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今天是雞年的第2個立春……雞年憑啥把立春從狗年那「搶走」了?

今天是雞年的第2個立春……雞年憑啥把立春從狗年那「搶走」了?

二十四節氣里的第一個節氣是「立春」,這是春天裡的第一天,也是古代的春節。不過,為什麼有時一年裡都沒有立春,有時卻有兩個立春呢?

太長不看版

(還沒過去的這個雞年)有兩個立春,後一個是從狗年「搶」走的。狗年又從後面的豬年搶了立春,豬年沒有立春。

造成這個原因的,是我們把3種東西混在一起說了。

1)公曆的年,是一種陽曆。(陽=太陽)

2)24節氣為一歲,也是陽曆。

3)我們平時說的「農曆」,是看月亮定的,有時稱為陰曆。(陰=月亮)

農曆一年,總比陽曆的一歲(24節氣)長或短。所以「一年」里可能有0/1/2個立春。

今天這個立春是2018年2月4日凌晨 5:28:25,丁酉雞年臘月十九。注意到沒有,雖然我們一般說「2018年戊戌狗年」,但現在仍是雞年臘月中旬,要到2月16日正月初一才進入戊戌狗年。

2017年2月3日,也是一個丁酉雞年立春,正月初七。所以民間稱之為「兩頭春」,這個雞年的年頭年尾各有一個「立春」。

再往後翻日曆, 2019年2月4日,戊戌狗年臘月三十除夕日,又是一個「立春」。嘿,狗年的年頭沒有立春,在最後一天卻發了春。

狗年除夕「發春」,導致接下來的己亥豬年沒有了立春,民間稱之為「無春年」,這個豬年從2019年2月5日到2020年1月24日。2020年2月4日,庚子鼠年正月十一是又一個立春,這一年也再次成為「兩頭春」。

相信經過上面的陳述,各位已然暈菜了。暈菜的原因,是我們把3種「東西」混在了一起說。把它們撕扯開來,就容易理解了。

1

「年年歲歲」,年不是歲

這三種「東西」分別是什麼呢?

1

公曆

公曆是一種陽曆,也是我們現在日常工作中依據的,全世界通用的曆法。公曆周期是太陽在天上看起來的運行周期,也就是地球公轉周期,一年365天(閏年多一天)。

2

節氣

節氣也是一種陽曆。節氣,指的就是太陽運行節律,而且是以天文學家的嚴格標準規定的。比如這個立春(2018年2月4日,丁酉雞年臘月十九日)節氣的時刻是凌晨5點28分25秒。今天是周日,這個時間你肯定還沒有起來。24節氣的周期是太陽回歸年365.2422天(365天5小時48分46秒)。這個周期,在中國古代實際上被稱為「歲」,年年歲歲,就來源於此。

節氣節氣是根據太陽在天球上的運行路線「黃道」來定的。從春分點開始,一共360度。每15度為一個節氣。圖片來源:huaxia.com

如此一來我們就理解了,為什麼立春這個節氣總是出現在公曆2月4日左右,因為它們都是基於太陽的運行規律決定的。我們現在用的這一版公曆是在16世紀末才制定出來的;24節氣儘管是中國古代傳統,可我們如今用的現代版本,卻是由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在17世紀初更新定義的,是中西方天文學結合的產物

3

夏曆

第三種,是夏曆(也是人們平常說的「農曆」)的年月日(如丁酉雞年臘月十九日)。這裡的月,是從初一到三十(有時只到二十九)日的朔望月,也就是月亮形狀變化周期;所以有時也稱「陰曆日期」。陰,即太陰,就是月亮。夏曆里年的長度,是有一定彈性的,有時是12個月即354天(比如戊戌狗年),有時插入一個閏月,那一年就是13個月即384天(比如丁酉雞年);這樣長短搭配,平均年長依然是回歸年365.2422天。

第二種和第三種綜合起來,才是完整的農曆。農曆不是單純的「陰曆」,而是陰陽合曆,既參考太陽周期,也參考月亮周期。作為農曆重要成分的24節氣,是嚴格按照太陽周期來設置的。

2

年歲長短不匹配

「兩頭春」「無春年」的出現,則來自於這種「陰陽合曆」雙軌制里的不和諧之處。

既然農曆一年的實際長度是354天或384天,24節氣周期一歲是365.2422天,一年比一歲(也就是立春出現的周期)或長或短,有時短11天多,有時長不到20天。所以如果某年是平年12月354天,大年初一時,上一年立春又剛過去沒多久(小於11天或略長),下一個立春就會在除夕之後了,這一年就會成為「無春年」,比如下一個己亥豬年。

某年是「兩頭春」,是否下一年就「無春年」呢,未必如此。正巧這個連著的雞年狗年就不是。狗年前頭的立春被384天的雞年給搶跑了,可狗年又搶走了「豬年的立春」。

3

立春時,未必是春天

再進一步說,其實「立春」這個準確的太陽運行周期時刻,也不能完全決定「春天」是否一定來臨了

「立春」只是一個天文學定義,它的周期雖然精準(實際上緣於地球運動精準),決定「春天」的還有每年不同的天氣。天文和天氣,雖然都姓「天」,可它們只是親戚,並不是一回事兒。

24節氣里每個節氣又分為「三候」,五日一候,一共七十二候,每候對應一種物候。譬如立春的三候,就是東風解凍,蟄蟲始振,和魚陟負冰——春風吹拂,大地解凍;蟄伏小蟲;魚浮水面,如負碎冰。

不過,傳統經驗上的「節氣」和天氣物候,只適用於形成24節氣傳統的中原,不適用於其他地區。因為太陽運行周期只是決定天氣的主要因素之一,地理因素(氣候帶、海陸位置等)也能大大影響天氣。熱帶常年是炎夏,南北極四季有不融之冰雪。就我們國家來說,作為典型的溫帶國家,現在採用的入春定義為「連續五天平均氣溫大於10攝氏度」,這就決定了我國「立春」時間統一,南北「入春」時間則差異甚大。

4

沒有「立春」,並非不吉

民間關於「兩頭春」和「無春年」有很多或喜慶、或悲催的說法,譬如什麼「寡年無春,不宜結婚」,其實這些說法都沒有科學依據,只是根據「立春」這個標誌性的天文日期進行的想像。

「兩頭春」和「無春年」出現的原因,是我們農曆如此規定的關係。我們採用了太陽周期和月亮周期兩種並不完美匹配的周期來標記年月日,因為兩種周期都顯而易見——萬物生長靠太陽,月亮形狀抬頭可見,對於沒有鐘錶,更沒有互聯網對時的古人來說,這是很容易獲得的日期指示。即使是今天的時間制度也來自天文觀察。這個習慣根深蒂固,如今我們還是要在正月初一過年,正月十五鬧元宵,七月初七看牛郎織女,八月十五吃月餅。月亮給我們帶來了好吃的月餅(五仁除外),也帶來了有沒有「春」的煩惱。

太陽周期的一個例子:一年裡每天在同一時間從同一地點拍攝太陽,會看到一條8字形的日行跡。這是布達佩斯拍攝的日行跡。圖片來源:Gy?rgy Soponyai

假如我們把年月日的定義略作修改,那麼「兩頭春」和「無春年」現象就可能不存在了,比如修改農曆,提前一個月過年,讓每年的立春都落在這一年的一月尾二月頭,那每年都有「春」了;或者像宋代科學家沈括提議的,廢除「陰曆」日期,按24節氣定為12個月,規定立春就是正月一日,實際上完全改為陽曆,那每年第一天也就是「春」了。

當然,我們現在依然沿用了以前的傳統曆法規則,也就導致「兩頭春」和「無春年」現象依然存在。只是隨著科學素質的提高,迷信的說法沒有那麼多人相信了。

與其關心「今年有無春」,不如關心點實際的——我們關注時令節氣,其中很重要的原因,還是為了博大精深的當季「能好怎」。「立春」,又叫「咬春」, 吃春餅啃蘿蔔挖薺菜,都是傳統的「咬春方式」。一年之際在於春,先一起愉快地「迎春」「咬春」吧!(編輯:游識猷)

一個AI

聽說今天春餅店排的已經不是隊,是方陣了。那剛好你可以把這篇文章講給一起排隊的小夥伴。

哦,也可能單身狗正蹲在家裡吃外賣……

本文來自果殼網,謝絕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網 的精彩文章:

這世上有一種痛,叫做有冷說不出……
如果生命是一場大型網遊,你就不想給自己來個拓展包?

TAG:果殼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