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鏤金疊翠——黃賢軍收藏視野下的溫州古代金銀飾品展

鏤金疊翠——黃賢軍收藏視野下的溫州古代金銀飾品展

今天上午,溫州博物館一場名為「鏤金疊翠——黃賢軍收藏視野下的溫州古代金銀飾品展」,吸引了收藏家們的眼球,該展展出了金銀器皿收藏家黃賢軍先生30多年來的部分收藏珍品共200餘件。這些展品跨越千年,造型精美獨特,用途各異,每一件不同歷史時期的金銀飾品,都在向我們講述著不同的歷史文化故事。

上午,「鏤金疊翠——黃賢軍收藏視野下的溫州古代金銀飾品展」在溫州博物館舉行了盛大的開幕儀式。

黃賢軍介紹,他從小就開始收藏金銀器皿,至今已陸續收藏了2000多件不同年代的金銀藏品,本次展出的這件200件以金銀飾品為主,現場主分溯源、品類、 工藝三大類別展區,向人們展示了這些金銀藏品的歷史文化價值。金銀是貴重金屬,色澤亮麗,且具良好延展性。與世界各地一樣,中國早期金銀器也以飾品為主,是古時財富和身份的象徵。現場的這些金銀首飾、擺件類飾品,無一不是工藝細緻,精美異常,近距離欣賞,可以想像古人的輿服裝扮,感受當時的精緻生活。這其中,對黃賢軍而言,最為獨特的,是這枚小小的銀鎖——五子登科文字花卉紋鎖形銀掛飾,因為,它是黃賢軍小時候收藏的第一件飾品。

黃賢軍告訴記者,在長達30多年的收集歷程中,通過收藏,他對這些藏品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綿延數千年的金銀飾品,隨著種類、數量的逐漸增多,其工藝技術也更加複雜。錘揲、鏨刻、累絲、鑲嵌、炸珠、點翠、燒藍等多種工藝靈活運用,可謂鏤金疊翠,巧奪天工。像這個名為「會如制款獅子滾繡球」的銀飾,是清代的銀項飾,細看獅子的神態和形態,維妙維肖,工藝非凡。

而這對清代流傳至今的名為「麒麟送子紋累絲點翠鎏金」銀簪,其製作技術更是複雜精湛。據黃賢軍介紹,打制這對銀簪運用的,是當時的「點翠工藝」,這是一種將翠鳥的翠藍色羽毛剪成不同形狀填入金銀絲框內的工藝。它始於漢朝,明清時期才流行,到乾隆時期達到了頂峰。無論是宮廷、貴族、民間都十分流行,從頭冠、簪釵、耳環、掛飾,甚至到插屏、盆景等生活用品,處處翠色,成為風尚。點翠工藝對翠鳥羽毛的採集十分嚴苛甚至殘忍,要獲得上好翠羽,必須從活的翠鳥身上拔取,才可保證色澤與質地。至清代晚期、民國初期開始,複雜繁瑣的點翠工藝才漸漸被燒藍工藝取代。

「鏤金疊翠——黃賢軍收藏視野下的溫州古代金銀飾品展」的展出時間,從今天開始至5月20日,歡迎市民前往欣賞品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掌上溫州 的精彩文章:

太陽每天升起 西班牙如此讓人著迷

TAG:掌上溫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