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農家小院里都是寶 一個是圖書館一個放滿老物件

農家小院里都是寶 一個是圖書館一個放滿老物件

前幾天,杭州富陽人的朋友圈都在轉發著陸人淼一家的故事。作為2017年度省級「最美家庭」,陸人淼一家正在參與2018年全國「最美家庭」的社會化推薦活動。

而在富陽區東洲街道,陸人淼早已是一個幾乎家喻戶曉的名字。已經50歲的他學歷不高,初二時就輟學打工,他干過泥水工,賣過豬肉,也當過保險客服,獨獨沒有做過教師,但來來往往的人都會親切地喊他一聲——「陸老師」。

因為在他的農家小院中,有兩座向大家免費開放的「黃金屋」,一個藏著5000多冊書,一個陳列著100多件幾近消亡的老物件,而陸人淼就是那個為村民們尋書、借書,並答疑解惑的熱心人。

投入15萬,他創辦藏著5000多冊書的私人圖書館

每逢平日傍晚和周末,位於陸家浦村的這個院落就會敞開大門,穿過花草相間的美麗庭院,掛著金色牌匾的「人淼閱覽室」映入眼帘:40多平方米的空間里乾淨整潔,左側立著三排鐵書架,名著、故事書、歷史書、林木栽培指導書、少兒讀物等分門別類地排列在上面,書架旁是幾個玻璃書櫃,連環畫、報刊等整齊地安置在這裡,從中拿一本書坐在右側的長書桌上,環顧四周,你還會看到牆上掛著名人畫像,儼然一副小型圖書館的模樣。

這間小小的書屋,藏著5000多冊書,其中,有陸人淼珍藏了許久的1500餘冊絕版連環畫,都是上世紀60到80年代的小人書,如成套的《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等,讓村民們從中打撈童年的幸福與快樂;有他搜尋了很久的鄉土文史,包括富陽的民間故事傳說,關於富陽的戰爭或名人的歷史書,以及富陽縣誌、富陽市志等,讓村民了解富陽的歷史與文化;還有從1993年至今共20餘年的《富陽日報》,全部裝訂編號,供村民查閱資料。

但這不是它的全部家當,「我建這個書屋就是想方便大家讀書,所以平時會根據村民的需求定期換書、添書。」陸人淼告訴記者,「由於村子距離城區比較遠,平時村民們想借書、看書很麻煩,去一趟區圖書館來回要2個小時。」

也正是因為這樣,2014年初,陸人淼萌生了成立書屋的想法,「我和我父親一樣,都喜歡看書看報,家裡的藏書少說也有幾百本,就想分享給大家。」說做就做,陸人淼立馬帶著這個想法前往富陽區圖書館尋求幫助,令他驚喜的是,圖書館很支持,還向他支援了700冊書。

經過7個多月的改造,在陸人淼的院落屋後,原先的養豬棚蛻變成了書香四溢的「人淼閱覽室」。「除了圖書館支援的書,還有我珍藏的絕版連環畫和文史類書籍,也去書店專程購買了一些,當時一共1000多冊。」購買圖書,添置書架、書櫃、桌椅、空調,前前後後,為了這個閱覽室,陸人淼花了近15萬元。

為了方便村民借閱書籍,他還專門在門外掛上了一塊牌子,寫著書屋的開放時間和自己的電話,「因為平時要上班,通常是周一到周五晚上5點到8點開放,周末就從早上8點開放到晚上8點。如果遇上特殊需要,對方可以打電話聯繫我。」

開館三年,它成為富陽活躍的圖書流動點

「人淼閱覽室」就這樣不間斷地開了三年多,這間書屋的人氣也越來越旺,「有時候,一天會有二三十人來看書或借書」。這其中有街坊鄰里,也不乏東洲街道以外的人,「不少人遇到了找不到的書就會想到我,不認識我的就會托陸家浦村的朋友來我這裡借書。」陸家淼說,「也有很多我這裡沒有的書,那我就會去區圖書館或者各地書店幫對方尋找。」

兩年前,木匠師傅陸延生因為找不到一本有關仿古桌椅製作的書,就聯繫上了陸人淼。為了這本書,陸人淼四處打聽,專程去杭州市圖書館為他借了回來。「後來,參考書上的樣式,我製作出了一批仿古桌椅,受到了不少人的喜歡,也賣出了好價錢。」陸師傅笑著說。

如今,人淼閱覽室已經成為「富陽區圖書館的館外圖書流動點」,而每隔六個月陸人淼就會去更換一批新書回來。「一般養殖種植類書籍來看的人比較多,我就會多拿一些。」陸人淼說,「村裡很多人都種植葡萄等農作物,遇到了病害往往不知道怎麼處理,很需要了解這方面的知識。」

這麼多書讓村民隨意借閱,不會擔心書會丟嗎?陸人淼告訴記者,起初為了讓借還書更明確,他曾製作過「借書證」,每次最多借閱兩本書。但時間久了,陸人淼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些沒有辦理借書證的村民也會按時來還書,並且還書的時候還會帶上幾本自己的書贈送給閱覽室。陸人淼欣慰地說,「後來『借書證』就取消了,而我這裡的書也沒少過,反而越來越多了。」

收集10餘年,他建成有100多種老物件的農耕文化館

「腹中有詩書氣度自華美,心內藏典籍談笑皆珠玉。」這是「人淼閱覽室」大門一側牌匾上的文字,字裡行間流露著主人對文化的嚮往。由於家境貧寒,又身為三兄妹中的大哥,陸人淼在讀到初中二年級時就輟學打工了。或許正是對知識的渴望,讓他比常人更加珍視書籍和歷史的價值。

除了滿屋子的書,過去的十幾年裡,陸人淼也收藏了很多記錄歷史的老物件——「有些是祖上傳下來的,我就好好放著;有些是村民們造房子或搬家時丟在一邊不要的,我覺得可惜,就花點錢買了回來;還有些是聽說別人家有的,我就專程跑去收集了回來。」

2016年,陸人淼將這些老物件集合在一起,投入了近10萬元,又創辦了一個小型農耕文化館。如今,這個文化館裡已經陳列了100多件「寶貝」,其中,有古代的糧食加工工具,有傳統的手工紙生產工具,有草鞋編織工具,也有不同年代的各類生活工具,年代最久遠的要數五六百年前的青石腳盆。

而它們當中的大部分都是陸人淼花了很多功夫找齊的,有的要四處打聽,有的要跋山涉水去很遠的地方,有的重達400多斤,有的破損嚴重,要花錢請木工師傅修復。陸人淼說,自己不清楚這些老物件的收藏價值有多少,也不在意它們是值錢還是不值錢,「我只是想把祖先用過的這些東西整合在一起,展示給大家看,因為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智慧和財富。」

開館不到兩年,這個小型農耕文化館已經迎來送往了一批批參觀的學生,「大概一共有五六千人來過,特別是寒暑假來的人比較多」。「這是木礱,它能把稻穀變成米;這是石磨,它把米又變成了粉。」孩子們一來,陸人淼就一邊操作演示著,一邊給他們講述每件物品背後的故事。

每天東奔西跑地找書、找老物件,花費這麼多精力和時間,值得嗎?陸人淼有些慶幸地回答我,「以前空閑的時間很多,我會打牌,也會輸錢,但現在,不僅能幫上別人,我自己的生活也變得豐富而充實了。」

陸人淼告訴記者,等到再過幾年自己退休了,才是這座書屋和農耕文化館的「黃金時代」,「那時,我就可以全身心地去打理好它們了,以後會源源不斷地補充新書籍和老物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把它們不斷擴大。」

轉載自: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浙網綜合 的精彩文章:

杭州小伙僱人來賭博:輸了報銷贏了拿走
漁民又捕到「大怪魚」 掀起網友取名熱潮

TAG:大浙網綜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