是不多的。生產市場反應良好的電視劇作品,不能不考慮觀眾主體。為了迎合他們,主要還是得打言情路線或職場生存學。
對於大多數觀眾而言,看個電視就是娛樂,放鬆心情,不想接受什麼高大上的教育,那樣的東西太沉重,也難懂,不如看點淺顯好玩的東西來得實在。這樣的潛在心理,左右了更多以觀眾喜好為創作鐵律的作品出爐。
更何況,每一位觀眾所感興趣的東西,都不能與自身所處的特定成長階段截然剝離。當保家衛國、知青下鄉、寒門貴子、蝸居求生等特定時代逐漸遠去,當代青少年其實是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共同生活的,因此,他們的精神基座也就乏善可陳。
當這種苗頭出現後,建立於幻想世界的宮斗、穿越、篡改、玄幻等電視劇作品,便成了主流。
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然而,作為年輕一代,他們需要的精神食糧顯然單一而粗糙了些。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指出,文藝是為最廣大的人民服務的。這個定位非常接地氣,但用在當代,顯然有點廣泛化了。
「最廣大的人民」是指哪些人?上述提到的鐵杆電視觀眾算不算最廣大的人民當中的一部分?電視機出現以來,學習知識或娛樂身心依賴於讀書看報聽戲。當電視機剛走進千家萬戶的年代,電視劇播一部火一部,如今除了電視,還可以通過電腦、智能手機、微博、微信、網路視頻等各種媒介娛樂身心,電視劇的受眾也更廣了,口味千差萬別。
回顧戲說劇的源頭,大概類似於《三國演義》與《三國志》的區別一樣,面對廣大人民的創作,總該靈活一點的。
魯迅先生評《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評曹操「其實,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的」。
由此可見,歷史有時像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戲說的產生,是民意滲入正史的嫁接體而已,這種嫁接,折射了人民群眾樸素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寄託了他們當時的一些美好願望。比如,對包拯、海瑞的歌頌,對諸葛亮、解縉的神化,對秦始皇、曹操的抹黑,都反映了這一點。
當代的戲說劇基本也逃脫不了這個定律。在社會整體浮躁、焦慮的當代,普通人在家庭、職場和人生階段中遭遇的諸多困境,不斷投射到對文藝作品的期待中。多數人對於出人頭地仍然抱有很高的期望,然而現實世界又非常殘酷。在這種情形下,不少人希望從較為悠久但淺顯的戲說劇中找到一種現實世界的對應,甚至試圖找到尋求解決的辦法。
正劇與戲說劇,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便是,戲說劇為了吸粉,愛加言情戲份,有時還是三角戀或多角戀,並且吻戲和床戲鏡頭還不少。這樣的糾結劇情,讓很多觀眾有新鮮感、刺激感和代入感。
而在創作正劇時,也會靈活加入一些這樣的元素,但作為輔線較多,不易喧兵奪主。
就題材而言,早些年港台版本的戲說劇喜歡演風流天子,什麼唐明皇與楊貴妃、康熙微服私訪、乾隆帝下江南,大陸正劇也選這些題材,但切入點顯然不同。
諸如《貞觀長歌》《武則天》《成吉思汗》《朱元璋》《康熙王朝》《乾隆大帝》等等大製作,通常是以正史為準繩,以優秀的歷史小說為劇本再創作的,陣容強大,製作精美,氣勢恢宏,在還原歷史人物、場景和歌頌時代精神方面,既能尊重史實,又能不囿於成見,有所創新,符合時代審美,「戴著鐐銬跳舞」跳出了水平。
近幾年來,像這樣有影響力的作品不多了。從投資方來看,無疑是市場相對低迷,製作班子耗費大量心力,單是還原一個場景,就要花費冗長的時間和精力尋找道具,考究真偽。接著又是繁瑣的溝通、嚴肅的論證、台詞的撰寫,倒不如直接投資個戲說劇來得快,來得賺錢。面對幾百家主流電視台的競爭,投資方也不可能毅然扛起歷史正劇的良心大旗,置真金白銀於不顧的。
戲說劇就容易多了。人物和故事可以完全臆造,也可以半真半假。只要不涉及大是大非,隨意發揮的空間很大,況且根據實際需要,吊足觀眾胃口,在網路上引發新一輪的大炒作。比如,某某女主角為什麼為背叛男主角,某某王妃為什麼要自殺……極低門檻的話題,可以使更多人參與進來,無疑提升了作品的知名度,帶來第二次、第三次以至更多的收益。
在市場經濟大行其道的當下,文藝市場當然也是市場,需要依賴自由資本的進入,不斷地推齣電視劇作品,並在這個過程中獲得豐厚的回報。演員可以成名,導演可以成家,相關產業可以火爆,何樂而不為呢?
屢屢飄紅的戲說劇收視率,也向正劇製作班子拋出了一個二律悖反論:要吸睛卻又得相對嚴肅,要正統卻又得相對活潑,不然投資方就容易失去信心,繼而下不為例。這樣的尺度拿捏起來真是夠難的。
筆者倒覺得,市場一方面固然有其反應迅速,盈利直接的特徵,另一方面也容易速朽。一部嘔心嚦血的經典之作,其價值絕對不是短時期內能夠開發殆盡的。市場性和文藝性的相剋相生,是一個極其辯證問題。
以二十年前火爆大江南北的《還珠格格》為例,當時還是青少年的我們,看到小燕子上竄下跳,反抗皇后及皇宮條條框框,覺得真是酷斃了。而如今,再看到小燕子這樣的行為,簡直替她臊得慌——目不識丁、衝動無禮、不懂規矩,活該皇后娘娘治治她。
這樣的大相徑庭,是同一個人時隔二十年的感悟,不禁令人發笑。是自己變成熟且世故了,還是自己從家長的孩子,變成了孩子的家長呢?
角色確實會轉換的,就在不知不覺間。戲說劇和正劇擔當的社會角色也是不同的。如果說到名與利的分成,他們是各有所得的。戲說劇彷彿是文藝快餐,一陣風過後賺得盆滿缽滿,但作品本身很快就會黯然失色。
正劇由於在主旋律和核心審美上下了大量功夫,若干年後,特別是在少年都長成大叔,少女都長成大媽之後,它更為成熟和深沉的一面,才能夠被逐漸讀懂、喜歡並歷久彌新。
從這一點上說,戲說劇贏得了金錢,正劇卻戰勝了時間,也不失為一種皆大歡喜吧。
陸毅版《蘇東坡》劇照之遇赦北歸(儋州)
TAG:西海O武寧原創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