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美理論趣解印度教,印度教與印度佛教關係
今天接著這篇文章,繼續研究一下印度教。
繼續採用新精氣神理論的基本思維方法。
屬於生命的,精氣神
屬於價值觀的,真善美
屬於中國宗教的,道教,儒教,佛教。
三個的劃分是一一對應的,也就是:
精足的人求真,求真的人信道教。
氣足的人求善,求善的人信儒教。
神足的人求美,求美的人信佛教。
中國的三大宗教,是道教(真)、儒教(善)、佛教(美)。按照重要程度是,儒釋道。
世界的三大宗教,是伊斯蘭教(真)、基督教(善)、佛教(美)。按照重要程度是,基督教(21億人)、伊斯蘭教(13億人)、佛教(3.67億人)。
其中,印度教有9億人。我們來分析分析印度教,是怎麼回事?
真善美,是劃分人群的,中國的歷史有5000年的歷史,完成了真善美的完整性。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教,以老子為代表的道教,佛教是外來的。
中國的歷史,發展規律是:
夏商周是求真的,秦漢魏晉南北朝是求善的,隋唐五代十國是求美的,這是真善美的第一次循環,周期很長,是比較複雜的。
北宋南宋是求真的,元朝明朝是求善的,清朝是求美的,這一輪循環時間比較短。
這套理論在印度是怎麼完成的呢?
我們知道佛教是求美的,在中國的隋朝唐朝五代十國清朝比較興盛,而在印度誕生了佛教,最後被廢止了。
這是因為佛教是求美的,不能滿足整個印度發展,一個完整社會需要真善美的全面發展。
而印度的完成真善美,是通過印度教取代佛教完成的。但是印度整個國家是求美的人主導的,是以膀胱經人物主導的。
印度教,具備了真善美的全面特徵,我們需要對印度教進行一些研究。
印度教三大主神,指印度教的三位最高主神:梵天(Brahma)、濕婆(Shiva)和毗濕奴(Vishnu)。
梵天(Brahma),是求美的。濕婆(Shiva)是求真的。毗濕奴(Vishnu)是求善的。
梵天(Brahma)作為宇宙萬物的創造者,他是從漂浮在宇宙洪水上的宇宙金卵中孵化出來的,通常被描繪成一個膚色粉紅、四頭四臂的老人。他身穿白袍,四張臉朝向東南西北,象徵四部吠陀經;四臂則分持念珠、盛有恆河水的水罐、權杖、弓箭等物,其中念珠用來記載時間,恆河水用來衍生萬物。他平時坐在蓮花寶座上,有時也騎天鵝或乘坐由七隻天鵝拉的戰車出巡。佛教吸收其為護法神,稱「大梵天王」。
這段描寫符合求美的人物,腎經人物特徵。
濕婆(Shiva)卻是個多才多藝的神——他是印度舞蹈的始祖,因此又被尊稱為「舞神」。濕婆會跳一百零八種舞蹈,分為女性式的柔軟舞和男性式的剛健舞兩大類型。他在歡樂與悲哀時都喜歡跳舞,或獨自,或與他的妻子一起跳。通常濕婆都是在火圈中起舞,頭髮向上飛揚,一隻腳踩著代表無知的侏儒,另一條腿和手在空中扭擺,舞姿曼妙絢麗。其右手執鼓,象徵生命;左掌托著火焰,象徵毀滅。故此在濕婆手中掌握了創造與毀滅兩種元素。舞蹈既象徵著濕婆的榮耀也象徵著宇宙的永恆運動,運動是為了使宇宙不朽。
這段描寫符合求真的人物,膽經人物特徵。
在毗濕奴那種無暇的美貌與光環自下,隱藏著令人畏懼的理性、計謀和深沉的城府!他有一千個稱號、十個化身,是最善於變化的天神。這十個化身分別為:魚、龜、野豬、獅面人、侏儒、持斧羅摩、羅摩、黑天、釋迦牟尼、迦爾基。其中羅摩、黑天是印度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中的人物;而迦爾基為持寶劍、騎白馬的救世主,肩負著毀滅舊世界、建立新世界的任務。每一個化身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數千年來於印度人民中廣為流傳。值得一提的是,在印度教中,釋迦牟尼成為毗濕奴的化身之一,可見印度宗教競爭之激烈。所以,在印度教毗濕奴派的世界觀里,毗濕奴的神格是無與倫比的。
這段描寫符合求善的人物,胃經人物特徵。
後記:《西遊記》作者吳承恩也是膀胱經人物,一些人的智慧創造的西遊記故事情節特別複雜。印度教是印度國家中膀胱經人物主導,印度教也特別複雜,有三億個神,就不難理解西遊記的裡面複雜的人物關係了。
【注】:新精氣神理論,是研究人的,屬於客觀唯心主義者範疇,源於宏觀物理學,發展於易經,道德經,是以人為本進行的哲學科學理論體系,旨在發掘中國文化背後的科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