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怎樣養殖台灣泥鰍?

怎樣養殖台灣泥鰍?

台灣泥鰍又名龍鰍、鰻鰍,它不僅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可口,且營養豐富。較之本地野生鰍,它還有三大優勢:一是生長快。同樣投放寸片鰍種,本地泥鰍需要8~10個月長成成鰍,平均每尾只有10多克重,而台灣泥鰍只要4個月就可長到150克以上,其生長速度為本地泥鰍的10多倍;二是不冬眠。利用大棚飼養,成鰍可比本地泥鰍延長2個月生長期,春季苗種早投放2個月;三是個體大。台灣泥鰍的成鰍個體一般都100克左右,據報道,目前國內最大的一條台灣泥鰍體重達412.5克。由於個體大,易加工、且食之更有特別感覺,市場銷路更好;四是不鑽泥。可以象四大家魚一樣,好撲撈,可以一年四季上市,這樣可趁冬季本地泥鰍不便上市時獲得好價錢。

怎樣養殖台灣泥鰍?

一、場地選擇和鰍池建造

(一)場地選擇

首先要求水源充足,水質良好無任何污染,且排、灌方便;二是場地開闊有發展餘地;三是交通方便,利於飼料和成鰍運輸;四是用電便利有保障;五是要求土質為粘性,這種土質養出來的泥鰍體黃色、脂肪多、骨頭軟、味鮮美。而沙質土壤飼養的泥鰍則相反,鰍體黑色、脂肪少、骨頭硬、味道差。因此,如果是土池養殖的話,最好選擇含豐富腐殖質的粘性土。

(二)鰍池建造

1、露天大池養殖。面積以200~400平方米為宜,水深0.7~1米;池壁用磚、石磚成,或用三合土捶緊,也可先用鋤頭捶實池埂,再抹混泥土2厘米厚;池底夯實,要求堅固耐用不漏水,池底向排水口傾斜,以便排水和捕撈;進水管要高於鰍池水面20厘米(即離池底70厘米以上),排水口在進水口的對角、池底最低處,排水管的高度以保持池水深50厘米即可。進、出水口用走私20厘米的PVC管,管口都要捆綁鐵絲網或細密魚網,以防野雜魚和獸害進入鰍池,並防泥鰍逃跑。

2、大棚室內養殖。泥鰍室內養殖池以小池為好,便於操作管理。池長5米、寬4米、深0.8米。連片開挖。一般並列兩行,中間留0.5米寬人行道,人行道下面是進水渠,每口池從進水渠接一根長30~40厘米、直徑20厘米的PVC管,其高度離池水面20厘米(離池底70厘米)。排水管也用直徑20厘米的PVC管,安裝在進水管的對角。進水管和排水管的管口都要捆綁魚網。整個池子(池底、池壁)用魚用無滲膜墊好。無滲膜要包住池埂。

然後,加蓋塑料大棚。大棚寬10.5米(遮蓋全部池子)、高1.8米。上蓋無滴薄膜,夏天在薄膜上加蓋遮陽網。冬季棚內水溫中午可達23℃,一般最低也有19℃,泥鰍可照常吃食。這樣,冬季可延後2個月飼養期,春季可提早2個月下池。

二、鰍種投放前的準備

在鰍种放養前10天,應清整鰍池,堵塞漏洞,疏通進排水管道,翻耕池底淤泥,然後用生石灰清塘,即在水深10厘米時施用100克/平方米的生石灰,將生石灰兌水化漿後立即全池均勻潑灑。清塘3天後,池塘加水30厘米深,施入基肥,基肥可用經過發酵的雞糞300克/平方米,或經過發酵的人糞、豬糞、牛糞等500克/平方米,以培育池水中的浮游生物,使鰍種在下塘後就可攝食到適口的基礎鉺料生物。如果是大棚室內小池養殖,防滲膜上不便施固體有機肥,可用有機肥水或沼氣池水或化肥培肥水質。

三、鰍種投放

1、鰍种放養前1天將池水加深到50厘米。鰍種下池前要進行體表消毒,可用8ppm~10ppm的漂白粉溶液,在水溫在10℃~15℃時浸洗20分鐘~30分鐘或可用3%~4%食鹽水浸泡10分鐘。

2、放養密度:規格為體長3厘米~4厘米的鰍種,放養密度為50尾/平方米~60尾/平方米,水源條件(流水養殖)及技術力量好的,可適當增加放養量。

3、要適當搭配放養一些鰱魚、鱅魚等夏花魚種,但不宜搭配放養羅非魚、鯉魚、鯽魚等品種。

四、飼餵

台灣泥鰍是雜食性魚類,它既食動物性餌料(如浮遊動物、底棲小動物、魚粉、動物內臟、小雜魚、血粉等),又食植物性餌料(如麥麩、豆粕、菜粕、次粉、穀物等,甚至吃食嫩草碎片)。每次投餌時,要分幾次撒,不能一下傾入池中。

在投喂配合飼料的同時,還要培育水質,繁殖浮游生物餌料,給鰍魚提供天然的浮游生物餌料。應根據水質性況進行施肥。可施經過發酵腐熟的有機肥,如人、畜糞、沼水,也可施化肥,如尿素、碳酸氫氨、過磷酸鈣等。一般用量為每畝5公斤左右,具體應根據水質而定。還可栽培蘇丹草、黑麥草,趁嫩割取切碎飼餵,既可節省部分精料,又可改善泥鰍肉質。

五、日常管理

注意保持池塘水質的肥、活、嫩、爽,水色以黃綠色為佳,池水透明度以15~20厘米為宜。每周應換1~2次,有鮮活流水更好:堅持每天巡塘3次,注意池水的水色變化和台灣泥鰍活動情況;如果氣溫在30℃以上或低於12℃,都要及時加深池水,防止泥鰍熱死或凍壞;室外養殖,除了池中有1/3水面的水生植物(如無土栽培的蔬菜、水浮蓮等)外,夏天最好有遮陽棚;發現有不少泥鰍浮出水面蜉吸時,說明水中缺氧,要及時換水1/3;定期投喂預防魚病的藥餌,並定期消毒;發現病害時應及時治療;對進水口、排水口、塘埂等要經常檢查,發現漏洞及時修補;在氣候環境發生突變時(如天氣悶熱、氣壓低、有雷陣雨或連日陰雨等),應注意觀察成鰍是否浮頭,浮頭嚴重時應及時充注新水。

六、鰍病常見病害的防治

1.水霉病。是由水霉、腐霉等真菌感染所致,大多因鰍體受傷導致黴菌孢子在傷口繁殖並侵入機體組織,肉眼可見發病處生長有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狀物。防治方法:用400ppm的小蘇打與食鹽配製而成的混合液全池潑灑。

2.赤鰭病。是由短桿菌感染所致,病鰍鰭部、腹部、皮膚及肛門周圍充血、潰爛,尾鰭、胸鰭發白、腐爛。防治方法:用1ppm的漂白粉全池潑灑。

3.列印病。是山嗜產氣單孢桿菌寄生所致,病鰍病灶浮腫、紅色、呈橢圓形、圓形、患處主要集中在尾柄兩側,似打上的印章。防治方法:用0.7ppm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全池潑灑防治車輪蟲病和知杯蟲病。用0.5ppm的90%品體敵百蟲全池潑灑防治三代蟲病。

七、台灣泥鰍的捕撈、暫養和運輸

1.捕撈。台灣泥鰍由於不鑽泥,很好撲撈。在畝產1500公斤以上的高密度飼養情況下,甚至在池埂上不需下水,用手抄網就可撈上數百斤;如果需要量大,可用拖網撲撈;還可用地籠撲撈;如果要徹底清塘,可在池塘的排水底口外套張網,隨著水體從排水口流出,台灣泥鰍慢慢集中到魚坑中,並有部分隨水流到張網中,再用水沖洗集魚坑,台灣泥鰍使全部集中於張網中。

2.暫養。台灣泥鰍同本地泥鰍一樣,起捕後,最好放在魚簍、網箱、水缸或水泥池中用清水(不投喂)暫養數天,使其排除魚體內的糞便,提高運輸成活率;同時,除去肉質中的泥腥味,改善食用口味;集中於一處,也便於成批起運。

3.運輸。成鰍皮膚的呼吸功能很強,運輸較方便。近程運輸可採取干法運輸。即將台灣泥鰍裝在容器內,保持皮膚濕潤就可作近距離運輸;中程運輸可用木桶或運魚簍袋運,一般每公斤水體可裝運1~1.5公斤台灣泥鰍,在氣溫15℃時裝運時間可保持5~8小時;遠程運輸採用降溫措施,即將鮮活的台灣泥鰍置於5℃左右的冷藏車中控溫運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年味四溢下的「餃子」
奇經八脈與意識信息流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