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詆毀朱熹的人這麼多?「存天理,滅人慾」被嚴重曲解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世稱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儒學集大成者,世人將他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
作為聖人,朱熹主要的成就有哪些?
朱熹是中國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之一。他總結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學思想,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成為宋代理學之大成,其功績為後世所稱道,其思想被尊奉為官學。朱熹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博覽經史,治學嚴謹,著作宏富。他在訓詁、考證、注釋古籍,整理文獻資料等方面都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另外,他對天文、地理、律歷等許多自然科學,也都進行過廣泛的研究。他作為封建社會的一位官員,他在努力維護那個制度的同時,也能體察民情,反對橫徵暴斂與為富不仁者,敢於同貪官污吏和地方豪紳的不法行為作鬥爭。在地方官的任期內,朱熹也做了一些如賑濟災荒、鼓勵生產等安定民生的有益工作,在封建社會的官員中,不失為一位正直有為的人。
「存天理,滅人慾」被嚴重曲解。
在很多人的思維裡面,「存天理,滅人慾」就是消滅人慾,不允許任何人有七情六慾,朱熹理學被認為是禁錮人思想的武器,自然不受大家待見。然而,朱熹理學本質上強調的是道德理性(理)對自然情感(欲)的優先價值,但也並不完全抹殺自然情感的存在地位。如他說:「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慾也。」所謂「存天理,滅人慾」,更多地是指消除那種過分膨脹的私慾而非一切感性慾望。在理學的流變過程中,這一點被嚴重地曲解了。首先是明清時期的「道學先生」之流,雖然號稱「理學家」,但已喪失了理學初起時的哲學思辨能力和社會批判精神,僅能讀幾本《語錄》,斷章取義地掇拾一些零篇碎句,將所謂「天理人慾之分」扭曲為束縛民眾身心的理論教條。
其次則是帝王專制有意識地推崇程朱理學,將其樹立為統治臣民的工具,於是「天理」也就演變成為權勢的代言人。應該說,朱熹的理學成為了明清以來眾多帝王用來愚民的武器,這並非朱熹創立理學的本意,這也不能把罪名算在朱熹的頭上。
朱熹創立理學,本意竟是為了制約王權。
理學的產生與宋代的政治文化密切相關,理學之「理」與其說是對中下層民眾而言,不如說是對帝王執政而言。宋代理學家希望通過帝王的「正心誠意」樹立良好的政治典範,而「天理」就是他們制約皇權的有力工具。朱熹不滿南渡以後南宋帝王的君權獨盛,有意識地將《尚書·洪範》的「皇極」訓解為「人君所以修身立道之本」,其意即在於將其演繹為約束人君的一種原則,要求皇帝作無為而治的「虛君」。理學家的「理」不僅是哲學意義上的抽象先驗原則,同時也是實際政治領域中對抗君主專制權力的利器。帝王無聖人之理,則其權有時而屈。」理學家自信有「聖人之理」作為後盾,就能不為「帝王之勢」所屈,這雖然是一種幼稚天真的想像,但卻反映了理學作為一種學術所具有的獨立自尊的品格,在今天仍然值得我們推崇。只可惜理學發展到元明兩代,逐漸成為顯赫一時的官方顯學。而理學也由最初制約帝王變成了禁錮人民思想的武器。
※為何有觀點認為天啟是個好皇帝?重用魏忠賢實為無奈之舉?
※「人道寄奴曾住」中的寄奴是誰?此人南征北戰號稱南朝第一帝
TAG:歷史趣聞小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