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佛法小知識7:佛教如何看待孝道

佛法小知識7:佛教如何看待孝道

佛教起源於印度,以斷煩惱、求解脫為修行目標,大約在東漢明帝時期傳入中國,經過東漢、兩晉的發展與中華文化融合,在唐朝時期達到鼎盛。中華文化的正統——儒家——對於綱常倫理十分重視,因此,基於親族中後輩與長輩之間的倫理出現的「孝道」也格外被強調,先後出現《孝經》(儒家十三經之一)、《二十四孝》等弘揚孝道的經籍,那麼,起源於印度、同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佛教是如何看待孝道的?

答案是佛教對於孝道同樣十分重視,佛教的迴向偈中有「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一句,「上報四重恩」分別是指報國家恩、眾生恩、父母恩、三寶恩。未來的世界是否有國家概念我們不清楚,但至少國家的歷史已經非常久遠了,國家為人民提供安定的環境,有了安定的環境才能從事各種活動,其中就包括了修行佛法,因此國家於其人民有恩;佛教認為一切眾生都在累世的輪迴中都與我們結過緣,或是我們的父母,或是妻兒,或是朋友,甚至擦肩而過的陌生人或所見過的一花一木,大乘佛法也要求信眾要發願、無有差別地與眾生結緣以便於度化,不論順緣、逆緣都是提升修行的機緣,因此眾生於我們有恩;對於娑婆世界而言,沒有佛陀就沒有佛法,沒有佛法雖然也能修成辟支佛,但所需的因緣(條件)更多、修行的難度也更大,有了佛法,信眾才可能有機緣接觸到佛法,才能在佛、法、僧三寶的熏習下一點點進行修持實證,因此佛法於信眾有恩;人是娑婆世界中最有智慧根器的生物(這或許也是民間傳說故事中各種精怪都渴望修得人身的緣故),沒有父母我們連人身都無法獲得,也很難報其他三重恩,而且,父母對於孩子有養育之恩,絕大多數父母(尤其受東方文化影響的父母)對於孩子都有著厚重的愛與責任,因此,父母於我們有恩,並且父母是四重恩重最為基本的恩德。

佛陀本人對於父母也十分孝敬。佛經上記載,他體會到生老病死、世事無常之後想要出家,但父親凈飯王要求他娶妻之後才能出家,於是他娶了夠毗耶、耶輸陀羅兩位妻子,在凈飯王的要求下又生下善星、優婆摩耶、羅睺羅三個孩子後才離開皇宮尋師求道。凈飯王離世時,佛陀聞訊回來替父親舉辦喪事,親自為父親入殮,並將其葬於他經常講經說法的靈山。

佛陀出生七天後母親摩耶夫人便離世了,他由姨母(也是凈飯王的續妃)波闍波提養育長大。佛陀在菩提樹下成佛後,為報生母摩耶夫人的生育之恩,他降臨忉利天為母說法,大乘佛教的入門經典《地藏菩薩本願經》便是在此次說法中形成。此外,佛陀還曾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講《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收藏於《大藏經》的《疑似部》)。

總的來說,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國廣泛流傳並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既與中華文化強大的包容性有關,也與佛教自身的基因天然與中華文化有著非常高的契合有關,孝道便是其中之一。在此基礎上,佛教文化才能與中國文化進行平滑的融合併發展出我們自己的佛法——北傳大乘佛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聽見梵音 的精彩文章:

佛法小知識4:如何獲得大功德

TAG:聽見梵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