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閱讀到寫作,究竟有多遠

從閱讀到寫作,究竟有多遠

我的一個同學跟我抱怨,說是到了親戚家,親戚讓她給自家孩子指導作文,同學連連推讓,畢竟作文的評價標準很多樣,如果指導的作文不被老師認可也是一件怪難堪的事情。她抱怨道,為什麼那個孩子看書那麼多,卻寫不好作文?

首先,閱讀之於作文是否重要?

我想先從兩個例子說起。一個就是前段時間很火的范雨素,她因為發表了一篇《我是范雨素》而名震文壇。文章的筆法並不特別,但卻出自一個學識不過初中的打工婦女,著實也是一大看點。范雨素並未接受過很好的文學教育,之所以能寫出這樣的文章,還是和她的讀書經歷有關,據她說,自己讀過不下一千本的書,給自己的女兒買的最多的也是書,有一千斤。看來,書籍對於語感的滋養不可小覷。在新概念作文風靡的年代,韓寒曾揚言自己從不讀經典,或許這也是他後來作品日下的原因之一。不獨是范雨素,莫言、余華也都是沒有受過良好教育而文章名聞天下的典範,他們的成功都極大地昭示了書籍對於寫作的意義。

另一個是我自己的經歷,因為發生於自身,才更加地生動和真實。在小學時代,我讀了大量的書,囿於條件,幾乎沒有經典,全是故事會民間故事兒童文學之類的書,還抽空讀了幾本鬼故事,那個時候,我讀了所有能找到的書,總體而言,我小時候的文字表達還是不錯的,起碼作文從沒讓我頭疼過。但到了初中和高中時代,一是自己的懈怠,又加上老師會說讀小說影響學習,我的閱讀量幾乎為零,也因此,我的語文降到了及格的邊緣。命運弄人,我卻讀了中文系,記得大學教育學老師讓寫一段話,我都不知道自己在寫些什麼,那是帶了觀點和論證的一段話,自己幾乎是一個字一個字擠出來的。後來,我發奮讀書,大二和大三的那段時間,我幾乎每晚看完一部名著。雖然不及其他同學的童子功,但我畢竟積累了點東西,寫東西也不再吃力。

我的幾進幾退的寫作經歷無不跟自己的讀書積累有關。寫作離不開閱讀,閱讀是基礎。但另一方面,書讀多了,真的就能寫好嗎?也不盡然。班裡的孩子有很多愛讀書的,一般來說,讀的多的孩子作文都寫得還可以,但總有一兩個小怪才,讀書很多,但就是寫不出來。我在一個姐姐家,見過她的孩子絞盡腦汁地在寫《我的校園》,噘著嘴從早上寫到了下午。而他看書之多之博,連我也自愧不如。其實,我也曾見過我教過的一個小孩兒,儘管整天捧著書讀,在寫作文的時候卻只能寫幾行。

現在,我們就一起來探討,為什麼有的孩子讀的書很多,卻寫不出東西。

閱讀,即輸入,而我們的寫作,就相當於輸出。從輸入到輸出,必須要對應,也就是要能銜接得上。年齡越小,越是如此。就像是自來水管接水,只有管子對得上龍頭才可能接得到水。於是,你要想寫出一篇寫景的文章,你就得讀過描寫景色的文章(在寫作之初,仿寫是重要的一環);要是想寫好一件事,你就得讀過別人寫事的文章。

所以,你讀的書,必須要跟你要學習的表達相關,要能幫助你實現更好表達。

我身邊有很多小孩子喜歡看「瘋了,桂寶」系列,裡面不僅有很多很多的漫畫,還很搞笑,能適時地放鬆身心,深得大人和小孩子喜歡和追捧。同樣的還有漫畫系列。想想,這些在畫面方面相當發達、文字只作為補充的書籍中,表達是缺位的,也就是營養不均衡的,長期食用,是否會導致營養不良呢?很難說。因此,如果孩子愛讀書,且只讀這類書,閱讀路徑就偏窄,表達也會相應地欠缺。

因此,愛讀書是好,但讀什麼書也很重要。我們不能奢求一個每天讀編程書籍的人會寫出好的文章。也就是說,如果讀書一味地求量而不求質,對於寫作是沒有任何助益的。我們鼓勵學寫作文的孩子們多讀些文學色彩濃厚的書籍,來培養語感和順暢表達。

另外,寫作時,孩子的態度也很重要。

態度決定結果。你真的重視了每一次的寫作?老師布置的400字的文章,你寫了多少?要求寫400字,可每次都有幾個學生拿了三行的字去找老師。三行不過寥寥百字,怎能說得清楚一件事?這就是態度的問題。孩子如果不重視平時的每一次練習,考試時也難免會胡亂寫。我記得曾經有一次考試,題目是「一件______的事」,一個學生寫了一篇名叫「一件噁心的事」,寫了自己上廁所的事,結果被評卷老師給了一個最低檔。考試,尤其是正式考試,還是要以寫陽光正面積極向上的事情為主(這似乎是不成文的規定),而這個學生顯然在選材方面沒有任何的重視,出現在腦中的第一個念頭,便被他捕捉了下來寫了出來。他沒有在選材方面做任何的用心,怎能奢望老師給他一個高分?

如果既讀了很多文學性書籍,態度也蠻端正,但還是寫不出什麼來,問題可能出在了哪兒呢?

還是先舉個例子。班裡有幾個小男孩兒看書也挺多,我指的是那種文學色彩濃厚的書籍,他很喜歡踢球,只要一布置周記日記作文,他一準寫踢球寫球賽。球賽的文字他寫得不錯,讓他寫別的,他還是會寫得有些生疏。為什麼球賽他能寫得很生動,而別的題材卻那麼費勁呢?這就跟他的經歷有關了,想一想,他每天踢球打球賽,腦中心中想的只有球,觀察踢球打球當然也最詳細,記憶最深刻,他所讀的書,積累的文學功底,當然毫無保留地彰顯到了球類文章中。別的文字不是他不會寫,而是他觀察積累不夠深入,一旦觀察跟上,表達絕對也不成問題。

所以,讀書夠多,問題可能在於孩子的積累方面,他碰到的作文恰巧是他積累的短板。

於是,這也就提示我們家長,在平時帶孩子玩的時候,時刻要引導孩子多觀察,比如,三月的天氣,花是什麼樣的,開花的時候,花苞有多大,像什麼,聞起來呢,這種花是這個樣子的,那種花呢?五月呢,又是一種怎樣的風貌?見到大海的時候,引導他多觀察海水的顏色,每個時段海水的溫度,樣子等等——這就是積累,生活素材的積累,或許他現在用不上,可當有一天,他碰到了一篇作文,他的腦中就會有一幅畫面,這是別的沒有觀察沒有積累的孩子們所不具備的。積累加上表達,才等於一篇好作文。

而有的孩子,則因為過於死板的要求而頭疼。比如我姐姐家的孩子,他的表達不是不好,而是他的老師對於這篇作文有要求,比如按照遊覽順序寫,再比如寫人的作文要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來描寫等等。你可能會說,小學老師就是奇怪,幹嘛畫那麼多條條框框?!

事實上,並不是小學老師跟孩子過不去,而是教材學段的要求如此。

人教版的語文教材,編排是有序的,一個單元是一個主題,圍繞這個主題會有四篇課文,這四篇課文會從不同角度闡釋這個主題,四篇課文中,有很多習作的要點及仿寫點,孩子們通過學習這四篇文章,會積累一些詞句,學會一些表達方法。四篇課文之後,會有一個圍繞這個主題的口語交際和一篇習作。讓孩子運用本單元學習到的方法來表達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

比如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主題是「童年生活」,有五篇課文(比較特殊),最後要求學生能寫出一篇自己的童年趣事。孩子在寫作時就可以藉助前五篇課文中的任何一種寫作方式:比如林海音的學駱駝咀嚼這樣的傻事,再如蕭紅在祖父園子里的樂事,或者是像費奧多羅夫的童年發現這樣的給自己啟示的事情——這樣,學生在選材時候就能廣泛打開思路。這是對於作文題材的引導功能。

而有的單元則對於寫作方式表達方法有要求,比如,寫作時要運用描寫人物的方法,即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描寫;或者是要用一兩件事介紹一個人,寫出他的特點——這樣的要求看著很難,實則在老師平日的講課中已經有所鋪墊,所以,如果孩子們沒有按照那樣的寫作方式及方法表達,有可能會被認為跑題或側重點不當。

因此,如果說寫作是一道成品的菜肴,閱讀則是炒菜的方式和方法,而經歷、閱歷這些日常的積累則是原材料。從閱讀到寫作,其實很近,只不過,有的孩子在中間或者缺少了閱讀,或者缺失了積累。或許,積累對於那些生活閱歷豐富的人,比如莫言余華來說,本不算什麼,而在孩子們身上,卻是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教師手記 的精彩文章:

別老提別人家的孩子了,你是別人家的媽媽嗎?

TAG:教師手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