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余書林《時令、農時與民俗》系列散文/之《立春》

余書林《時令、農時與民俗》系列散文/之《立春》

立 春

按說,春天是從新年開始的,要不,人們怎麼把新年的第一天叫「春節」呢!其實,在新年的第一天進入春天的現象極少,俗語是這麼說的:「十年難遇金滿斗;百年難逢首日春。」可見,新年的第一天「立春」一百年里也難得碰上一次。

可以說春天是從六九開始的。也可以說春天是從百草發芽時開始的。俗話說:「春打『六九』頭。」又有農諺:「立春三日,百草發芽。」還有「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之說。

要說「立春」就是進入春天,那麼,春天來到人間,可以說是在春節前,也可以說是在春節後。

《辭海》釋:「立春」,每年2月4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春:正月(農曆)節,立,建始也(一年之開始。)。」

公曆二月四日,是春節前後都有可能出現的那麼一天。

立春時節,是沒有多少農活要做的,地里的迎春肥已經施過了,滿地里的莊稼都得到了供它們生長的肥料,像人們吃過大年三十晚上的團年飯一樣,酒足飯飽。只要溫度一升高,就可以鼓起勁來生長。小草還沒來得及「出頭」,不會給莊稼帶來生長危害,地里也不需要除草。這時的雨水也不是很多,農人們也不急於忙著清溝利漬,因此還很閑散。

立春時節,人們是準備過年、正在過年時刻。雖然舊曆里說:「正月建寅,立春雨水。」這只是大多數的時候是這樣的,也有部分年份的立春是在年前臘月里。要是臘月里有「立春」節氣,這一年裡必然有兩個立春。既然有的年份一年有兩個立春,有的年份也就會一個立春也沒有了。沒有立春的年份,俗稱為「華年」。有些信迷信的人則把沒有立春的「華年」叫做「滑年」。傳說,年輕人在這種年分結婚,男人會遭到厄運。古代人認為:人生的禍福與節氣有關。他們對天氣、節氣變化有一種敬畏心理,注重天人合一,認定人的命運由上天掌管,婚姻大事應該合乎天象。「春為陽氣初發之時,利於生物的生長發育。」還有一些人認為立春是繁衍的最好季節,覺得有「立春」的年份結婚,男人要順遂一些。沒有「立春」節氣的年份,對結婚來說不吉利。

還有的人甚至把沒有「立春」節氣的年份直接稱為「寡婦年」。這種民間的說法:起源於清朝嘉靖年間,那一年,也是「滑年」(沒有立春節),鄉村普遍鬧天花,當年結婚的男子死了很多,許多婦女守了寡。經民間傳播、流傳至今。這是一種陋俗,不要信它。

江漢平原,在立春前後的習俗有很多種。前面說了,「立春」有時在年前,有時在年後,因此,立春是過年和準備過年的時刻。一般家裡過年的準備,在大寒期間就一切準備停當。公益事業的準備——文娛活動:過年要玩的龍燈、要劃的採蓮船、要耍的蚌殼精、還有獅子等這些「春景」也早就萬事具備。

這些「春景」都是民間藝術,是我們的祖先傳承了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別看大家都會玩龍燈,採蓮船,要想紮好這些道具非有兩把刷子不行。你看那小小的龍眼——過去,是藝人用篾編成的兩個圓球,糊上一層白竹亮紙後,安進龍頭裡事先留下的兩個小孔里的。舞龍時,兩個篾球滾動著,就像那龍的眼睛在睃動。

那「四角揸」的採蓮船,像公園裡的亭榭,流光溢彩。沒有一定的紙紮藝術,是做不出來的!

這些春景,要過了「上九」(正月初九)才玩。在這之前,人們都要忙於過年。

春聯:炮竹一聲辭舊歲;梅花萬點迎新春。

過年分辭舊歲和迎新春。臘月三十稱辭舊歲,正月初一謂迎新春。新舊雖然算兩年,只不過是一夜之間。

過年:突出一個「過」字,大意是從另一年過到這一年來(或者說這一年是從那一年裡過來的),因為是「過」,所以分「守歲、出行、和拜年」這麼一些環節。守歲在農曆臘月三十的晚上(沒有卅日的月份,則在二十九日。),這一天晚上,一家人歡歡喜喜、高高興興、熱熱鬧鬧地吃過團年飯,就在堂屋裡升起一堆火來守歲。家底殷實的人家,採用火盆架著柴炭燒。一般的人家就是用一個大樹蔸,再加一些劈柴(較粗的樹段劈開的木塊。)一起燒。一家人都圍在火堆旁,議論家裡這一年的收成,做下一年打算。一般都是通宵達旦。家裡有小孩的,大人們會在這時拿出押歲錢來,分發給孩子們。同時,也教給小孩子一些過年的道理,比如拜年:要趁早起,不論到誰的家裡,都要跪在人家的堂屋的中央,望著家神,按著稱呼,叫著所拜年的人家的主人,磕三個頭。初一的拜什麼的人(父母),初二的拜什麼人(丈母),都有講究。大人們還要教孩子們在初一的早上出行時,說一些吉利話。

守歲的火盆里的木柴還沒有完全燃盡,嬉微的晨曦露出笑臉時,屋裡當家的男人用火鉗把它們撥開,想讓它們儘快熄滅,結束過去的一年。

當家人打開大門的這一刻,新年刻不容緩地迎著主人跨進了門檻。早已凈過面的當家人,走近供著家神的神龕前,手拿一刀黃表,三炷香。主人先點燃神龕上的一對紅蠟燭,用它的火苗裝上香、升(燒)了表,磕了三個頭,又從說龕底下的春台上取來一掛鞭炮接著出門燃放鞭炮——迎新年。

這裡有一則笑話:

過去,有一則笑話,說的是父親告訴他的兩個小孩子說:「初一的早上起來,開門時要說吉利話:『開門大發財,財寶滾進來;滾進不滾出,黃金堆滿屋』。這樣家裡就會發財。」

兩個小孩子念了幾遍,說記住了。大人不放心,要小孩子背熟,小孩子當時也的確背熟了。

大年初一的早上出行時,父親早早地把兩個孩子叫起來,把大門打開時,示意兩個兒子念那幾句吉利話。想討個吉利,誰知兩個小孩兒夜裡睡覺在夢裡走了樣,脫口而出的是:

「開門大發財……」

「大火燒進來;」

「燒進不燒出,」

「燒了廚屋燒正屋。」

做父親的一聽,覺得晦氣,唉聲嘆氣地說:「完了,完了,今年算是又完了。」

大人的「完了」是「完蛋」的意思。和孩子說得一樣,都是不吉利的話。

所謂「初一的拜父母,初二的拜丈母。」講究的是初一的這一天兒媳們是不能出門的,都要呆在家裡,和父母親一起,度過這新年伊始的第一天。早上起來,兒媳就要望著家神,跪在堂屋中喊叫還故意在床上躺著或者在堂屋裡守歲一夜的父母,給雙親拜年。媳婦給公公、公婆拜過年後,就去廚房給公公婆婆燒早茶——一碗荷包蛋。這雞蛋是媳婦年前和丈夫回娘家吃團年飯,她母親給準備的。

女婿給丈母拜年要趕早,一般天亮前就要起床,洗刷完後,不吃早餐就出門。女婿一進丈母娘家,也要雙膝下跪,喊叫岳父岳母,說「給您拜年」之類的恭維話。這時,岳父岳母聽到了,就會笑容滿面地來到堂屋裡拉扯跪著的女婿女兒起來。接著,岳父岳母擺上早就準備好了的「春盒子」(雕花飛金的一種食品盒,由4個雙盒循環擺放,組成倒順兩個「L」字相扣,中間一個方孔,正好放一個單盒,這樣,正好組成一個「三三得九」的正方形食品盒,盒子里放著精製小瓷碟,裝著鹵好的肉魚雞鴨和豬內臟,臘雞子不可少。)有一則順口溜是這麼戲謔女婿給岳丈拜年的:「拜年、拜年,胳膝上前;腰一勾,屁一嘰,一心只想丈母娘的臘雞子吃。」這種方式招待姑娘女婿。叫做「喝小酒」。當然要請家族裡的叔伯親和堂兄弟來作陪。稱之謂「婄嬌客」。這時,女婿是要當之無愧地坐上席的。儘管有長輩,也是這麼坐。

更有「過細」的丈母娘,在此之前,還會擺上「茶盒(副食品盒子)」來招待女婿女兒。這種茶盒子為六邊形。也如「春盒子」一樣,為鏤花油漆木器。裡面是六個扇形小格圍著中間一個圓形大格,暨精製美觀,又簡便大方。裡面放著至少七樣副食品。有的家裡沒得這種食品盒,則是用七個盤子來代替的。這叫「喝乾茶」。

還有「更九過細的」在這請前,還要給姑娘女婿「打」一碗紅糖荷包蛋吃。

吃蛋、喝乾茶,喝小酒後,女婿還不得下席。仍然這麼坐著,接著吃飯——十碗。可想當年的女婿,去岳丈家裡拜年,是何等的風光。

還有,未成婚的女婿來拜年,待字閨中的小姑們,早就在她們的閨房門裡瞄著堂屋裡的來客,看是不是她的情郎哥。是的,就高興,不是的,就掃興。請聽這麼一首民歌:

三十年初一(耶),

來了個拜年(地),

聽說不是你(呀,哥也),

茶盤子端都端不起(耶—哎喲)。

瞄到的就是你(耶—哥也),

我磨盤都端得起(呢,哎喲)!

立春前後這幾天還得有個好天氣,要不,這個春天就沒得幾天晴好的日子。有農彥為證:「迎春下雨,立春晴,交春下雨到清明」。這則農彥告訴人們,立春前後都是不能下雨的。

好了,引用南宋·范成大之詩句來結束這節立春:

竹擁溪橋麥蓋坡,土牛行處亦笙歌。

  麴塵欲暗垂垂柳,酷面初明淺淺波。

  日滿縣前春市合,潮平浦口暮帆多。

  春來不飲兼無句,奈此金幡彩勝何。

水月村人

用拙劣的筆、粗糙的文字、不通的語句:

傳承鄉風民俗 書寫古今傳奇

記錄遊走足跡 描繪人間百態

講述男女故事 戲說村野情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月村人 的精彩文章:

余書林《談婚論嫁》系列散文/之《陪新娘出花、打報鑼》

TAG:水月村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