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士心:「經濟人假設」的核心問題
「經濟人」(economic man)又稱「理性—經濟人」、「實利人」或「唯利人」。這種假設最早由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提出。他認為人的行為動機根源於經濟誘因,人都要爭取最大的經濟利益,工作就是為了取得經濟報酬。張五常說,作為一門實證科學,經濟學所說的「自私」有三個依據:第一個依據,自私是天生的;第二個依據,自私是自然淘汰的結果;第三個依據,自私源於經濟學「經濟人假設」。
市場經濟的理論來源於資本主義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以「經濟人」假設為基礎。張五常不過是為了給市場經濟塗脂抹粉,把存在的當成自然選擇,以為「永恆」。
如果把經濟學也當成科學,那麼一種假說只是未被推翻的理論。從科學發展歷史看,任何假說都有人們認識的局限性,不會成為永恆。而張的第二個論點:自私是自然淘汰的結果。顯然是一個獨斷,不具有科學依據。人類社會有上百萬年曆史,階級社會是近5000年-3000年發生的,私有觀念是階級社會的主流觀念,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極致。對於階級社會前的歷史,該如何解釋?他把最近200多年的歷史當做自然,其餘全都是不自然。把特殊當成一般,把片段當成全部,這是一個不具哲學頭腦的蠢貨,人云亦云的「經濟學家」。
人性與天生這是核心問題
持久的行為成為習慣,類似於條件反射。階級社會前的人類,以共同生活的方式獲取自然物質,抵禦外界風險。這種上百萬年的利他重複行為,必定成為人類的基因的一部分,作為傳承保留下來。而人作為自然物,需要物質維持,利己也必定成為基因的一部分。利他=性善,利己=性惡,作為人類的基因得以傳承有一定的科學根據。人性如何,受社會環境影響,受意識傳承影響。就像人的遺傳基因形式一樣,而身體後天狀況表現不一。社會制度有重要影響,而文化傳承影響力也很大。而說到社會性,不能只考慮經濟制度,還要考慮意識形態影響。人的多面性包含著利己利他,性善與性惡。變異也是在遺傳的基礎上展開,若是沒有基因,何談變異。社會性不否定遺傳基因,筆者不完全贊同趙磊先生關於人性的觀點。
把人類的物質需求歸結於性惡,這是沒有哲學分析的傳統糊塗認識。物質需求是人的自然屬性,而無限度的佔有生活和享受物質才是社會制度造成的自私問題。這是階級社會的癥結,資本主義社會演繹的尤為劇烈,成為癌擴散。為了維持生命的物質需求是正當的,人類的共性,而不能把這種需求視作自私。只有超過了這個界限的需求,無節制的享受需求才是自私的。在物質需求上必須要有一個界限,否則會形成貪婪和虛妄兩個盲視極端,中國古代的法家與儒家代表著這兩個端點。而資本主義營造自私的概念,即是歷史發展的結果,也是其自身運行的需要。比如許多享受物質無關人的生存需要,甚至與享受質量無關,但關乎資本積累和運行的需要。不號召私人佔有,生產就無法進行。不求最好,但求最貴,就是私有觀念發展到畸形的描述。
社會是人必須採取的共同活動方式。從歷史角度看是後人繼承前人的物質與意識傳承,是環境創造了人,不以後人的意志為轉移。從後人的當代看,是他們意識與行動的結合再造了物質與意識,是人創造了環境,發揮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了意識的否定性,創造性,和革命性。把自私說成是天生的,即不符合科學,無法說明人類何以進步,也不是哲學,不能說明何以為人。天生只說明人是自然物,與其他有生命的類別一樣,是動物或者叫畜生。張五常先生自然屬於天生的,帶有天生的烙印。而人類發展到今天已經與自然生命物體的距離越來越遠,自私是人類的一種社會表現,而不是全部,主要受社會制度和生產方式影響。用自然進化論來解說人類社會,把對動物的科學,當成人類社會學,掩蓋利用佔有生活和生產資料,僱傭勞動者壓榨剩餘價值的事實,其目的是為了資本私有制,為市場經濟唱讚歌。
經濟學闡述的人類社會的生活物質創造和消費運動。創造物質過程是人的意識與行動的結合,消費是依照社會規則,分配機制進行的活動,有維持生存物質的剛性消費,也有受意識主導的享受消費。經濟學從物的形態上,進行梳理,這是科學實證的範疇。而從意識上,從享受物質消費上,從社會規則,倫理上分析,這是不具實物形態的分析,是哲學的範疇。亞當·斯密首先是一位哲學家,同時又是經濟學家,他窺視到了資本主義運行的主要本質,能為資本主義經濟學奠基。而張五常把經濟學當成實證科學,說明其淺薄無知,追不上其鼻祖。沒有哲學素質的經濟學家只能是人云亦云的鸚鵡,資本主義經濟學的應聲蟲。
摁住掃碼 訂閱紅色快訊
TAG:紅色快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