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產iPhone X的蘋果能否保持全球最高市值?谷歌拒當「千年老二」
上周,蘋果和谷歌的財報公開,圍繞兩家公司誰能率先突破10000億美元市值的討論越演越烈。
蘋果、谷歌能否突破市值
10000億美元大關?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以來蘋果與谷歌的市值差距正在逐漸縮小,最接近時,蘋果與谷歌的市值僅差29億美元!
數據來源:Y Charts
穩居市值第一位多年的蘋果似乎正在被谷歌趕超,硅兔君(ID:sv_race)不禁好奇:蘋果能順利成為第一個市值達到10000億美元的公司嗎?谷歌會不會彎道超車?
蘋果盈利模型 v.s. 谷歌盈利模型
蘋果和谷歌,一家是產品流公司,一家是服務流公司。定位不同,盈利模式自然不同。
蘋果的盈利,90%來源於iPhone, iPad, Mac和Apple Watch等硬體產品的銷售。反觀谷歌,廣告業務產生的收入佔比高達84%,而廣告業務依託的基礎正是谷歌的搜索引擎服務。
上周財報公布後,蘋果與谷歌市值雙雙下降,因為他倆,不管是誰都沒有交出一份令投資者滿意的答卷。
蘋果正在面臨硬體產品發展到極致的困境。iPhone的全球市場佔有率自2015年開始出現了下降趨勢。
數據來源:statista
2018第一財年最掙錢的三大硬體iPhone、iPad、Mac也銷量平平。王牌產品iPhone的銷量同比下降1%,Mac銷量同比下降5%,唯有iPad實現了1%的微弱增長。雖然盈利好看,但喬布斯去世後,蘋果再沒有精彩絕艷的產品推出。庫克時代的蘋果,只能在iPhone後面不斷增加數字。創新推出的Apple watch和Apple TV等,市場反響波瀾不驚。
媒體認為喬幫主腦子裡是創新和突破
而庫克卻總是把重點放在如何盈利
獲取流量成本的持續上升令谷歌苦不堪言。雖然谷歌的用戶數量和廣告收入不斷增長,可是越來越貴的流量持續壓榨谷歌的利潤空間。
雖然蘋果和谷歌目前都遭遇了一點小困難,但投資者似乎對谷歌的未來發展更有信心!從反映公司未來發展潛力和盈利能力的PE市盈率指標看,蘋果的市盈率僅為12倍,而Alphabet達到34倍。
低市盈率的蘋果的風險更低,是目前蘋果股價的基礎,也是蘋果市值高居首位的原因。畢竟相對其他高科技股,它的低PE是對投資者現時利益的最大保護。
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投資者在選擇科技股時更看重的是公司未來的發展,正是投資者認可谷歌的發展空間更大、戲更多,才會將谷歌的PE推到這個高度。
為什麼投資者對蘋果和谷歌的未來期待不同呢?
蘋果生態 v.s. 谷歌生態
蘋果搭建生態系統,目的是為蘋果系列產品增加附加價值,因此它是完全封閉的。這樣的封閉系統優勢是蘋果可以掌握整個硬體、軟體生態系統。從而規範標準、降低採購價格、提升服務效率、更好管控軟硬體質量。
因此,蘋果的生態系統用戶體驗一流!
然而,這也造成了一項弊端,蘋果的服務收入完全建立在蘋果擁有龐大硬體使用客戶的基礎上。
目前iPhone的銷量開始出現頹勢,而iPad、Mac並沒有增長趨勢。如果後續iPhone不再能激發客戶的購買慾,硬體銷售下滑,客戶換機去安卓生態,則相應對整個iOS生態圈的服務需求都將減少。
這將不僅影響蘋果服務收入,更將使得蘋果生態圈的小公司收入減少,從而影響他們對蘋果App的開發熱情,進而影響到客戶使用App的豐富性。
再看開放的安卓生態圈,產生的第一天就被谷歌定位為適用全行業的服務,它的應用不會受到設備銷量的限制。
無論是韓國三星、還是中國的華為、OPPO、小米,都只能在安卓的基礎上進行二次開發。手機硬體廠商需經歷你死我活,最終操作系統的份額還是安卓。安卓系統的廣泛應用,帶來的最終都是谷歌的廣告收入!
未來隨著如此眾多安卓生態手機品牌對蘋果的圍剿,嚴重依賴蘋果設備的iOS生態將受到衝擊,而全面撒網的安卓為谷歌帶來的廣告收入必然將呈現繼續上升態勢。
蘋果布局 v.s 谷歌布局
喬幫主曾這樣定義蘋果的核心價值:「We believe that we』re on the face of the Earth to make great products.」(我們要做地球上最優秀的產品。)
「We believe in saying no to thousands of projects so that we can really focus on the few that are truly important and meaningful to us.」(我們只專註於核心和真正對我們有意義的產品,而對無關緊要的項目說不。)
從成立之初,蘋果的基因便是深耕於硬體產品領域,而對其他進行有限的探索。這就不難理解為何蘋果在其他領域沒有深入布局。
直到蘋果遭遇硬體產品發展的瓶頸,才匆匆忙忙想起來「東方不亮,西方亮」,難以進行硬體上的「極致」創新,不如開始橫向布局。蘋果在2016、17年才開始大投入收購AI公司,雖然已經買了美國的數據處理公司Lattice Data、以色列的面部識別公司RealFace、印度的機器學習公司Tuplejump等幾十家人工智慧公司,希望在人工智慧領域有所突破,不至於掉隊,但這些公司目前都缺乏頭部性,暫未在蘋果帝國產生較大影響力。
所以最近又傳出蘋果打算收購特斯拉或Netflix的新聞,進軍無人駕駛與視頻流媒體領域。蘋果手裡有2500億美金,嗯,兩個一起買,都不是問題。
相對蘋果的倉促行動,Alphabet更具前瞻性,橫向布局已久。
因為谷歌的文化基因正是"Democracy on web works."和"There"s always more information out there"。谷歌相信的是互聯網是民主化和沒有邊界的,信息是沒有窮盡的,因此谷歌致力於提供可以無限延展和廣泛應用的服務。
所以才有谷歌旗下上千個運轉的項目,才有谷歌創世人佩奇重新擔任CEO後幫助谷歌瘦身,將谷歌旗下的眾多業務拆分成子公司,重組大家庭Alphabet,而非混在一起管理。這樣主要原因之一是促進各項創新科技更好地發展。
此外,如果相關工程師還在谷歌,則只能拿到谷歌的薪水和期權,空間有限。如今這些研究單元單獨成立公司,則可以拿到新公司的期權和股票。這對矽谷們習慣了靠公司上市實現財務自由的「碼農」們,才具有真正的吸引力。
Alphabet在無人駕駛、人工智慧等領域都開展了很多研究,成果也很顯著,Alphabet旗下熱點不斷。我們看到DeepMind公司的AlphaGo擊敗柯潔、李世石;Waymo公司成為無人駕駛領域的領跑者,早在2015年盲人已經使用無人駕駛汽車「螢火蟲」穿越奧斯汀市區;聯合NASA通過機器學習發現第二太陽系、預測航班延誤等。
以蘋果今日的規模,其商業模式仍然具有領導iOS產業鏈的實力。但Alphabet的商業模式,更符合投資者對科技公司期待;而其在未來發展方面的布局,更是給投資者畫了一塊大餅。
所以,究竟是蘋果還是Alphabet先衝上萬億市值,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坐穩全球市值第一的寶座,甚至邁向萬億大關,蘋果要麼在硬體領域實現大突破,推出效果如iPhone 4般顛覆世界、突破極限的產品,要麼成功的完成了橫向行業布局。僅靠iPhone,其市值空間必然有限。一旦銷量和利潤雙雙下降,市值下跌是必然事件。
而Alphabet要想市值超越蘋果,光靠廣告業務的收入顯然不夠,還需要在人工智慧等業務的盈利能力上認真下功夫。
相愛相撕相殺的兩大巨頭
-END-
TAG:硅兔賽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