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需要進一步推行有效的改革
關注風雲之聲
提升思維層次
解讀科學,洞察本質
戳穿忽悠,粉碎謠言
導讀
「潛力」是模糊而討巧的概念——原來所具有的「潛力」越沒能發揮出來,後來的潛力積蓄的存量就越大,當事人就越能拿這份「潛力」來說事。如果看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會懂得圍繞印度經濟的迷思。
一
根據印度外交部的消息,1月22日至23日,印度總理莫迪訪問瑞士達沃斯,出席第48屆世界經濟論壇(WEF)並發表主題演講。為此,印度政府派出強大陣容的代表團,包含6名部長、2名首席部長還有數位政府高官和大約100名CEO。
莫迪此次參會被印度國內各界視為「具備歷史性的意義」。去年,在一片逆全球化的浪潮中,習近平主席在達沃斯論壇上做了《共擔時代責任共促全球發展》的主旨演講,引發轟動與熱議,不僅為中國帶來了讚許,也為世界經濟注入了信心。某種程度上說,印度各界也期待莫迪出訪達沃斯也能獲得與習主席同等的殊榮與轟動。畢竟,印度是除中國外僅有的一個十億人口規模的經濟體,也是除中國外經濟發展最快的大型經濟體,是世界經濟最具「潛力」的發動機。
莫迪參會之所以引人注目,不僅僅是因為他是繼1997年時任印度總理的德夫·郭達(Deve Gowda)參會20年以來第一位出席達沃斯峰會的印度總理,還因為與當時政權未穩的德夫·郭達相比,莫迪緊握大權且改革雷厲風行。達沃斯也就成了莫迪政府向全球展示其政策和信心的絕佳機會。此外,對於莫迪本人來說,此次參會也有新的意義:2007年,莫迪第一次參加在大連舉行的夏季達沃斯論壇時代表的還只是古吉拉特邦,而此次他將要向世界推銷的是作為最具「潛力」的印度。
二
2018達沃斯峰會的時間節點對於莫迪來說極其關鍵,不管是宏觀研究者還是微觀投資者都對他的表現產生了異乎尋常的關注。
從大跨度的時間範圍上看,一方面,2017年印度經濟增速落至莫迪執政以來最低值,再加上受到「廢鈔令」和稅改影響波及,印度就業市場極其低迷;另一方面,2019年就是印度大選年,莫迪領銜的印度人民黨的去留問題面臨考驗。因此,2018年就成了決定性的一年,要求莫迪務必在這一年中為印度經濟帶來起色。而達沃斯峰會恰逢2018年初舉行,這使得莫迪在峰會上的表現顯得舉足輕重,因為他傳達出的風向對印度一年政策走向和宏觀形勢都可能起到「定調子」的效果。
從小跨度的時間範圍上看,莫迪在達沃斯參會時間恰好是印度財政部發布2018-2019財年預算前一周。財年預算可以說是印度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財經文件,規定了財政赤字規模、政府基建投入、食品能源補貼等重要指標。因此,莫迪在財年預算出台前一周的表態對於財年預算政策尺度和走向很可能具有指向性含義。在這種情況下,莫迪在達沃斯一舉一動也引來了眾多印度資本市場的股債投資者非同尋常的關注,他們指望從莫迪的言論中捕獲蛛絲馬跡,以此作為他們的投資決策依據。
三
高度關注之下莫迪究竟能在達沃斯為世界帶來什麼樣驚喜?
今年1月10日,印度政府批准了外國直接投資的新標準,例如自動審批通道下單一品牌零售領域的外國直接投資可達到100%,再如外資在政府審批通道下進入印度航空公司的比例可達到49%。通過這一改革,莫迪政府向達沃斯發出信號——印度將繼續吸引海外投資。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莫迪舉措的信號意義其實遠大於實際意義。放寬外資准入、優化投資流程等舉措解決的只是最基本的門檻問題,而門檻問題之後的發展問題可能才是關鍵所在。長期以來,制約印度經濟發展往往是體制性和結構性的長期問題,例如征地問題、勞工問題、基礎設施問題。這些問題的合力抑制下,印度雖有極其低廉的用工成本和理論上規模龐大的消費品市場,但是卻始終沒有獲得以工業化為原動力的東亞式經濟騰飛。然而,這些問題解決起來無不要牽涉到眾多利益集團,且推進新的改革也常常會在短期內造成劇烈的經濟波動。
考慮到2016-17年廢鈔令和GST改革餘波未平,2018-2019年印度人民黨又將面臨大選考驗,2018年莫迪不太可能再推行傷筋動骨的結構性改革,唯恐改革引發的政治亂局。此外,目前國際油價快速回升到70美元每桶一線,印度經濟不僅面臨輸入性通脹和貿易赤字的壓力,印度財政還要背負額外的燃料補貼支出。
服從於選舉這個最重要的目標,莫迪2018年實際上可打的牌其實並不多,因此長期困擾印度的結構性問題也很難在2018年獲得實質性的推進。但是,如果制約印度經濟的結構性問題不解決,經濟發展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沒有經濟發展後勁,無論莫迪發出多少改革信號、降低多少投資門檻都解決不了企業面臨的實際問題。
四
長期以來,對於全球投資者來說,印度最大的賣點莫過於「潛力」二字,而莫迪執政以來他的政策賣點則可以概括為「用改革政策激發潛力」。然而,在既有改革餘波未平,新的改革又難以起步的情況下,莫迪的政策賣點還能維持多久?
「潛力」是模糊而討巧的概念——原來所具有的「潛力」越沒能發揮出來,後來的潛力積蓄的存量就越大,當事人就越能拿這份「潛力」來說事。如果看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會懂得圍繞印度經濟的迷思。雖然印度經濟增速和東亞經濟體騰飛時動輒連續幾十年的兩位數增長相差甚遠,而且改革進程也顯得動力不足,但是這並不妨礙印度當局依其體量將自身標榜為下一個「中國奇蹟」。
然而,由於缺乏實質內容,當下這種標榜「潛力」樂觀情緒而正受到越來越多的擔憂。《經濟學人》雜誌在近期的一篇分析文章中指出,印度貌似10億級別的龐大市場規模只是表象,而其對於國際資本有吸引力的「有效市場」不過千萬人級別。有鑒於此,不管莫迪及其繼任者們在達沃斯做出什麼樣的承諾,他們都需要在國內推行有效改革。
背景簡介:本文作者為毛克疾,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會員,南亞問題專家,微博@公文包攜帶者克疾,知乎@穆克疾。本文於2018年1月24日發表於21世紀經濟報道(https://m.21jingji.com/article/20180124/eb7e75a25f0c895d79c8bb70fdd66def.html),風雲之聲獲授權轉載。
責任編輯:孫遠
歡迎關注風雲之聲
知乎專欄:
一點資訊:
今日頭條:
http://toutiao.com/m6256575842
※小衛星製造居然和IT攢機差不多,也要被中國白菜化
※去美國NASA訪問,才聽說中國人2020年都要登上火星了 | 科技袁人
TAG:風雲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