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20000元一張照片,還不給修圖,他憑什麼?!

20000元一張照片,還不給修圖,他憑什麼?!

每日正午十二點,和日美醬說一句:

生活美學

,會為您推送一條生活物語。我們相約正午,不見不散。







日式の生活美學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留下你本真的樣子




 一切如故 





在這個手機拍照、


一鍵美容的時代,


如果讓你花2萬塊拍一張照片,

還不準修圖,


你會不會以為這是在搞笑?








搞不搞笑,

我們看了照片再說。




單人照







小家庭







一大家族






看起來似曾相識?


沒錯,這就是以前的我們,


穿上最珍貴的衣服,


打扮得熨熨貼貼,

在鏡頭前展現出自然的微笑,


咔嚓一下,出來的是一張,


經得起時間打磨的傳家照。







可如今,


手機、單反、數碼相機滿天飛,


很少會有人專程走進照相館,


充滿儀式感地,


拍這樣一張傳家照。








沒有人拍,


照相館自然就沒有人開,


可這世界總有例外,


馬楠就是一個。








80後的他父母都是大學教師,家教嚴格,從小在出身理工科的母親強壓下苦學奧數,但他顯然不是母親期盼的理科天才。




不得已,望子成龍的母親想培養他一門興趣,就把他送到了西畫老師那裡,

這次不需任何威逼利誘,馬楠一下子著了迷,在畫架前一坐就是一天。








2002年,他還拿到了中央美院純藝術專業的通知書,眼看夢想離自己僅一步之遙。




可那時純藝術在中國是低谷,畢業就等於失業,在家人強大的反對壓力下,他轉而進了中國傳媒大學廣告設計專業。








然而很快這個天真的少年就發現,這兒根本沒人畫畫,他意識到自己選錯了路,卻再也無法回頭。




直到大二那年結識了導演系的女友(現在的妻子),人生之路才發生逆轉,為了追女友,他經常泡在她班裡,陰差陽錯地接觸到電影。





像繪畫一樣,他又入了迷,他想當導演,他堅信「畫畫好的人,拍攝也不會差。」








的確不差,畢業作品《達里諾爾》獲得諸多獎項,並讓他有幸成為「第三屆金馬電影學院導演組」的學員。




此後他在商業攝影中開始獲得越來越多的機會,拍過

《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

等風靡全國的綜藝節目的廣告片,也拍過寶馬、進口大眾的商業廣告,還為李宇春、譚維維、周迅等一線明星拍過音樂錄影帶。








然而越做他越覺得:

自己想竭盡全力做好一件事情,但很多事情在國內影視圈,僅憑一己之力無法改變。




「陣容、投資強大,一切看起來都很美,但最後的效果卻粗製濫造。」他一個人無力回天,最終離開劇組。








而恰巧此時女兒出生,


做了爸爸的他一瞬間覺得:


我的家庭很需要我,


為了女兒 ,


我應該去做些更有意義的事情。





馬楠的妻子與女兒




就在某天刷朋友圈時,他看到了一篇文章,介紹美國一個濕版攝影師,用4年多時間拍攝了4000多人的肖像。




「我突然意識到這個事情我也可以做啊」。

馬楠覺得這是件可以在自己控制範圍內,小而美的事情。








但他卻不想採用當下最前沿的數碼攝影,他的心裡反而一直對底片有種揮之不去的情結。




「我在電影學院讀書的時候,正好趕上膠片攝影末期的時段,柯達在那一年還出了新的 VISION3系列,那算是膠片的最後一搏吧。




當時我剛好趕上柯達膠片的測試項目,是難得的對膠片攝影有系統學習研究的一屆。我太太畢業那年,電影學院最後一次給畢業生提供膠片短片拍攝機會。




名額只有四個,所有人都想爭取,很幸運,我太太拿到了其中一個。我作為攝影師,親手操作攝影機拍完了全片,這段經歷終身難忘。」





侯孝賢、馬楠與廖慶松




「即使現在最先進的數碼相機,


仍無法超越底片的一些功能。


科技的進步是在用性價比取代質感,


表面上人們對於結果的獲取更加簡單容易,


但我們得到的越多,拋棄得越快。」








馬楠感受過底片富有層次感的細節,


因此不想給自己留一份遺憾。







他首先開始解決一些前期的技術問題,


買來不曾使用的大尺幅相機,


但比起十幾萬的機器成本,


更讓他頭痛的是場地和暗房的問題。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


才在方家衚衕找到了一間合適的工作室。










為了能最極限地呈現畫質,他選擇了8X10的底片。

所謂大畫幅,顧名思義,就是底片的尺寸很大。




大到什麼程度?過去家用的135相機的底片尺寸是36*24mm,而大畫幅的8X10底片尺寸是200*250mm,只比A4紙略小一點。




「底片越大,能記錄的細節就越多,層次也就越細膩。就像咖啡師尋覓咖啡豆一樣,底片就是攝影師所能找到的最好的原料。







而大尺幅在呈現非比尋常的細節的同時,也同樣意味著諸多不便。




為了保證100%還原,他擯棄了目前流行的「數字中間片」,而採用傳統的底片轉印工藝。




這意味著從最初的拍攝,到中間的沖洗、晾乾、保存的所有環節,都不允許出現任何失誤。




「哪怕是一粒小小的灰塵或一條細細的劃痕,都幾乎是致命的,每個環節只有一次機會。

這聽起來似乎有些過於極端和殘酷,但這像極了真實的生命過程——一切都沒辦法重來。








取景框取景,對焦好之後


攝影師將膠片小心翼翼夾入取景框,


被拍攝對象同樣不輕鬆,


需要紋絲不動,


才能保證不失焦。









每次拍攝只能放一張膠片,


攝影師無法連續按快門,


因此什麼時候按下,


就成了「決定性的瞬間。」






大畫幅拍攝的操作流程包括:收光圈—關閉快門—裝片夾—拉開片夾閘刀—曝光—收起快門閘刀—拆片夾七個步驟,稍不留神就會導致拍攝失敗。




拍完之後還決不修片,

「不修片,不是想標榜特立獨行,只是因為,我不願為了掩蓋那些所謂的不完美,而損失掉底片上那些神秘的銀離子通過夢幻質變而為我們創造的奇蹟。」







也正因如此,


拍攝本身成了一項儀式,


它向人傳達出莊嚴的氛圍,


而這,似乎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缺乏的。





即便是一卷衛生紙,在大畫幅底片拍攝和手工銀鹽沖印的結合下,也具有豐富的灰階,明暗之間並非形成強烈對比,而是形成柔和的過渡。




說起大畫幅繁複的拍攝經歷,讓馬楠回憶起在泰國短暫的修禪經歷。




年輕的僧人只教他一件事:走路。





一開始,師父只把走路分解成抬腳和邁步兩個步驟,等馬楠練習得差不多的時候,便把動作分解為抬腳、邁步、落腳三個步驟。等再練熟了,又增加為四個步驟。步驟分得越多,平衡難度越大,對力量的消耗也越大,




「你會意識到,走路這麼一件小事,原來是這麼困難。」而那位師父跟他說,自己曾分五個步驟,行走過上百公里。




「如果走路可以作為一種修行方式的話,拍照和被拍為什麼不行呢?」





普通的仙人掌,在大尺幅拍攝的虛實深淺之間,也具有了非凡的層次。




沒辦法從幾百張備選中挑出最好,


也沒有後期處理修圖。


「接受不那麼完美的自己,


留下你本來的樣子。


流行審美不斷改變,


外在評價並不重要,


只有真實的自己才經得起時光。」









而2萬元拍一張照片,在國內可以算天價了。但馬楠卻坦言沒有多少利潤,一張照片至少要前後忙活10天。




這背後除了底片、相紙、藥水、鏡框、房租等投入外,最貴的是人力。

「暗房中手工沖洗出一張照片,快的話也要

24

小時。稍有不完美,還要重新再來。」









懂膠片的人太少,而不修圖的做法,恐怕短時間也難以取得人們的認同。因此營業初期,馬楠對照相館的預期是「非盈利」。




是一對夫妻的到來讓馬楠有了新想法,太太得了癌症,為了治療不得不捨棄一頭烏黑長發,先生為了保住太太長發的樣子,帶她來到了照相館。




「他們的故事很打動我,我希望每張作品之後都有一個故事在裡面。」因此他推出了故事換四折的活動。








德國人Ralf和Barbara在十四五歲相識,後來相愛、分開,又相愛。前後經歷25年的分分合合,最終在德國一家中餐館重逢,並決定在北京開始新生活。




2016年,他們在北京結為夫妻,

而這張照片,成了他們愛情長跑的見證。







除此之外,馬楠還推出了

「中國家族」免費拍照計劃

,邀請家族成員超過20人的大家庭,免費拍攝全家福。






陸老的大家庭,成員多半從事文藝工作,為了這次拍攝,老少三代花了三個月時間協調各自的時間,最後從四面八方趕來拍攝。




「一張可以和時間賽跑的照片是無價的,


比照片更貴的是技藝,


比技藝更貴的是人,


比人更貴的是時間。」







End

 

-




如果你想分享自己的


(日本&生活&美學&品質)


那麼聯繫小編日美醬


(加微信:rsshmx),火速投稿吧。


微信、

微博

都能找到我們。




日美醬推薦這個擁有靈魂的公眾號






?


喜歡我們的文章就隨手轉發到您的朋友圈吧


如有同行轉載請後台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日式生活美學 的精彩文章:

天天都去逛的優衣庫,其實,你都買錯了…
11款美食,來自全國10個地區,只為找尋中國新年的味道!

TAG:日式生活美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