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看別人玩玩具,我看到的是孤獨
我本以為孩子們都喜歡看動畫片,卻沒想到,現在最火爆的是玩具類視頻。準確地說,是別人玩玩具給孩子們看的視頻。
我就陪孩子看過這樣的節目,其中以小豬佩奇為主角的最多。比如有一集,小豬佩奇踩著托馬斯來到艾莎家,和艾莎一起吃泥巴早餐。它們面無表情,卻「相談甚歡」。
後來我又看過幾個類似的,發現了製作上的套路:鏡頭前擺放幾個小豬的玩具,一個大人拿著玩具,讓它做幾個動作;或者推一推小汽車,好像小豬在開車一樣。
與此同時,一個嗲聲嗲氣的阿姨或者叔叔,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講解畫面中人物的動作。為了劇情需要,有時候他們也會給小豬打針,或製造一些汽車撞人的橋段。
這種視頻在我看來,基本沒什麼故事邏輯,更談不上有任何「劇情」。但它們在孩子眼裡,卻充滿了吸引力:動畫片看膩了,就想看「真」傢伙。粉紅小豬從平面走向立體,而且它還會和其他玩具互動,創造出許多從未見過的新鮮情節。
沒有哪個孩子能不淪陷。
一旦孩子開始沉迷於這類視頻,他們就只會做一件事:無腦循環。就跟我們著迷於一首歌時一樣。只要是他想看的,他就一路看下去。至於節目的質量,他們完全不在乎。
就像一開始提到的那個場景:鏡頭裡的小豬佩奇和愛莎,明明面無表情地坐在一起,但解說詞卻說:他們很開心。
我很好奇,孩子看到這一幕時,難道不會疑惑嗎?他們中有多少人,已經具備了情緒解讀方面的「共情」能力?
從這個例子就能看出,這類玩具視頻根本不懂兒童心理,也不重視跟受眾之間的共鳴。事實上,它們本來就沒有承載著兒童教育的目的:在內容上,不追求故事性;在視覺上,毫無藝術感和審美度;更無從談起任何教育上的價值。
那麼,這種視頻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儘管我很努力地在想,但我從中還是看不出任何積極的意義。
兒童節目的核心公用是教育,是用孩子喜歡的形式,逐步教給他們成人世界的規則和知識。
這類玩具視頻背離了兒童節目的根本目的,全然變成了用無厘頭劇情堆砌的電視購物。它不會告訴小朋友,要注意交通安全、懂禮貌、講衛生,它只想趕緊湊夠時長,上線,撈取流量。
然而,有人會說:畢竟也沒人逼你孩子看這些視頻啊。
還有人說:這些視頻能幫助家長挑選玩具,也能讓孩子知道怎麼玩玩具。
如果它單純定位為電視購物節目倒也好了,但它偏偏把自己打扮成動畫片,混進孩子的兒童節目播放列表裡:要麼搭上小豬佩奇的關鍵字,要麼打著版權的擦邊球。
小豬佩奇動畫片和小豬佩奇玩具視頻的差別,就是央視黃金檔電視劇和地方有線台早十點電視購物的差別。
成年人尚能一眼分辨出兩者的不同,孩子能正確地分辨嗎?你大可以想像,一個不懂事的孩子把購物節目當電視劇看,也許他只是隨便看看,也許他就真的會吵著讓家長掏錢。
至於玩具該怎麼玩?這就跟讀偵探小說一樣,提前知道謎底就沒意思了。
剛拿到一個新玩具,還沒怎麼玩就去「看攻略」,這個玩具買的還有什麼意思呢?以後孩子在學業上碰到比較難的題目,難道也直接翻到最後一頁去看答案嗎?
自己琢磨怎麼去玩,才是玩玩具最有趣的地方。
然而,無論怎麼憂心這類視頻的不良影響,但它們的流量之巨是不可忽視的事實。
現在打開任何一家主流的視頻網站,兒童頻道早已被這類玩具視頻佔據。頭部玩具欄目,總播放量超10億次,單個視頻播放也有大幾十萬次。
對於相關從業者而言,這也許是很好的創業良機,僅僅靠流量即可養活一個公司和一群人。
但對於孩子們來說,他們收穫了什麼?
如果說之前的邪典動畫,殘害了孩子的心靈,那麼玩具類視頻就拉低了孩子的智商。
然而,這10億次播放量的背後,還透露著更多的信息。
也許在現實生活中,孩子能和爸媽一起玩樂的機會,太少了。我們經常聽到家長們說:
——「孩子太鬧,沒有動畫片就壓不住他」;
——「我一天下來難得休息,趁孩子看動畫片時刷刷手機」。
還有家長說,我看手機,孩子看視頻,就跟我讀一本書,他也讀一本書一樣,為什麼前者就是缺乏交流,後者就是注重家庭教育了呢?
那我想問:你會給孩子看商品介紹手冊嗎?
我們都要想一想,孩子們為什麼會喜歡看玩具視頻?
也許是因為裡邊有他們喜愛的小豬佩奇,也許是因為裡邊會出現各種新奇、有趣的玩具,但有沒有可能是因為視頻里的叔叔特別會玩?或者因為姐姐的聲音特別好聽?
孩子們想要從玩具視頻里,找到能陪他們一起玩玩具的人啊!
在10億流量的背後,當然有商家的處心積慮,也有家長的忽視與縱容,更有我們的孩子默默無聲的孤獨。
END
TAG:愛童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