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唐名相狄公狄仁傑

大唐名相狄公狄仁傑

「知人善任」是武則天經常被歷史學家們所稱頌的一大特點。的確如此,就算是她起用的那一批酷吏鷹犬也統統都是極為幹練之輩,對於他們的工作來說,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然而要取得武則天長久信任卻並不是容易的事情,有著強烈實用主義觀念的武則天,通常都會在合適的一段時間裡使用某一個人才,達到目的之後又棄之一旁。在武則天親政的時期,大概總共使用了七十餘人擔任宰相,更換宰相之頻繁在歷史上也是屬於少見。而其中能深受女皇信任的,唯有狄仁傑一人而已。

久視元年(700年)閏七月,71歲的狄仁傑在神都(武則天時期改東都稱神都)病逝,女皇武則天極為悲傷,感嘆道「朝堂空矣」,從此以後每當和群臣們商議政事有不能決的時候,又會再一次想起這位國老狄公「天奪我國老,何太早邪!」。

武則天如此信任狄仁傑,狄仁傑自然也是忠心耿耿效忠武則天。但歷史的弔詭之處就在於,正是狄仁傑大力舉薦的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范、袁恕己等人在數年後發動了一場宮廷政變,從而把年邁的武則天從皇帝的寶座上拉了下來,重新把皇權交回到李家的手裡。

從狄仁傑勸說武則天不要傳位給侄子武承嗣也可以看出,狄公在心底是站在李家一邊,既然如此,還能終身深受武則天的信賴,更可見狄仁傑這個人能力和才華非同一般。

和之前宰相大多軍功貴族、門閥士族這樣的出身不同,狄仁傑是一位通過科舉考試,一步步進入高級官僚隊伍的行列。科舉制正在發展的唐初,狄仁傑的出現和成功開始顯示出科舉制這種人才選拔制度的正面作用,當然也和武則天善於知人用人的的特點分不開。

狄家本出羌人,世居天水一帶,在狄仁傑高祖狄湛的時候遷至河東,後在并州太原定居下來,祖父、父親長期在外地做官的經歷,使得出生於貞觀四年(630年)的狄仁傑從小就隨著家庭遊歷四方,大大開闊了眼界和胸襟。

大約在二十歲前後,狄仁傑參加考試中明經舉,27歲「以資授汴州判佐」,開始從基層工作做起,進入了國家官僚隊伍。很快年輕人狄仁傑的才幹就被正黜陟河南的前工部尚書閻立本所發現,在閻的提攜之下,狄仁傑也開始一步步向上升遷。

狄仁傑早期的工作履歷大多與司法刑事工作相關,先是作并州法曹,然後調至中央大理寺(相當於今天最高法院)擔任寺丞(大理寺下設六丞,具體負責日常事務和一般的審刑斷罪),從此開始了京官的生涯。

十幾年的基層工作經歷,讓狄仁傑在同一批寺丞當中很快脫穎而出,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剛當上大理寺寺丞的時候,狄仁傑一年就處理了大量的積案,涉及一萬七千人之多,而這一萬七千人沒有一個人出來喊冤上訪,這在當時實屬難得。在當年吏部主持的官員考評中,狄仁傑被評上了上下等(唐代官員考評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一直到下上、下中、下下九個等級),在當時上上等和上中等是幾乎沒有人能評得上的,所以狄仁傑的這個上下等就已經屬於最高的等級,全國勞動先進模範行業標兵,一時名聲大震。

而狄仁傑直接被唐高宗和武則天發現,則是在儀鳳元年(676年)。有兩位官員不慎砍了唐太宗昭陵的一株柏樹,按相關法律條款,這兩位工作失誤的官員應當被開除處罰,但是高宗個人覺得自己父親墳頭上的樹被砍了,火冒三丈,一定要判處兩名官員死刑,否則「我不殺則為不孝」。

具體主管這個案子的大理寺丞狄仁傑堅持原則,拒不接受皇帝的命令,希望一切按照法律條款進行審理處置,最後高宗終於被狄仁傑所說服,收回對二人的死刑命令,同時提升狄仁傑為侍御史,開始進入更高一級的核心圈子。

武后主政之後,狄仁傑也同樣備受重用,既有在中央繼續分管司法工作的經歷,也經常被任命出去主政地方事務,無論什麼樣的工作,狄仁傑依然能夠出色完成,官譽聲隆口碑很好,上上下下都相當滿意。

到了晚年,武則天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皇位的傳承問題,武承嗣等人一個勁兒鼓噪當然應該傳給武姓子弟,但是武則天本人倒是一直處在矛盾猶豫之中。神功元年(697年)十月,在外任職的狄仁傑被武則天詔回,拜為鸞台侍郎、同鳳台鸞閣平章事(即原來的門下侍郎,兼中書門下平章事,武則天當政喜歡別出心裁大規模更改官名),狄仁傑第二次出任宰相。在這一次宰相任上,狄仁傑最大的成績就是勸說武則天做出了將皇帝位置在自己死後傳回李家的重要決定。

狄仁傑的勸說,堅定但是又充滿了談話的藝術,對武則天影響極大。狄仁傑告訴武則天,當年太宗奪取天下,高宗又把兒子託付給你,才讓你有了大施拳腳的十幾年時間,達到了前無古人的成就,但是如果你到時候傳給你侄子武承嗣那幫毫無關係毫無功績的鼠輩,又如何對得起太宗和高宗呢?

況且姑侄之間和母子之間,到底誰的感情更深呢,這個道理老百姓都知道,沒聽說過有侄子還把他姑媽給供到太廟裡去的,你要是真傳給了武承嗣,那麼你死了以後連個給你上供的人都沒有了,孤魂野鬼的,兒子就不可能這樣。

武則天說,這是我的家事,你就不要管了。但是狄仁傑看出女皇已經有所鬆動,並沒有停下來的意思,趁熱打鐵繼續講了一通家事國事的大道理,武則天也只是沉默,但是最終還是決定將流放到房州十幾年的自己兒子、以前的中宗李顯給接了回來,這是一個重大的政治信號,也是武則天開始接受狄仁傑勸告的開始。

過了十多天,武則天又召見狄仁傑說自己做了個夢,一隻鸚鵡兩個翅膀斷了,問老狄這是怎麼個說法,狄仁傑很機智,回答說鸚鵡就是「武」,代表您老人家,兩個翅膀就是你的兩個兒子李顯和李旦,翅膀斷了就是兒子不振,要重振雄風,就必須得讓兩個兒子恢復到他們以前的位置上去。

就是在這麼不停地勸說和影響之下,武則天終於認識到了當時天下人心仍然在李唐一家,自己接手自夫家的權力終將還是要還給李家,否則所有這些成績都將煙消雲散了。聖曆元年(698年)九月,正式立李顯為太子,徹底斷了諸武的念頭,武承嗣怏怏不樂很快也就抑鬱而終。

狄仁傑發揮自身作用,積極協助武則天確定接班人的人選問題,這對唐代的發展具有極為深遠的影響。縱觀狄仁傑這一生,可以看見像他這樣類型的官員群體正在崛起,他們不同於以往的依靠家族或者門第走向權力核心的舊式官員,他們通常都經過科舉才得以進入官員行列,又有著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富於實幹精神,品德高尚作風踏實,中古時期那種濃郁、走向保守的貴族社會風氣,到了如今正在慢慢地轉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往事推送 的精彩文章:

皇帝長策 英雄白頭:唐初的科舉制度

TAG:往事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