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的本質是物質體之間的信息和能量交換的橋樑
生命是進化而來,那麼意識是從何而來?它的本質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
意識是人腦對大腦內外表象的覺察。生理學上,意識腦區指可以獲得其它各腦區信息的意識腦區(在前額葉周邊)。
意識腦區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辨識真偽,即它可以辨識自己腦區中的表象是來自於外部感官的還是來自於想像或回憶的。
此種辨識真偽的能力,任何其它腦區都沒有。當人在睡眠時,意識腦區的興奮度降至最低,此時無法辨別腦中意像的真偽,大腦進而採取了全部信以為真的方式,這就是所謂的「夢境」。意識腦區沒有自己的記憶,它的存儲區域稱作「暫存區」,如同計算機的內存一樣,只能暫時保存所察覺的信息。
意識還是「永動」的,你可以試一下使腦中的意像停止下來,即會發現這種嘗試的徒勞。
有研究認為,意識腦區其實沒有思維能力,真正的思維都發生在潛意識的諸腦區中,我們所感知到的思維,其實是潛意識將其思維呈現於意識腦區的結果。
一種更一般的定義意識為一種特殊而複雜的運動,可以反映(映射)真實世界以及非實有意識自身的運動,可以正確映射真實和意識本身規律,也可不正確或歪曲反映。一般意識需要真實物質寄主才能對真實和意識本身產生作用。
它的存在可以分為靜態和能動兩種狀態,靜態意識一般以編碼形式存在,比如語言文字,聲音,圖像,軟體或其它靜態物質載體,意識能動態可以繼承靜態形式而提升意識範圍和水平。
意識的靜態和能動態互相作用是新意識產生的重要源泉之一。這種定義的出發點源自於物質永恆運動絕對性和靜止的相對性。對人工智慧有一定參考意義。
意識現在還是一個不完整的、模糊的概念。一般認為意識是人對環境及自我的認知能力以及認知的清晰程度。研究者們還不能給予它一個確切的定義。
約翰·希爾勒通俗地將意識解釋為:「從無夢的睡眠醒來之後,除非再次入睡或進入無意識狀態,否則在白天持續進行的,知覺、感覺或覺察的狀態」。現階段,意識概念中最容易進行科學研究的是在覺察方面。例如,某人覺察到了什麼、某人覺察到了自我。
有時候,「覺察」已經成為了「意識」的同義詞,它們甚至可以相互替換。現階段在意識本質的問題上還存有諸多疑問與不解,當前意識本質研究的困境,一方面在於自然主義認識模式無法對大腦結構和社會語境做出完全等效的模擬,另一方面在於缺少相應的哲學命題和範疇。[3] 例如在自我意識方面。對意識這一概念的研究已經成為了多個學科的研究對象。
意識問題涉及到的學科有認知科學、神經科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社會學、哲學等,這些領域在不同的角度對意識進行的研究,對於澄清意識問題是非常有幫助的。
一般認為,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和概括的主觀反映。然而「反映」一詞過於被動,無法顯示意識主體的地位和主動性,更談不到什麼創造性了。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意識是人腦對刺激的反應。
當鎚子敲擊到鋼板時,鋼板會變形。鋼板變形而產生的力,一部分通過彈性的方式以反作用力的形式作用於鎚子,剩餘部分因撓性而使鋼板本身產生永久性變形。這就是鋼板對錘擊的反應:有對外(鎚子)的,也有對自身的。
意識也是人腦對刺激的反應。意識的結果一方面通過人體器官作用於外界,另一方面也通過改變人腦本身的結構而形成記憶。
同無機質的鋼板相比,人腦的結構要複雜得多。人腦由140多億個腦細胞構成,每個腦神經細胞都有許多神經樹突,通過神經突觸與其它腦神經相連。這些神經連接互相交織,形成一個龐大而繁雜的神經網路。人腦的這種結構決定了意識這種反應的對外形式和對內改變的複雜性。
所以,意識的本質是物質的某一特殊結構狀態體在一定的能量場下與外界發生的能量信息交流。具體表象就是生物體在微能量的作用下通過信息作跨物質界的能量獲取和交換,及生物體內進行物質能量傳送轉化,同化生成新的本體生物的各種組織細胞後,在一定範圍內不斷壯大組織結構體。意識的作用就是維護這一生物結構體的生存和遺傳。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菜葉網微信公眾
※有人說,癌症攻克之日便是人類滅絕之時
※科學的盡頭就是科學無法解釋的東西?
TAG:菜葉奇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