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家記憶:中國國家博物館

國家記憶:中國國家博物館

圖片來自網路 --中國國家博物館

故宮之外,中國還有一座國家級的歷史博物館,這就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簡稱「國博」。

——國博的歷史——

圖片來自網路 --天安門廣場鳥瞰圖

國博坐落在天安門廣場的東側,跟故宮只隔了一條長安街,與廣場西側的人民大會堂遙相呼應。今天的國博建築,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周年時建成的,和人民大會堂、釣魚台國賓館、北京火車站等地標性建築,一道在1959年國慶節前夕竣工,號稱建國十周年十大建築。

而國博的歷史則要更久遠一些,可以追溯到中華民國成立之初。原來,1912年,民國政府便開始籌劃成立國立歷史博物館了,最開始的選址是雍和宮邊的國子監,後來遷到了故宮的端門和午門。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原來的國立歷史博物館改名叫北京歷史博物館,接下來又成立了中央革命博物館。直到1959年十大建築竣工後,北京歷史博物館和中央革命博物館才搬到今天國博的位置,並且改名叫做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

圖片來自網路 --「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

在北京長大的小夥伴們,應該還記得,在新千年開始之前,並沒有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稱謂。在今天國博西門的左右兩側,各立了一道白底黑字的牌匾,分別寫著「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

一直到2003年,這兩座博物館才進行合併,組建了新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從1912年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成立開始,國博已經走過106年了。

——古代中國和復興之路——

圖片來自網路 --古代中國

今天的國博,文物藏品的數量和品質,在全國博物館的序列中,無可置疑都居於榜首。除了各式各樣層出不窮的特展,以及青銅器、佛造像、玉器、錢幣等專題的常設展覽外,還有兩個終年不間斷的大型展覽——地下一層的「古代中國」展和二層的「復興之路」展。

「古代中國」展出了從新石器時代,歷經夏商周,到秦漢隋唐,再到宋元明清的中國古代文物精華,按時間順序,分成若干個展廳。在這個展覽中,我們能看到來自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人面魚紋彩陶盆和鸛魚石斧圖彩繪陶缸,記載武王伐商具體日期的西周早期青銅器利簋,還有漢代的瓦當、唐代的佛像,明代皇后的鳳冠和清代傳國的玉璽。

圖片來自網路 --西周早期青銅器利簋

每周日下午,國博的志願者都會來到「古代中國」展區進行講解,最精彩的要分為兩場,每次4小時,連續兩個周日下午,一共8小時,才能把這個展廳中的展品講個大概。

圖片來自網路 --復興之路

「復興之路」則從清代中晚期的鴉片戰爭開始講起,一直講到現代。通過大量的文物再現,展示了中華民族從落後屈辱,一步步走出黑暗、邁向曙光的奮鬥歷程。再現的文物包括:1898年中國近代第一所綜合性大學——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設立時的牌匾,1912年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發布的告海陸軍將士文,1951年解放軍進藏後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簽署的《十七條協議》。

——後母戊鼎的變遷——

圖片來自網路 --後母戊鼎

而在國博二層的常設展覽中,也存有大量的文物精品。其中最值得介紹的,則是商代大鼎——後母戊鼎。

對這個鼎,很多小夥伴都不陌生,但是名字卻似乎有些對不上號。因為,在我們小時候的教科書上,這個鼎就反覆出現過,只不過那時他的名字還叫「司母戊鼎」。

原來,這個鼎是1939年在安陽殷墟出土的,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因此也成了商代青銅器,也是中國青銅器的代表。青銅器的命名有一個規則,就是根據上面刻的字來命名。學者們最開始以為上面刻的字是「司母戊」,於是將其稱為司母戊鼎。但是這些年,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發現那個「司」其實是應該是「後」,是「後」字反過來的寫法。

圖片來自網路 --後母戊鼎

「後」在商代是指商王。「戊」則是商代王室成員的名字,「後母戊」三個字連在一起,就是「商王的母親戊」。這個鼎是商王為了祭祀其母親戊而鑄造的。從2011年國博新館開館,這個鼎就被正式更名叫做「後母戊鼎」了。

至於其他藏品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不妨自己去國博一探究竟吧。記得去參觀之前,先去網站上查一下國博志願者講解的安排哦。

偷偷說一句,國博志願者的講解水平,那可是棒棒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吾言·獨上西樓
勞動LABOUR最光榮,晚安!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