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8年2月4日——《形而上學》

2018年2月4日——《形而上學》

這本以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為主題的小書源於作者當年的博士論文,彼時為探尋《形而上學》文本本身的內在邏輯而作,如今已成為法國亞里士多德研究的典範,其主要目標是「從亞里士多德言明的特徵出發,對各卷的研究對象進行定義」。

《亞里士多德的》的成功之處在於:一、在研究層面,它結束耶格爾的「發生法」長久以來對亞里士多德研究範式的決定性影響,開闢出對統一理論的解釋;二、在哲學教學層面,它提供了一個可以迅速進入《形而上學》文義的全景式結構。

作者安若瀾(Annick Jaulin),生於1945年,巴黎第一大學(先賢祠—索邦大學)榮休教授,傑出科研津貼獲得者。她對古希臘古典時期,特別是亞里士多德傳統有深入的研究,並研究這一傳統對中世紀思想的深刻影響。

《形而上學》一書共十四卷,由於是他的學生根據筆記整理而成,因而結構鬆散,各卷之間缺少連貫性,不成系統。不過這絲毫也不降低它的重要性,它依然是哲學研究的可靠資料,書中的許多問題一直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卷一總結了亞里士多德以前西方哲學的發展,是一部最早的論述西方哲學史的文獻。亞里士多德開篇就講:「求知是人類的本性」,認為智慧或真實的知識是關於原因的知識,尤其是關於終極原因的知識,它在總結了前人關於原因的種種理論之後,提出了「四因說」,認為事物的存在和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四種,即形式因、目的因、質料因和動力因。形式因指事物內在的或本質的結構形式;目的因指事物變化發展所追求的內在目的;質料因指構成事物的材料;動力因指促使事物發展變化的動力。

卷四討論了形而上學的定義。亞里士多德認為形而上學研究的是「作為存在的存在」,考察萬物的本原或終極原因。在卷三和卷七中,亞里士多德討論了實體問題,他批判了柏拉圖的理念論,認為理念不能在具體事物之外獨立地存在,只能存在於事物之中。他承認個體事物的重要性,但與柏拉圖一樣認為個體事物不能被認識,有關個體事物的知識實際上是對一般屬性的認識。在不同的地方,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他對實體的看法也不一致。概括起來,他關於實體的基本思想如下:1、屬性所系的個體事物是真實的實體。實體即主體,它不能用作謂語去說明別的範疇。在一切範疇中,實體是基本的範疇,其它的範疇都是以它為基礎的。2、亞里士多德認為,屬性隸屬於個體,人們對個體事物的把握就是對一般屬性的把握,因而一般屬性或共相也是實體。在此意義上,事物的本質就是它的實體。

亞里士多德在卷八中討論了質料問題,在卷九中討論了潛能和現實問題。他認為,質料是潛能,他本身沒有規定性,具有成為某物的可能性。它能夠被形式所規定。形式是現實,具有現實性,被形式所規定了的質料就成為現實。事物的變化實際上是由潛能到現實的不斷地轉化過程。

歡迎關注《學習努力再努力》公眾號,每天努力一點點,改善明天的自己!見證我們的成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學習努力再努力 的精彩文章:

2018年1月14日——《生命3.0:生活在人工智慧時代》

TAG:學習努力再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