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自由形式之中的先鋒藝術

自由形式之中的先鋒藝術

法國先鋒藝術與設計巨匠讓·杜布菲(Jean Dubuffet),西蒙·漢泰(Simon Hanta?)和夏洛特·貝里安(Charlotte Perriand)的聯展「自由形式」(Freeform)將於2018年2月2日亮相倫敦泰勒畫廊(Timothy Taylor)。三位藝術與設計大師的創作涵蓋繪畫、雕塑、傢具和跨媒介探索,展開了一場形式結構和有機形態之間的對話。展覽將持續至2018年3月29日。

深受平等主義和平民主義思想影響的夏洛特·貝里安(1903-1999),相信設計可以為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社會層面帶來積極的影響。學生時代的貝里安就拒絕附和當時流行的「布雜藝術」風格,在24歲時加入了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工作室,開始追求精神與物質價值並重的現代主義藝術。

在加入柯布西耶工作室之後,貝里安逐漸創作出她的「自由形式」傢具,樹立了一種全新的強有力的設計方法。通過汲取自然界物體的形態靈感,貝里安設計出一種忠於功能性、保持原材料本真性,並符合人體姿態的傢具風格。

Charlotte Perriand, Pine tree dining table, Pinetree, Table: 28 3/4 x 78 x 331/2 in / 72.5 x 198 x 85 cm, Extension: 28 3/4 x 39 x 33 1/2 in / 72.5 x 99 x 85 cm ?Marie Clérin / Laffanour Galerie Downtown Paris

貝里安的第一款「自由形式」桌子完成於1954年,是為她在巴黎蒙帕納斯區的小工作室量身定做的。貝里安的傳記作家雅克.巴薩克(Jacques Barsac)曾解釋道:「自由形式本身展現了一種詩意的功能主義,每一種形態都忠實於其本身的用途和製作方法,同時又保持了結構的自由。」

與貝里安對設計和周遭環境的有意識思考不同,以創立「原生藝術」聞名的藝術大師讓·杜布菲(1901-1985)的作品更像是被一種生產性的無意識所驅動著。此次展出的杜布菲作品與他於1962年至1974年之間創作的作品系列「烏爾盧普」(Hourloupe)密切相關。杜布菲的自動性探索,最初是在紙上描繪勾勒各種各樣的「細胞」,每一個細胞形狀即是獨立的個體,又是更大結構的組成部分。

Jean Dubuffet, Amoncellement à la Corne, 1968, Vinyl paint on epoxy resin, 22 x 23 1/2 x 18 3/4 in. / 55.8 x 59.6 x 47.7 cm ?Jean Dubuffet. Courtesy Private Swiss Collection.

隨著「烏爾盧普」系列的發展,單純的圖形變得越來越具實體形狀,進而發展為大量的聚苯乙烯雕塑,聚苯乙烯材料是杜布菲的最愛,因為它可使「光線有層次地散射」。杜布菲解釋了他為何想要為「這些不受限制的圖形賦予紀念意義的維度,這些圖形跳脫了通常作為支撐的紙質的表面」。從紙上作品到三維空間的轉變過程中,杜布菲試圖激活一種訴諸理性的回應,即觀眾不僅僅是站在圖像前面也是在圖像的裡面,被夢幻和現實的力量裹挾。這樣的雕塑作品揉雜了自然與人工的理念。簡潔的顏色與線性的輪廓保留了與圖形勾勒之間的聯繫,同時觸手可及的物體呈現出介乎自然風景與建築之間的合成美。

「烏爾盧普」系列的一個定義性特徵就是對物體、空間與人物之間存在延續性的信念的展示。正如西蒙·漢泰的畫作《摩恩》(Meun)就是運用藝術家本人創造的「摺疊畫布法(pliage)」技術製作而成,呈現出大膽的,無定形的隨機圖像。

西蒙·漢泰(1922-2008)是戰後歐洲抽象藝術領域一位極為重要但未被充分認識的大師。1960年,西蒙·漢泰首次創造了摺疊法技術,即將畫布摺疊,然後用顏料浸染。當畫布被展開時,也是畫作第一次被揭曉的時候,正相和反相的空間就被隨機的浸染創造出來。漢泰曾講解了他如何綁住「畫布四角,打一個大結,在粗布包的中間用一條繩繃緊著它」。與最初的摺疊法作品不同的是,此次的作品《摩恩》並沒有中心點和對稱軸;形式是自由的,解讀是開放的,而大膽的圖像暗示的人物形象同時也承載了畫作自發性的概念產生。

Simon Hanta??, Meun, 1968?, Oil on canvas?, 89 x 73 5/8 in. / 226 x 187 cm? ? Archives Simon Hanta?. Courtesy Timothy Taylor, London. Photo: Damian Griffiths.

《摩恩》畫作是漢泰從巴黎藝術圈撤離並放棄作畫,沉寂一年之後的所做的作品。1966年,他搬去了楓丹白露森林的一個小村莊摩恩,新環境帶來的新生能量打斷了這段沉寂,新鮮的工作室,優越的採光,為他發展摺疊法注入了新的能量。正如漢泰所解釋的:「摺疊源自虛無。只是你必須把自己擺在一個從來沒有見過任何東西的位置上;把自己放進畫布。你可以在不知道畫布邊際的情況下填塗它。你也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停止。」

夏洛特·貝里安(Charlotte Perriand)

夏洛特·貝里安(1903-1999)是公認的現代文化先鋒運動早期最具影響力的設計師與建築師之一。20世紀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她在勒.柯布西耶工作室創作的鋼質、鋁質和玻璃傢具,宣告了「機器時代」的美感被引入室內設計領域。之後,貝里安繼續試驗新的材料,創作實用與美感相平衡的大眾傢具。貝里安的代表作品有椅子LC2 Grand Comfort,長椅B306。倫敦設計博物館與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都曾展出過她的作品。

西蒙·漢泰(Simon Hanta?)

西蒙·漢泰(1922-2008)出生於布達佩斯附近的比亞地區,1948年移居法國,在法國工作生活直至2008年逝世。漢泰在法國度過了一段成功的人生,曾藝術家生涯巔峰時期,曾於1982年代表法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2013年,巴黎蓬皮杜中心為其舉辦了一場回顧大展,將他的卓越藝術貢獻呈現給新的觀眾。2014年,他的回顧展陸續在包括布達佩斯的路德維希博物館和羅馬美第奇別墅在內的歐洲各地展出。從巴黎現代藝術館,蓬皮杜中心,到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再到華盛頓赫施霍恩博物館與雕塑園,漢泰的作品時常在國際公共或私人展覽上展出。

讓·杜布菲(Jean Dubuffet)

讓·杜布菲(1901-1985)因創立「原生藝術」而聞名,原生藝術是指產生於學院藝術界限之外的藝術,杜布菲支持對藝術、文化和社會現狀進行持續的拷問。終其一生,杜布菲都在挑戰既定的規則和習俗,也因這個原因,他的作品強大而意義深遠。在杜布菲的一生中,他的回顧展曾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1962);倫敦泰特美術館(1966);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1966);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1973,1981)等在內的12家博物館舉辦。杜布菲的作品被世界上超過五十家的博物館收藏。

關於泰勒畫廊

20年來,泰勒畫廊 (Timothy Taylor)從對戰後歐洲抽象藝術的關注出發,以多元的藝術版圖囊括了幾代藝術家。畫廊目前代理安東尼·塔皮埃斯(Antoni Tàpies)、漢斯·哈通 (Hans Hartung)、西蒙·漢泰(Simon Hanta?)、謝爾蓋·波利雅科夫 (Serge Poliakoff)等已故國際著名藝術家的遺作;其歷史譜系通過肖恩·斯庫利 (Sean Scully)、亞歷克斯·卡茨(Alex Katz)、奇奇·史密斯(Kiki Smith)、約瑟芬·梅克塞泊(Josephine Meckseper)、愛德華多·特拉薩斯(Eduardo Terrazas)、丁乙、艾迪·馬丁內斯(Eddie Martinez)、阿芒·埃洛揚 (Armen Eloyan)、扎德·達烏德 (ShezadDawood)等當代藝術家得以延續。

2016年9月23日,泰勒畫廊還在紐約成立了新畫廊「16x34」,與倫敦總部遙相呼應。「泰勒 16 x 34」以其空間佔地面積命名,佔據了切爾西藝術區核心位置一幢獨棟建築的底層,將過對泰勒畫廊20年歷史的總結和集萃,為新老藝術家舉辦聯展或個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網_藝術頻道_資訊 的精彩文章:

大衛·霍克尼:老爺子的泳池美學
人工智慧出畫家!

TAG:鳳凰網_藝術頻道_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