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二戰:瓜島爭奪戰(六十七)塔薩法隆加海戰 01

二戰:瓜島爭奪戰(六十七)塔薩法隆加海戰 01

日軍在強大的火力下,仍然不肯放棄奪取亨德森機場。埃德森嶺戰役和亨德森機場戰役的潰敗,以及卡爾森巡邏、科里點行動和數次馬坦尼考地區的僵持,都使得島上的日軍感到度日如年。倒不是美軍的進攻讓他們恐懼,而是面對熱帶叢林嚴苛的作戰環境,不僅要忍受各類疾病的威脅,連正常每天的吃飯都成了巨大的問題。


一、民以食為天

11 月 26 日,第十七軍的指揮部電告新成立的第八方面軍(Eight Area Army)指揮官今村均(いまむら ひとし,Hitoshi Imamura)要吃的,因為部分前線士兵已經一星期沒補充食物,而後方的日軍士兵許多也只能服用平時配給的三分之一。今村均收到百武晴吉的報告後開始想方設法地運送糧食。

二戰:瓜島爭奪戰(六十七)塔薩法隆加海戰 01


陸軍中將今村均(いまむら ひとし,Hitoshi Imamura),最終軍銜為陸軍上將,是日本陸軍於瓜達爾卡納爾海戰後新成立的第八方面軍的指揮官。第八方面軍合併了第十七軍和第十八軍,另外還包含第 38 師團、第 39 獨立混成旅團、第 40 獨立混成旅團、第 65 獨立旅團等部隊。他本人在 1947 年 5 月被澳大利亞方面判處 10 年有期徒刑,但他在東京關押了 7 年後,於 1954 年釋放,1968 年 10 月 4 日逝世,終年 82 歲。

瓜達爾卡納爾海戰之後,因為美軍擊沉了兩艘日軍至關重要的戰列艦,因此夜間的制海權現在已經漸漸地被美軍所掌握。原先「東京快車」這種使用高速驅逐艦的運輸方式受到威脅,日軍轉而使用「東京地鐵」(馬利自己取的名字):潛艇,來運輸補給。簡直是嚇破了膽。每個潛艇可以裝 20 多噸以上的補給,在凌晨時分到達瓜達爾卡納爾島西北部露頭之後,就立馬縮回了海里,完全不給盟軍發現和打擊的時間。但是如此運輸方式會調用大量的潛艇,而每次的補給量也僅夠日軍維持一天的食物需求。另外,每次補給都要靠大量的人力運到叢林深處地帶,其中間消耗的能量,反而增加了日軍的能量獲取需求。

日軍曾經擬定了另外一個方案,就是讓索羅門群島其它日佔島嶼派遣小艇來加快運輸,但是圖拉吉島的美軍魚雷艇夜間的巡邏和白天「仙人掌航空隊」的高頻活動,都讓今村均立即放棄了這種補給計劃。此時的「仙人掌航空隊」已經達到了上百架飛機規模,而且出動的頻次和跑道數量,都已經與剛到瓜達爾卡納爾島之時的情況大相徑庭。

但是,飯總得吃吧,你不能讓日軍天天摘椰子,那玩意兒上火,而瓜達爾卡納爾島濕氣又重,本身就已經疲憊不堪的他們,還要讓他們得口腔潰瘍和痔瘡嗎?日軍還是對大米和味噌(みそ,Miso)比較感興趣,前者提供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後者則在調味的基礎上,提供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因為是豆類么),因此日軍對這些基礎性的食物的需求,還是相當迫切的。

經過周密的考慮,今村均打算重新啟用驅逐艦進行補給運輸,不過這次他對艦隊提出了額外的要求。負責運輸的驅逐艦將在艦體下方綁上大量的油桶。這些油桶由繩子串在一起,裡面儲存著食物與藥品,當驅逐艦快到岸時,解開繩子,並讓岸上的士兵游到淺水處(或是乘小艇)使用繩子將油桶拉回岸邊。同時,負責運輸的每艘驅逐艦隻裝備八枚九三式魚雷。日軍這樣做的原因如下:

1,將補給轉移給油桶,將能大大減輕驅逐艦本身的自重,且油桶能提供浮力

2,減小魚雷攜帶量的目的在於減重,有助於降低吃水深度,使驅逐艦能夠到達離岸更近的地方,加快卸載速度和撤退效率

3,油桶在提供浮力的同時,能夠讓驅逐艦高速行進時的水花減小,讓美軍更難目視到日軍的存在

為了讓島上的日軍部隊吃飽喝足了,指揮部也是動了不少的腦筋。

二戰:瓜島爭奪戰(六十七)塔薩法隆加海戰 01


日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後期使用的小艇。這些小艇船尾被去除,在搬運這些小艇時,只要將兩端向船中對摺,即可疊成單面(如左側捆紮的小艇所示),非常方便。

二、開誠布公

日軍計划進行五次大規模的補給行動,三川軍一將第一次補給任務交給田中賴三指揮(感覺每次他都是負責運輸艦隊,眼看著自己的進攻艦隊要麼是嘗盡了甜頭,要麼受盡了苦幹著急,自己只能領導一些輕型艦艇,真的有點傷自尊啊)。第一批艦隊由兩艘驅逐艦護航,六艘驅逐艦負責運輸,每艘負責運輸的驅逐艦要承擔大約 200 至 240 個油桶的補給量,到達瓜達爾卡納爾島的時間定為 11 月 30 日夜間。

但是,當 11 月 29 日日軍將補給任務的情報電告給第十七軍指揮部時,電報被美軍截獲。哈爾西知道日軍補給的消息後,命令卡爾頓·賴特(Carleton H. Wright)海軍少將(他接替了金凱德的職務)率領第 67 特混艦隊前去攔截。此時的第 67 特混艦隊在經歷過海戰之後,進行了重組,賴特選擇了能用的所有重型和輕型的水面艦艇參與此次夜間進攻任務。因此雙方的戰鬥序列如下:


日本帝國海軍(IJN):


「運輸艦隊」和「護航艦隊」,由田中賴三海軍少將指揮

驅逐艦「黑潮號」(くろしお,Kuroshio,Kagerō-class 陽炎級,運輸)

驅逐艦「親潮號」(おやしお,Oyashio,Kagerō-class 陽炎級,運輸)

驅逐艦「陽炎號」(かげろう,Kagerō,Kagerō-class 陽炎級,運輸)

驅逐艦「江風號」(かわかぜ,Kawakaze,Shiratsuyu-class 白露級,運輸)

驅逐艦「涼風號」(すずかぜ,Suzukaze,Shiratsuyu-class 白露級,運輸)

驅逐艦「卷波號」(まきなみ,Makinami,Yūgumo-class 夕雲級,運輸)

驅逐艦「長波號」(ながなみ,Naganami,Yūgumo-class 夕雲級,護航,旗艦)

驅逐艦「高波號」(たかなみ,Takanami,Yūgumo-class 夕雲級,護航)

美國海軍(USN):


「第 67 特混艦隊第二與第四支隊」(TF 67.2 & 67.4),由卡爾頓·賴特海軍少將指揮

重型巡洋艦「北安普敦號」(USS Northampton,CA-26,Northampton-class 北安普敦級)

重型巡洋艦「明尼阿波里斯號」(USS Minneapolis,CA-36, New Orleans-class 新奧爾良級,旗艦)

重型巡洋艦「新奧爾良號」(USS New Orleans,CA-32,New Orleans-class 新奧爾良級)

重型巡洋艦「彭薩科拉號」(USS Pensacola,CA-24,Pensacola-class 彭薩科拉級)

輕型巡洋艦「火奴魯魯號」(USS Honolulu,CL-48,Brooklyn-class 布魯克林級)

驅逐艦「弗萊徹號」(USS Fletcher,DD-445,Fletcher-class 弗萊徹級)

驅逐艦「莫里號」(USS Maury,DD-401,Gridley-class 格里德利級)

驅逐艦「珀金斯號」(USS Perkins,DD-377,Mahan-class 馬漢級)

驅逐艦「德雷頓號」(USS Drayton,DD-366,Mahan-class 馬漢級)

驅逐艦「拉姆森號」(USS Lamson,DD-367,Mahan-class 馬漢級)

驅逐艦「拉德納號」(USS Lardner,DD-487,Gleaves-class 格里夫斯級)

其中,後兩艘是在執行護航任務之時,臨時加入了美軍艦隊

二戰:瓜島爭奪戰(六十七)塔薩法隆加海戰 01


卡爾頓·賴特(Carleton H. Wright)海軍少將,最終軍銜為少將。他不僅帶領著美軍艦隊在塔薩法隆加海戰中攔截日軍艦隊,還涉入了發生在 1944 年 7 月 17 日的芝加哥港災難(Port Chicago Disaster)之中。芝加哥港災難是因為部分港口搬運工在搬運彈藥時失手引發爆炸所致,該事件導致 302 人死亡,而賴特正是這些搬運工的長官,因為其在塔薩法隆加海戰中表現不太理想,他就被調入港口工作。

當美軍艦隊在接近 11 月 29 日午夜之時,從埃斯皮里圖桑托出發之後,美軍的另外兩艘驅逐艦「拉姆森號」和「拉德納號」正好完成了補給艦隊的護衛任務,正在返回埃斯皮里圖桑托。此時,賴特命令兩艘驅逐艦加入美軍艦隊,但因為時間緊張,沒來得及給她們做任務簡報。下午 1700 時,美軍巡洋艦放飛了水上飛機,並在圖拉吉島附近開始提供照明彈。晚上 2000 時,賴特命令所有艦員進入戰鬥位置。賴特的戰術考量是這樣的:將裝備更完善雷達的驅逐艦置於艦隊最前,發現日軍艦隊後射一波魚雷即撤,留下讓巡洋艦在有充分的開火空間下解決敵方艦艇。如此考量看來是深深地吸取了之前海戰中友軍誤射和瞪大眼睛看不到敵艦又不相信雷達而產生的嚴重後果的教訓。

二戰:瓜島爭奪戰(六十七)塔薩法隆加海戰 01


美軍艦隊在 11 月 30 日晝間駛往瓜達爾卡納爾島,最前者為驅逐艦「弗萊徹號」,後三艘可見的艦艇分別為「珀金斯號」、「莫里號」、「德雷頓號」,左側遠方的艦船則為巡洋艦。

二戰:瓜島爭奪戰(六十七)塔薩法隆加海戰 01


美軍艦隊的旗艦:重型巡洋艦「明尼阿波利斯號」在試射她的 8 英寸 55 倍徑 203 mm 主炮。該艦為新奧爾良級,原本應稱呼為「阿斯托利亞級」,但由於以此命名的艦艇在第一次薩沃島海戰中被虐,而擁有了新的名字。此照拍攝於 1939 年 3 月 29 日。

此時,田中賴三的艦隊也準備出發了。他為了規避美軍偵察機對新喬治亞海峽的探知,早在布干維爾海峽(Bougainville Strait)處,就將艦隊向北航行。整個線路一直貼著舒瓦瑟爾(Choiseul)和聖伊莎貝爾島的北岸行進,直到Indispensable Strait(還是使用原文,難道可以翻譯成「剛需海峽」?)的北部,才漸漸駛向薩沃島。雖然田中賴三考慮到了任務的隱蔽性和美軍航空兵,但他仍然不知道,在布干維爾島南部部署的澳大利亞海岸觀察員和土著偵察兵早已發現了日軍艦隊從肖特蘭群島出發的動向。負責情報偵察的保羅·梅森立即向美軍報告,賴特收到消息後繼續前進。於此同時,日軍的偵察機也發現美軍艦隊在瓜達爾卡納爾島附近海域有夜間活動,任務的隱蔽性在 30 日 2130 時之前消失,因此雙方都認為可能會在夜間發生衝突,準備好進行一場惡戰。

「如需轉載,請登錄快版權官網獲取正版授權」

資料來源:

1)Samuel Elliot Morrison 著,The Struggle for Guadalcanal, August 1942 – February 1943,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Naval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 第五卷,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58 年出版, ISBN 0-316-58305-7

2)C. W. Kilpatrick 著,Naval Night Battles of the Solomons,Exposition Press 1987 年出版,ISBN 0-682-40333-4

3)Theodore Roscoe 著,United States Destroyer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6 年出版,ISBN 0-87021-726-7

4)Paul S. Dull 著,A Battle History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1941–1945,Naval Institute Press 1978 年出版, ISBN 0-87021-097-1

5)Russel S. Crenshaw Jr. 著,The Battle of Tassafaronga,Nautical & Aviation Publishing Company of America 1995 年出版, ISBN 1-877853-37-2

6)Navweaps.com 提供戰鬥序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