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日本研究員花費三年時間研發防水漂浮電動汽車,「靈感」源自海嘯

日本研究員花費三年時間研發防水漂浮電動汽車,「靈感」源自海嘯

本文系商業周刊App付費文章,禁止轉載。

擬於2018年晚些時候在泰國曼谷啟動量產,每年生產1萬輛

「他們得將成本控制在與沒有漂浮功能的車輛相當的水平上」

2011年3月11日,鶴卷日出夫(Hideo Tsurumaki)目睹了巨大的海嘯沖向日本東北海岸的畫面,巨浪捲走了許多車輛,而車裡的人無處可逃。

看著車輛緩緩沉入大海,鶴卷想到了他的母親,她就居住在另一片地震多發的沿海地區。和那天許多想要駕車逃生的人一樣,他母親的腿腳也不太方便。他心想,如果汽車能浮出水面,或許不會有這麼多人喪生。

打造防水電動汽車

兩年後,這位豐田汽車公司(Toyota Motor Corp.)一家子公司的前僱員開始打造一輛小型的防水電動汽車,它能在洪水中漂浮起來,甚至能在水面低速航行。目前,他的初創公司已經擁有一些知名的支持者和一款功能健全的原型車,並計劃於2018年晚些時候開始在泰國曼谷租用的一家工廠里啟動量產,每年生產1萬輛。鶴卷希望公司能在2020年上市。

鶴卷日出夫

「我想在我們家門口停一輛。」55歲的鶴卷談到這款車時表示。「可能有很多人和我想法一樣。」

能在陸地或水中行駛的兩棲車輛至少可追溯至19世紀初期,使用者則包括旅遊經營者、軍隊等等。鶴卷雖然受到了那場海嘯的啟發,但這款車的設計並不能滿足應對兇猛海浪或強大洪水的需求。他將其設計為了一款小型電動車,充其量只能作為富裕家庭用於周邊短途旅行的第二輛車。

他表示,多數消費者只會在緊急情況下使用漂浮功能,而這樣的情況一生可能只有一次。

鶴卷曾是一位摩托賽車愛好者,但迫於傷病,放棄了成為職業賽車手的夢想,2012年,他從豐田車體公司(Toyota Auto Body Co.)離職,當時擔任該公司的一款超袖珍單座電動車的首席工程師。他用20萬日元(約合1804美元)的啟動資金創立了Fomm Corp.。最初在一個單間宿舍里運營,那段時期,他手工打造了其第一款原型車。

鶴卷與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用了三年時間,努力實現讓所有輪胎沉於水面下的情況下,保持車輛的運行,但他最終決定使用渦輪形車輪,讓車輪轉動時吸入水流,再透過車輛前方的一個組件釋放水流,以帶來推力。如此,還可以使用方向盤控制車輛的轉向。

Fomm推出的「概念一(Concept One)」汽車,由左至右分別是一期、二期和四期

計劃今年在泰國量產

2016年,為了車輛的生產,Fomm與泰國房地產公司Trinex Assets Co.達成了合作,這家公司的老闆還經營著一家汽車零部件廠商。目前,原型車已經開發到了第四代,量產計劃於今年12月啟動,銷售也將於同期展開。泰國是全球的汽車生產重鎮,2018年,該國為插電式車輛和混合動力車輛推出了一些優惠政策,包括長達8年的稅收減免。

鶴卷吸引到了一些大名鼎鼎的日本投資者。2017年10月,日本最大的家電和消費電子產品連鎖商行山田電氣公司(Yamada Denki Co.)組建了一個資本聯盟,但未披露持股份額。山田電氣計劃銷售這款車。2017年11月,鶴卷與視聽設備廠商船井電機公司(Funai Electronics Co.)達成合作,船井電機將幫助其在日本生產汽車。

鶴卷的這款電動城市通勤車的大小與高爾夫球車相當,車身很輕,電池設在四個座椅下方。部分為了節省空間,車輛利用方向盤上的一根控制桿加速。電池可更換,用戶不必苦等6小時,讓車充滿電。單次充電最多可行駛160公里,最高時速80公里。

「隨著政府對清潔汽車的推動,這款車有望成為曼谷的三輪蹦蹦升級換代的產品,而且它和蹦蹦一樣靈活方便。」東京諮詢公司Carnorama Inc.的分析師Ken Miyao表示。「我能看出,他們成功的機會不小。」

「概念一」的第四款原型車

日本神奈川縣,工程師們在研發「概念一」的懸掛系統

成本是最大的問題

雖然這家初創公司取得了一些進展,但依然不乏挑戰。

最大的問題是成本。由於電池等部件的成本高昂,電動車本身的生產已經很昂貴。而這款漂浮汽車還有一些額外支出,比如為實現防水,需要使用密封膠。

起初,鶴卷想將車身打造得像一輛強悍的軍事車輛,但迫於成本,他不得不放棄這一想法。最終,他將就於了剛好能讓它浮起來的設計方案和材料選擇。

鶴卷表示,由於年產量目標相對較小,他們很難獲得供應商的價格優惠。這意味著這款車的售價可能會達到58萬泰銖(約合18153美元)左右,這些錢足以買一輛大得多的車了。

鶴卷表示,他希望通過量產部件價格的逐步下跌,最終將每輛車的單價控制在5000美元以下。

上文提到的分析師Miyao也認為關鍵在於成本。「他們得將成本控制在與沒有漂浮功能的車輛相當的水平上。」他說。「我不認為有人會為了這個可能一輩子最多用一次的花哨功能,多付一倍的價錢。」

撰文:Jie Ma、Nao Sano(Sarah McDonald對本文亦有貢獻)

編輯:方李敏、鄒世昌

翻譯:程璽

點擊你感興趣的關鍵詞

立即獲得關於TA的更多信息!

省錢套路丨比特幣暴漲丨風投聚焦針織襪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商業周刊/中文版 的精彩文章:

時尚運動鞋創新使用羊毛面料,助推羊毛價格創新高
美國加州通過法案,促使洗滌劑製造商讓產品成分更加透明

TAG:商業周刊/中文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