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個聰明的學習者?——《這樣讀書就夠了》
我記得上個月我寫了一篇《如何做一個「聰明的」勤奮者》,文中記錄到:在當今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我們正面臨著知識的焦慮、越努力越焦慮的局面,產生主要原因是:我們沒有找到正確獲取知識方法,努力的正確途徑。
其實我們讀書也是一樣,學習是一件好事,但是沒有好的學習方法,也是一種時間的浪費,不是一種聰明的表現。
我們可以想想我們經歷的最不划算的事情是什麼呢?買了一個手機,過了沒多久就降價30%?還是花了4年談了場戀愛,說分手就分手?
其實不用想,其實我們所經歷的最不划算的事,多半是「上學」這件事。
如果按小學平均每天8小時學習,初中高中大學平均每天10小時,除去每年的寒暑假和節假日(實際在這段時間我們也在學習)。從小學到大學畢業大致會花35000個小時,如果研究生畢業,那就超過40000個小時了。
想想如果我們用1/4的時間,也就是花10000個小時學個技能,比如學個提琴或者像丁俊暉那樣打撞球,我們都有可能成為專業水平。
而我們卻偏偏花40000個小時去學校,即使我們是學霸 ,在畢業後沒兩年,很可能就會把學到的所有知識忘得一乾二淨。
但我們可能會說,「不對啊,忘記知識沒關係,重要的是我學會了知識背後的思維方式」。但這可能是我們的一廂情願吧。就像我們學編程的項目管理老師說:「你以後從不從事編程沒關係,但是你的思維邏輯得情緒,這是一種生存的技能。所以這門學科你必須得好好聽!」,
仔細回憶老師這句話,沒有任何問題,我們學習更多欠缺的是一個知識體系,清晰的思維邏輯。
今天就結合本周閱讀的一本書《這樣讀書就夠了》,來分享如何做一個聰明的學習者。
我對「聰明」的理解是:做任何事在最短的時間用最好的解決的辦法就是聰明者。
其實我這周讀完趙周老師《這樣讀書就夠了》這本書後,非常喜歡,非常受用,為什麼呢?
因為這是一本教我們學會學習的書,講得是方法論,介紹的是一種高效的讀書工具。我自己的體會是它讓我擺脫了過去「低水平勤奮」的陷阱。
我原先一遍文章就提到「低水平勤奮」,因為大家一定有過類似的體驗——跟那些牛人比,自己每年的讀書量也不算少,佳句摘抄一年能抄出很多,每本書上都畫滿了圈圈和線條——搞得像高中生要去趕考。
但是結果如何呢?應了生活中那句話:聽過無數大道理,還是過不好自己的人生。
一方面是讀了很多書,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另一方面是成效不顯著:既沒有寫出好文章,也沒有在認知水平上和周圍人拉開差距。
我原先在北京認識的一個發燒友,也是讀書迷,經常討論讀書這件事,他常常安慰自己,沒事啦,不要急功近利,讀過的書都融入到我的血液和氣質裡面去了,一年兩年看不出來,三年五年保准看得出來。也是一種非常樂觀的心態。
直到我讀到趙周《這樣讀書就夠了》才發現,過去的低水平勤奮其實是讀書方法的低效和錯誤造成的。
這就好比一個農民,他的收成差,並不是他懶惰,而是由於他使用的工具落後,思想上又沒有主動更替工具的意識。
這本書第一章就寫到:讀書為什麼這麼難?它解釋道有三個原因:
1.沒時間、沒精力。
其實生活中很多人,常常抱怨道:我不是不想學習,主要是沒有時間與精力,白天工作那麼累,休息時間都不夠,實在是騰不出時間和精力。
趙周老師說道:其實我們會這樣想是很正常的。主要是因為我們過去對於讀書的舊觀念——一本書拿到手,從頭到尾,一字不漏地看才叫讀書。跟我們中國教育體系有關。
他在書中指道:它指出在任何一個領域,任何一本書中都有很多我們能學習的知識。但是,其中有相當多是我們不需要的。所以很少有書是需要完完全全從頭讀到尾的,片段讀書就夠了。
我們主要首先弄清楚我們現在欠缺什麼?在書中需要尋求什麼就夠了。
2.看不懂,記不住。
不讀書的原因除了沒時間外,看不懂,記不住也是我們巨大的絆腳石。
可是讀了那麼多書,懂了那麼多道理,有多少被我們運用到實際的工作和生活中,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生活品質呢。
那麼我知道在這個道理和不知道這個道理又有什麼區別呢?所以全看懂,全記住並不是讀書的目的。
趙周老師說道:讀書的目的在於更新認知,改變行為,提高能力。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看懂一點,記住一點馬上用起來比完全看懂,完全記住但完全不用要強一百倍。
3.對書抱有更高的期望。
其實我們生活很多人,不買書原因有一點:書貴。
其實有時想想,我們只需花點小錢,再花少量的時間和一點腦力就可以直接把著名科學家,傑出學者這些擁有超強大腦的人類花費畢生的力氣研究出的成果佔為己用。
拿投資回報率來說,還真沒有什麼比讀書更厲害的。
書中趙周老師提到:其實很多嫌書貴其實跟書的價格無關,與對書的期望有關。很多人覺得書買回去,翻上一遍就束之高閣,實在太浪費了。
其實我們可以對一本書的期望降低一點。只要我們能在工作生活中用上一點,任何一點,給我們創造的價值已經遠遠值回書價。
買來不久後,大部分時間閑置角落,看起來是浪費了。
如果我們按照這本書講到的幾種讀書方法,其實書中的價值我們能夠很清楚梳理出來。
書中主要講述了三種方法,來做到「拆為己用」四個字。
一種是便簽讀書法,自己一個人學習比較適用;
一種是組織現場拆書學習,由一個拆書家,來引導、幫助其他人把書中有用的知識拆解出來,運用到實踐當中;
還有一種是拆書俱樂部,成為一種組織,定期組織拆書,大家一起成長,適合企業員工集體學習。
對我們目前來說:便簽讀書法是對自己比較有用的方法。
它分為三步:
一,把我們在看書過程中讀到的,覺得有用的知識點,用自己的話複述出來,寫在便簽「I」上,這叫重述知識。
二,我們為什麼會覺得有用呢?是因為在過往的經驗中,我們感到如果運用這個知識點,我們會將事情處理得更好。
所以第二步,就是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寫在便簽「A1」上。這樣做的好處,是便於加深我們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
三,既然是我們認為有用的知識,我們就要用起來,所以我們需要設想在哪些場景當中,可以運用這些知識點,並把它記錄在便簽「A2」上。便簽「A2」帖在牆上,起到一個提醒的作用,否則如果我們轉瞬忘掉這個場景,就失去便簽讀書法的最終意義了。
這樣,如果一本書,我們讀不懂,那就讀不懂好了,不用有壓力,只要有一點我們用得上的,記下來,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去,就可以了。
同樣,如果我們記不住要點,也沒有關係,因為我們根本沒有必要記住,並不需要跟別人複述這本書,只要用到裡面的某一個或者某幾個點就可以了。
就像一個工具箱,剪刀鎚子改錐扳手等等,裡面東西再多,如果只有剪刀我們能用的上,我們拿起剪刀用就可以,何必管工具箱里還有沒有其他東西呢?何必管那些東西都有什麼用呢?
總結:我們怎麼做一個聰明的讀書者?
我在知乎上如何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中,有一個生動的形容:用「在混亂的海里捕魚」去形象化三個重要的觀點,方便我們的理解:
1、「渾濁海水中的清道夫」,人生總是從混亂到清晰,就像海水一樣。第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要學習知識?
2、「漁網」,捕魚最有效率的方式是,直接用「漁網」撈走一大群。第二個問題,我們怎樣捕獲知識?
3、「大魚」,海里的魚那麼多,什麼才是屬於我們的大魚呢。第三個問題,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知識?
弄清楚這三個問題再結合趙周老師這本書,我們便能正真做到一個聰明的讀書者。
我的第37篇自寫文章
歡迎在下方給我留言評論,給我更多建議,謝謝!
TAG:徐大大的腦細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