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立春,是不是新一年的開始?

立春,是不是新一年的開始?

談到一年的開始,首先要了解幾個問題,立春屬於二十四節氣,戊戌年屬於干支紀年體系,要了解兩者之間的關係首要明白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曆法

曆法是推算年、月、日,並使其與相關天象對應的方法,是協調歷年、歷月、曆日和回歸年、朔望月和太陽日的辦法。中國曆法,是中國歷史上由我國先民自己創製出來的各種曆法。從黃帝曆法到清朝末期啟用西曆(公曆)始,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過102部曆法,這些曆法中有的曾經對中國文化與文明產生過重大影響,比如夏曆、商曆、周曆、西漢太初曆、隋唐大衍曆和皇極曆等,這些曆法對養生、醫學、思想學術、天文、數學等均有重大影響。漢歷(農曆)、彝族太陽曆、傣歷、羌歷和藏曆等是我國現階段仍在廣泛使用的幾部自有曆法。

談到立春,就首先要了解漢歷,就是我們常說的農曆。

今天我們國家所使用的曆法分別是「農曆」和「公曆」。所謂「農曆」既不是陰曆,也不是陽曆,而被合稱為「陰陽曆」。簡言之就是我們俗稱的「農曆」,是一種既用陽曆,也用陰曆的曆法。現時這種陰陽合一的曆法規則一般認為源自殷商時期。記住,這裡所說的陽曆是針對我們國家來說,而非採用公元紀年的公曆。我們常說的陰曆,實際是指農曆(即陰陽曆)。

所謂陽曆,是根據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周期而得出的曆法,故稱為陽曆,最常用的就是二十四節氣。我國的陽曆有四種:干支歷、十二氣歷、天曆和彝族太陽曆。

干支歷的形成有一個過程,它由紀日開始。干支紀日早在商代的時候就已經出現,春秋戰國時期已採用十二辰紀月,而十二辰加時制度至遲西漢時已被採用。西漢末至今,一直用干支來紀年。唐以後,五代曆書月名開始注以干支,北宋時又將十干十二辰配合以紀時,至此年月日時分別全以干支註記,干支曆日趨完整。2000多年以來,中國干支紀時與曆法數序紀時既互相配合又各自成系統。據《中國古代曆法》記載,漢歷干支紀年系統是中國特有的陽曆曆法體系,又稱為節氣歷它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年長即回歸年,一節一中為一月。在節氣歷中年月日全由地球與太陽的運動關係決定,而與太陰月相無關。但它又與通常的陽曆(公曆)不同,後者月長是由人為規定而與天象無涉。所以它是有中國特色的陽曆。目前,干支歷依舊流行於大部分萬年曆、曆書中,也常用於象數、風水和命理學中。

陰曆定月的依據是月亮的運動規律:月球運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5度9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周,出沒於黃道者兩次,歷27日7小時43分11秒半,為月球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謂之「恆星月」。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27度余,而月球每日行13度15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一周,復至合朔,實需29日12時44分2秒8,謂之「朔望月」,習俗所謂一個月,即指朔望月而言。但因每月天數不能有奇零,故陰曆一個月定為小月為29天、大月30天。每月以合朔之日為首,即以朔日為初一日。每年以正月(中氣雨水所在朔望月)的朔日為歲首,即正月初一為陰曆一年的開始。

陰曆是按照月亮的圓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個朔望月的長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虧的周期。陰曆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這樣一年12個月共354天,十二個朔望月構成漢歷年,長度為29.5306×12=354.3672日,比回歸年365.2422日少10.88天(即將近11天),每個月少0.91天(近1天)。一年與陽曆的一年相差11天,那麼只需經過17年,陰陽曆日期就同季節發生倒置。譬如,某年新年是在瑞雪紛飛中度過,17年後,便要搖扇過新年了。如果改按十三個朔望月構成農曆年,長度為29.5306×13=383.8978日,比回歸年又多出18天多。使用這樣的曆法,自然無法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所以我國的曆法自秦漢以來,一直和二十四節氣並行,用二十四節氣來指導農業生產。

如果按上述規定製定曆法,就會出現天時與曆法不合、時序錯亂顛倒的怪現象。這就是矛盾。為了克服這一缺點,我們的祖先在天文觀測的基礎上,找出了「閏月」的辦法,採用了19年加7個閏月的辦法,即「十九年七閏法」,把回歸年與農曆年很好地協調起來,使農曆的元旦(春節)總保持在冬末春初。

下面再詳細介紹下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指中國農曆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二十四節氣自中國先秦時期開始訂立、漢代完全確立的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人們根據二十四節氣,可以很好地預知冷暖雪雨,它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到今天已經使用了二千多年。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再談下公曆的問題。

今天廣泛使用的「公曆」,又稱「格里高里歷」,是羅馬教皇格里高里十三世於公元1582年所制定的,又稱「公元紀年」,或「西曆」。公曆新年的第一天就是今天所說的「元旦」(而在中國古代俗稱的元旦所指是正月初一),即1月1日。1949年9月27日,經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正式使用國際社會通用的「西曆」和「西元」作為曆法和紀年。陽曆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根據陽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但在每個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兩弦。如今世界通行的公曆就是一種陽曆,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閏,每滿百年少閏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閏,即每四百年中有97個閏年。公曆的歷年平均長度與回歸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積3300年才差一日。

談到曆法,還有一點內容必須知道,那就是「正朔」。

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干支紀年被以政府命令的形式頒行於全國。此後各朝各代,實行年號紀年之外,並以干支法作為紀年,沿行不廢。

中國先秦素有「改正朔」的傳統,即皇帝以頒令的形式決定歲首。據《禮記·大傳》云:「立權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別衣服,此其所得與民變革者也。」孔穎達疏曰:「正謂年始,朔謂月初,言王者得政,示從我始,改故用新,隨寅、丑、子所建也。周子,殷丑,夏寅,是改正也;周夜半,殷雞鳴,夏平旦,是易朔也。」傳說中,先秦三代有改正朔之傳統,商以建丑為正,周以建子為正,秦統一天下後,繼承此傳統,以建亥(十月)為始。

漢初沿襲秦朝正朔,其自家正朔確立於武帝時期。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漢朝改用《太初曆》,使用建寅為正,即以夏曆正月為歲首。同年,武帝創立年號制度,為突出皇帝之尊,以年號紀年替代帝王在位紀年,改變了中國古代的紀年方式。年號制度行用後,前代「改正朔」之制自此變革,後世統治者極少改歲首或月首,新帝登基,單改年號,這成為中國政治文化傳統的慣例。至此,千百年來中國傳統歷——漢歷(農曆)所採用的干支紀年方法,與皇帝年號紀年一樣以新年正月朔(元旦)為開始。

從元明清三代的史書,有關於干支紀年在正月初一更替的記錄:

《元史卷三·本紀第三·憲宗》:「九年己未春正月乙巳朔,駐蹕重貴山北,置酒大會」。對應公曆1259年1月25日,已換干支紀年,而此年立春日為1月29日。

《明實錄·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八》:「庚子春正月己丑朔 」,公曆1360年1月19日干支紀年換歲,而該年的立春在1月28日,此時沒有記錄皇帝年號,因這時明太祖還未稱帝。《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十六》,「乙巳春正月庚申朔」,公曆1365年1月23日干支紀年換歲, 而該年的立春在1月28日。

《清實錄·實錄卷之七百七十六》:「乾隆三十二年。丁亥。春。正月。丙寅朔。上詣奉先殿行禮」,對應公曆1767年1月30日,干支紀年已換歲。「辛未。祈谷於上帝。上親詣行禮。是日。立春。順天府進土牛春山寶座」,對應公曆1767年2月4日。《實錄卷之八百一》「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十二月,丙子。上御乾清門聽政。是日,戊子年立春。順天府進土牛春山寶座。」這一天是十二月十六,對應公曆1768年2月4日,由於丁亥年是兩頭春,為了區別位於年初的立春,才標註了後一個是戊子年的立春,並不是說「戊子年立春」就意味著進入了戊子年。整部《清實錄》均遵循同樣的紀年體系,只有到了「正月朔」,皇帝年號和干支紀年才會一同變更。

但是現在沒有皇帝了,更沒有改正朔一說,那新的一年到底是從開始呢?

那麼就要看以哪種曆法為準。如果按照公曆,一年的開始是1月1日;如果按照農曆的陽曆,一年的開始則是立春;如果按照農曆的陰曆,一年的開始就是正月初一。那麼干支紀年呢?通過上文知道,干支記年分兩種情況,如果幹支記年屬於陽曆,則是以立春為一年的開始;如果按照元明清三史正朔所說,則正月初一為一年的開始。

但是此處還有個問題,為什麼干支記年屬於陽曆而不是陰曆?這個問題還需要深入探討。

究竟立春還是正月初一才是新一年的開始,主要看用的是什麼曆法,基於不同曆法而進行的辯論則會貽笑大方。不論以哪一天為新一年的開始,都具有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含義,這份內在的傳承才是歷經千年不曾斷絕的中華精神。

(道教之音原創文章,轉載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之音 的精彩文章:

隨方設教的目的是什麼
做法會時,如何把所求心愿上奏天庭

TAG:道教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