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在地圖上畫六個圈 曾國藩說 最後這一圈我沒看懂
自17世紀清兵南下中原,到19世紀中葉,經過了200多年的承平日久,清朝的八旗兵和綠營兵墮落腐化、軍紀渙散,基本失去了作戰能力。
在晚清時期,民間流傳著一句話,叫做「糙米要掉,見賊要跑,雇替要早,進營要少。」這句話用來諷刺清政府養的官兵們,只有在發糧的時候很積極,連出操都要僱人去代替,見到賊人,則腳底抹油,溜之大吉了。
這樣無能的軍隊,莫說上戰場,就連用來維持治安都嫌沒用。因此太平天國起事時,清兵連這支臨時拼湊起來的農民軍隊都無法阻擋,整個南方陷入動亂。咸豐皇帝不得已之下,只能依靠各地團練鄉勇,希望藉助地方民兵的力量來挽救危如累卵的大清王朝。
官兵一看到太平軍就逃跑,這仗是沒法打的。因此,負責在湖南團練「湘軍」的曾國藩,給軍隊立了一個規矩。首先,按照個人能力強弱,隊伍中從下到上等級分為士兵、什長、哨弁、管帶營官。
「其臨陣也,什長陣亡,其下兵之存者十人悉斬;哨官陣亡,其下什長存者十人悉斬;管帶陣亡,其下五哨官存者五人悉斬。由此類推,一營全沒,則營官應斬;一哨全沒,則哨官應斬;一棚全沒,則什長應斬。」
長官陣亡,部下隨死;部下全歿,長官亦斬;效仿的是明朝戚繼光的練兵之法。因此軍隊臨陣時,人人不敢先長官而退,長官也不敢棄屬下而逃,上下一心,在對陣太平軍時取得奇效。
在對抗太平天國的戰爭中,曾國藩所率領的湘軍屢建奇功,立下汗馬功勞。因曾國藩是漢人,咸豐曾一度對其有所顧忌,擔心功高蓋主,曾國藩會擁兵自立。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咸豐發現曾國藩確實是難得的將才,加上肅順等人在皇帝面前力保,咸豐也漸漸對曾國藩放下了戒心。為竟平叛之功,咸豐命曾國藩為兩江總督,統籌東南戰局。而在對局勢的看法上,咸豐和曾國藩也常常有所見相通之處。
晚清的瓜圃老人金梁,在《四朝佚聞》中,記載了咸豐與曾國藩之間的一個小故事。
因太平天國「天京事變」內亂導致元氣大傷,在戰爭的後期太平軍節節敗退,最後困守於南京、蘇州幾座孤城。就在曾國藩部署如何最後拿下南京時,收到了咸豐寄來的一幅地圖,上面用御筆硃批,畫了六個圓圈。
第一個圈,畫在南京江寧四周;
第二個圈,包圍了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四省;
第三個圈,圈住山東、河南;
第四個圈,環抱四川、貴州;
第五個圈,盤繞陝西、甘肅。
曾國藩看後,馬上對同僚說,「江寧之圈,意在長圍,不俟言矣。江皖之圈,防外援而絕內竄,亦屬要計。魯、川各圈,意必分賊勢。」
但對咸豐的最後一個圈,曾國藩卻表示無法理解聖意。最後此圈最大,包圍全圖,將整個中國地圖圍入了圈內。
曾國藩將自己對前五個圈的理解寫在奏疏中,向咸豐稟報,並詢問最後一個圈是何意。咸豐表示,前五個圈你都猜對了,而最後一個大圈,指的是國防。「先平內亂,姑緩之。」
總的來說,咸豐對當時的「內憂」,看得還是比較透徹的,因此對與太平軍作戰全局的部署也比較得當。但他對「外患」的認識,就比較膚淺了,既不清楚洋人的實力,也不了解洋人的野心,以為可以緩緩圖之。不料後來正因對「外患」處置失當,引起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咸被迫逃到了熱河,還死在了那裡。可見在咸豐一朝,清政府對西方的理解仍相當局限,並因此承受了慘痛的損失。
參考資料:
《花隨人聖庵摭憶》
《異辭錄》
※道光穿破舊衣褲 每天起早貪黑幹活 為什麼還是治理不好國家?
※100多年前的清朝 紫光閣也招惹過一群「腦殘粉」
TAG:搞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