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立春了,你知道古代打春、春杖、春盤、春燕的來歷嗎?

立春了,你知道古代打春、春杖、春盤、春燕的來歷嗎?

打春是立春的俗稱,是春回大地的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

立春是中國傳統節日。在周代,這一天天子親率三公九卿等到東郊迎春,祭祀。唐宋時,有鞭打春牛、送小春牛等,表示勸農春耕和祈求豐收,明清以來,有食青菜、迎土牛、浴蠶種、喝春茶等,具有濃厚的傳統民俗風情和鄉土氣息。

立春(舊時府縣官在立春前一天迎接用泥土做的春牛,放在衙門前,立春日用紅綠鞭抽打,因此俗稱立春為打春)。中國舊俗。流行於全國許多地區。「春牛」,用桑木做骨架,冬至節後辰日取土塑成。身高4尺,長8尺,畫四時八節360日12時辰圖紋。立春前一日,人們到先家壇奉祀,然後用彩鞭鞭打,把「春牛」趕回縣府,在大堂設酒果供奉。男女老少牽「牛」扶「犁」,唱栽秧歌,祈求豐年。

牛呢?整個冬天,它都卧在牛屋裡享福,長膘了,身子骨也懶了。這個時候,需要敲打敲打它,給它提個醒,夥計,是時候了,該活動活動筋骨,下田春耕了。一年之計在於春,春的勞作,至此,轟轟烈烈拉開了帷幕。

其實,在彩鞭揮打中,不單單透著歡騰,還透著親昵。哪裡是真打?而是輕輕拍打,帶著疼惜,帶著寬容,像喚一個貪睡的孩子,你看,廚房裡有那麼多好吃的,外面有那麼多好玩的。吃?不,不,這還不足以吸引孩子,玩才是頂重要的。風起了。風暖了。屋外的鳥叫聲多起來,風箏可以飛上天了。孩子睜開睡得惺忪的眼,窗外的熱鬧,招惹得孩子心裡癢,孩子一躍而起。

春天一定也是這麼一躍而起的。它從沉睡的土地上,從沉睡的河流上,從沉睡的枝頭上,從萬物沉睡的眉睫上,一躍而起。哎呀,一拍打,渾身都是勁,它伸胳膊踢腿,滿世界地撒著歡兒。

鄉下有諺語:「打了春,赤腳奔。」好長時間裡,我不能明白這句諺語,打了春,天也還寒著,甚至還會飄過幾場雪,哪裡能赤腳奔跑?現在想著,那其實是人的心裡懷的一種期盼,是恨不得立即輕舞飛揚,在裸露的枝頭上,長出翠綠的夢想。有期盼,這人生活得才有奔頭。

(一) 「打春」的來歷

不知不覺間,立春了,民間俗稱「打春」,那麼,為什麼叫「打春」呢?據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 立春》中載:「立春前一日,開封府進春牛入禁中鞭牛。開封、祥符兩縣,置春牛於府前,至日絕早,府僚打春,如方州儀。」鞭春牛,也叫打春牛,是用土塑制的供立春日勸農迎耕、祈求豐年的祭祀活動之用具。

我國自古以農耕為主,上古時於農歷十二月製作土牛以送寒氣,後來漸漸演變為立春日造土牛,以勸農事,象徵春耕開始,一般都是由當地知縣或勸農官(勸農官由朝廷委派)執春鞭,這春鞭一般以楊柳枝代之,也有的製成彩杖,稱春杖,隨鼓聲擊土牛三下,再交由吏民擊之使碎,民間流傳這春牛碎土能治病痛。

(二)春杖既是民俗,更是一種典章制度

有關春杖,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纏春杖》中道:「春杖子用五(彩)絲纏之,官吏人各二條,以鞭春牛。東坡詞云:『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看來古代對立春鞭春牛十分重視,儀式複雜,各州郡都要依儀規進行,這不僅僅是一種民俗活動,更是一種典章制度。

民俗節序,強調的是「天人合一」,人與自然。

(三)春盤是什麼?

立春在民間有許多習俗,將生菜、春餅等放於盤中,取迎春之意,並且饋贈親友鄰居,稱為春盤。

古代皇帝於立春日都要以春盤賜與近臣。吃三生菜,也就是三種生菜,取其「生」字,蘊涵萬物生長之意。以蔥、韭菜、蒜、蓼蒿、芥菜五種辛辣菜雜和作食叫「五辛盤」,諧音取迎新之意。

此風俗很久遠,晉代周處《風土記》中載:「正元日,俗人拜壽,上五辛盤,松柏頌,椒花酒,五熏鍊形。」後演變到立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等辛辣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義,謂之五辛盤。」

(四)咬春和春燕

後來人們又在立春日吃大蘿蔔,稱之「咬春」。立春,各地習俗略有不同,都是對春天充滿希望與祝福。

最有意思的是「春燕」,古代婦女的立春飾物,又稱彩勝或彩燕,也稱宜春髻子,也就是女性的頭飾做成燕子形狀,書「宜春」二字於頭飾上。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中載:「立春日,悉剪綵為燕以載之,貼宜春字。」

立春還有贈「春球」、鬧蛾兒等等,同時還要釀造春酒。如今,立春的習俗很多人已經不知道了,我們回味民俗,感受春天的氣息。立春花開,花開報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嗶哩嗶哩將在2018年赴美上市
分開多年後,你曾經欠過誰的幸福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