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孔子、老子與釋迦牟尼,究竟誰的境界更高?

孔子、老子與釋迦牟尼,究竟誰的境界更高?

一日,孔、老、釋三聖共游,顏回、尹喜、阿難三賢隨侍。偶見一文,其文曰:楚王失弓,左右欲求之。王曰:「楚人失弓,楚人得之。何必求也。」孔子聞之曰:「惜乎其不廣也。胡不曰:人失弓,人得之。何必楚也。」老子聞之曰:「失之,得之。何必人。」釋迦聞之曰:「何弓?何人?何得何失?」 —— 看罷此文,三聖默然。顏回問尹喜曰:「世人造謠,三聖云何不辯?」三問而三不答;復問尊者阿難,阿難曰:「假立名言,妄說諸有,何必辯?」

孔子(公元前552~479)

孔子、老子與釋迦誰的境界更高一些?上面這則故事令人印象深刻。貌似孔子境界最低,釋迦境界最高,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老子(公元前572—429)

佛教有所謂的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五乘佛法,一般佛子認為儒教、道教、基督教、回教等都是世間人乘、天乘的宗教,皆為「外道」,還比不上佛教的「聲聞乘」,只有佛法才是徹底究竟的無上大教。

釋尊(公元前565年~486年)

由於印度文明是以宗教出世主義為導向的文化,而中國則是以現世主義為中心的倫理本位文化,因此中國人在初次遭遇這種異質文化衝擊時的確感到心靈的巨大震撼。這無疑是中國文化遭遇的首次挑戰。自佛教東傳,中、 印兩大古老文明第一次在文化思想層面上相遇即展開激烈的交鋒,有時甚至發生武力流血的事件。其犖犖大者有:在南朝宋文帝時的儒家與佛教之間有關因果報應之爭;齊梁之間的神滅、神不滅之爭;宋末齊初之間的道教與佛教之間的夷夏問題之辯;在北朝時由於道、佛鬥爭的原因所引起的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二次廢佛法難事件,導致大量佛教徒死亡,佛經被毀。隋開皇年間的三教辯論大會,唐時的「老子化胡」之爭,韓愈等儒者的反佛等等。。。

三教真的差別那麼大嗎?真的水火不容嗎?其實,一切的差別,只是因為人們僅僅看到了事物的表面,為相所迷而已。迷而妄執,故有爭鬥。沒有分別心,才是真正的修行。怎樣才能消除分別紛爭呢?透過「凡所有相」而明心見性。覺悟自性,則三教為同,不悟自性,則三教為異。

六祖慧能(638~713)

儒釋道三家,三次具有開創性的革命,分別來自唐代的慧能,宋代的王重陽,明代的王陽明。其中,自幼生活在嶺南的禪宗六祖慧能在初見五祖的時候,五祖看他一幅山野樵夫的模樣,問:「你從哪兒來?」「從嶺南來。」「你到這裡想幹什麼?」「不求別事,只求作佛。」「你這個獦獠,又是嶺南人,你怎麼能夠成佛呢?」這時,慧能說出了一句響徹千古的話:「人雖然有南北之分,佛性卻沒有南北之別。我這個獦獠,形象上雖然與和尚不同,但佛性又有什麼差別?」

王重陽(1112年-1170年)

北宋著名道士張伯端在《悟真篇》中指出:「教雖分三,道乃歸一。」開創了全真教的王重陽力推三教合一說:「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道不通於三教,非道也。儒家的集大成者王陽明,在儒、佛、道三教合一觀念的變遷中,更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援佛、道入儒,創立心學,即由禪宗「即心即佛」發展而來。至此,三教基本融會貫通,相異性不異也。

王陽明(1472—1529)

「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大思想家陸九淵說:「千萬世之前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萬世之後,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東、南、西、北海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這也就是孟子說的:「先聖后聖,其揆一也。」

華嚴經中說,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三界四相,惟一夢心。夢心醒處幻身融,千差萬別一時通。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而觀,不獨三教本來一理,無有一事一法,不從此心之所建立。三教最後之所以能夠融合,根本原因就在於,不管是儒,還是釋道,真正徹悟後都會發現,哦,原來一切都不過是同一自性所流露,原來三聖本一,應機而化,三教本一,隨緣而教。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南宋佚名作《虎溪三笑圖》

東晉時有位高僧法號慧遠,住在廬山西北山麓的東林寺中,潛心研究佛法,為表示決心,就以寺前的虎溪為界,立一誓約:「影不出戶,跡不入俗,送客不過虎溪橋。」有一次詩人陶淵明和道士陸修靜過訪,三人談得極為投契,不覺天色已晚,慧遠送出山門,怎奈談興正濃,依依不捨,於是邊走邊談,送出一程又一程,忽聽山崖密林中虎嘯風生,悚然間發現,早已越過虎溪界限了。三人相視大笑,執禮作別。後人在他們分手處修建「三笑亭」以示紀念,並寫有一聯:橋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團和氣圖》

「虎溪三笑」的故事在唐代已經流傳開來,以象徵三教合流的美談而膾炙人口。從世界文明的大視野看,作為世界兩大古老文明的中、 印文明在歷史上的衝突、 交鋒及其所採取的解決途徑, 為當今全球化時代解決各文明之間的衝突提供了借鑒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下禪 的精彩文章:

和尚面對美色不為所動反被斥為「俗漢」,究竟什麼是禪?
盲人摸象:怎樣才能明了全象

TAG:當下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