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他才是去年男明星中的最大贏家!

他才是去年男明星中的最大贏家!

年底很多榜單,誰誰是票房贏家,誰誰是流量贏家,誰誰商業價值贏家……當然了掃一眼過去,十之八九都是我們熟悉的那些流量偶像。




但在有一位男明星,不輸任何一位偶像選手。




他是

張國立




去年收穫最多的人。







為什麼呢?




張國立去年參加了兩檔爆款節目,一檔是

《國家寶藏》

,他是001號講解員。



我之前寫過九大博物館助陣故宮六百年展覽,這個節目讓我看到淚目!張國立開頭的一番介紹,就起范兒了,「

我們是一個年輕的節目,有多年輕呢?上下五千年!









他非常合適文化類節目的主持,說話不疾不徐,儒雅淡定,在另一檔《演員的誕生》中,不少人都撕了,但張國立

控場、圓場能力強

,成為整個節目沒有一丁點惡評的人。



全是

0差評

的口碑表現。




與現象級節目一起成為關注,檔次又那麼高,可以說年年都有流量偶像,但不是年年都出張國立這樣的人啊。









從另一個角度看,他也是收穫非常多的人。



張國立,從娛樂圈還是「文藝圈」年代走過來的人,他是看著整個娛樂圈從文藝范到商業化,從商業化到娛樂至死的。所以他一直推崇

原創、文化類

的節目,想做「

情懷

」的事情。




我們圈外人看娛樂圈都覺得注水、抄襲嚴重,他這樣的段位難道看不出來?









慶幸的是,去年是原創文化綜藝節目崛起的一年,文化踐行者張國立會很欣慰。



《國家寶藏》、《假如國寶會說話》、《聲臨其境》、《見字如面》、《非凡匠心》、《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等等……他參加了一大半的此類節目,身體力行支持。




努力有所獲,所求有所得。




張國立當然是最大贏家!








我不僅要安利張國立,還要安利他今天的原創文化類節目。




如果說他站在舞台上,用七分力就能展現他的儒雅穩重,那麼這個節目,他真的就是拼了!




這個節目就是

北京衛視的《非凡匠心》






去年《非凡匠心》第一季拿下

8.8

的高分,好評一片。




不同棚內綜藝,《非凡匠心》是文化體驗類真人秀,張國立作為匠心文化體驗者,與嘉賓共同尋訪國家瑰寶級的文化技藝,去體驗工匠過程。




這是真人秀,又不是普通的真人秀,這裡「

」的是

匠人匠心

,「

」的是

匠物匠藝。






第一季亮相的是鋦瓷、竹編、木雕、琺琅等工藝,第二季預告是宣紙、寶劍、馬頭琴等國家級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均是「

國家級的文化瑰寶

」。




先看畫面,高山草原,風景如畫,節目組輾轉拍攝,踏遍大江南北。








在討論節目前,我想先說一說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曾有一個疑問:

落伍的東西為什麼不淘汰?




工匠、手藝,這些東西我並不陌生,我以前做旅遊的,也會參觀一些當地的匠人工藝,大多數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東西,有的並不好銷售,市場不大;或者有的機器製造得更好,比手工效率更高,那麼為什麼還要強行保留下來手工製造呢?







節目給了我這個答案:

匠心。




第一集張國立帶著任賢齊去「龍泉寶劍」的傳承地,探訪鑄劍大師陳阿金師傅,他們要在陳師傅的指導下,親自打造一把「君子劍」。







這期的匠人陳阿金師傅,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他已經打了42年的劍,可以說是一生都奉獻在鑄劍上。







鑄劍,最初對他來說是為了生存,他小時在龍泉長大,龍泉有許多鑄劍工廠,他13歲便進去去打工賺錢。




等到他的技術越來越熟練,收入也越來越高的時候,他對鑄劍這件事,亦有新的理解。







普通劍有模板,長寬高,配什麼鞘。




大師

的劍沒有模板,只有

想法




長短、厚薄、光澤、鋒鈍,刻字,這個劍體現的不僅僅是大師的手工,還有他的

文化、審美、情緒。







因此只有小學二年級文化的陳師傅自發的學習畫技、篆書,研究《中外裝飾圖案》、《中國傳統圖案大觀》等書籍,將他原本對劍的理解,更上一層樓。




若拿手工劍和機器劍來拼,那可能機器劍可以做到更利、更硬,但再鋒利堅硬,那最多只能算管制刀具,沒有靈魂。




如陳阿金師傅所言:

「和平年代,作為武器的劍已經死了,只作為藝術的劍,才是永恆的。」




陳師傅鑄的「百壽百福劍」,曾經作為國禮送給普京






所以,附在這個物品上的,屬於人的文化審美,才是匠物的珍貴之處,這是匠心,正因為有這些匠心,才有「

十年磨一劍

」的底蘊,是文化也是精神。




純粹用功利角度衡量,問「有什麼用?」,就淺了。







然而

匠心是不容易被看見的

,所以很多人不會珍惜。




張國立這個節目,就帶我們去看匠心,是溫暖的,有內涵的,有收穫的,不是讓你哈哈一笑就過去了。







節目還有一個區別其它綜藝的內容:

體驗感。




不少文化節目,因為內容的限制,都是在電視台錄的,《非凡匠心》把觀眾帶到戶外去,實打實的看到整個工藝過程。




節目沒有明星互撕,靠矛盾超級來吸引眼球,重點是在手藝的體驗上,東西製作的過程,讓他們去展示給你看,製作才是主角。








《非凡匠心》「龍泉寶劍」的匠心傳播大使是張國立和任賢齊,他們的任務是完成鑄劍,任賢齊演過楊過,他來鑄劍還挺合適的。




如何鑄劍?




張國立和任賢齊在那邊呆了很多天去完成這個工作,他們就住在一個小屋子裡,

體驗學徒

的感覺。




要鑄劍,首先是淘沙,鑄劍的石英砂來自龍泉邊上的小河;再去找老鐵,他們走遍全村收集了兩個廢棄的爬犁。







然後就是重頭戲,

鍊鋼、鍛造

,需要兩個人掄著鎚子反覆捶打,去除雜質,並摺疊鍛造成型。




這一步不僅要體力,還要耐力。







這一步相當很關鍵,他們第一次打廢了,研究半天還是無法挽救。




有的節目體驗其實是展示,大家都是會成功的,但《非凡匠心》並

不迴避失敗

,真的失敗了,就重頭再來。




節目非常真實,我們看到他們打廢了一塊鐵,任賢齊在微博說其實自己打廢了好幾把劍,相當不容易。










如果偷懶,讓明星們擺擺樣子,在現在的娛樂圈也是常見的,甚至直接讓替身來,本人不一定全程在場。




但用作假和敷衍的態度,嘉賓就不能感受到這種

敬畏感

。只有他們深入進去了,我們才能通過他們感受到

體驗的情緒







在他們作為普通人去不斷的嘗試中,我們才能感覺到工藝的效果和差異。




這就是節目的「體驗感」,

試錯更真實







張國立和任賢齊,都是百分百的投入去做這件事情。




最後用他們自己打出來的劍試劍,任賢齊的身手一如當年利落。







前面說張國立做這個節目是

拼了




他真的很拚命。




張國立六十多歲了,依然根據節目需要,親自上陣打鐵,下河淘沙,一點都沒有猶豫。




晚上兩個手重到抬不起來,手臂貼滿膏藥。







他們第一季走了六萬公里,橫跨南北,這一季從內蒙古到雲南,跨度非常大。




這些傳承的匠藝,真不是坐在演播廳就可以輕鬆體驗。




這對於張國立而言,是一件

勞心又勞力

的工作。







他為什麼那麼拼?




他作為圈中大咖,多的是錢多簡單的節目,他卻選擇了這個

錢少、活多、離家遠

的這個節目,為的什麼?




我想,到他這個年紀、這個地位還這樣,那除了

熱愛

沒有其他理由。




張國立不只一次在各種場合說過,自己對文化節目的熱愛,想為這樣的節目全力以赴。




15年他接受採訪,特別提出了「

文化斷層,如何豐富

」的問題。




為什麼會覺得現在文化氛圍不夠好,因為很多東西是他親身感受的:




「我去看招生考試學生們的即興小品,他們的題材要麼就是戀愛打架、要麼就出現財產糾紛了,等等。雖然他們都很機智,語言來的很快,但是你可以看到,真正走心的、用情感來演繹的,一個沒有。聰明、機智,但沒有真情實感。」




「文化這個東西跟經濟不一樣,經濟一發力就上去了,文化的事兒沒那麼立竿見影。」




所以他對文化節目有極大的

熱忱

,通過身體力行去支持文化類的綜藝。







其次就是

原創

的問題。




前幾天韓國國會通過了「

禁止外國抄襲文化產品及音樂

」法案,他們提案議員舉的例子,如韓國的《三時三餐》、《叢林的法則》、《尹食堂》等等,基本都針對了中國的節目。




真的是好大一個耳光。




抄襲的就那幾個團隊,但現在中國人都面上無光了。




張國立非常強調原創,他曾經「

炮轟

」那些綜藝節目,呼籲各方一起支持原創。




「內地很多綜藝節目大量引進境外人員製作綜藝,就是圖省事兒,用最簡單的辦法做最喧囂的事,現在很多影視作品和綜藝節目失去了自主創新能力和自主創新的願望,大家更願意購買一個模式,甚至不買模式,直接照抄,反而忽略了原創能力。」




廣電總局也發布通知,要鼓勵自主原創節目,限制引進模式。




我非常贊同他的一個觀點:

文化的事多方合力才能弄出新局面。




希望文化復興,確實不是一個人能辦到的,廣電總局、製作人、明星、掌握話語權的人,都得一起加入去為之努力才行。




像我這樣的自媒體人,也願盡微力。




為《非凡匠心》「以工匠熱血,為文化續生命」的這類的文化綜藝清流叫一聲好!







小時候我看《上下五千年》,不斷的看到「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我們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但我們有那麼深厚的文化,卻沒有多少以其為內容的節目,在互聯網時代,傳播力非常強大的綜藝上出現極少,真的是可惜。




這是我們的文化,也是我們獨一無二的珍寶,是值得拿出來全民傳播的。




原創文化類綜藝節目崛起,或許會是現在綜藝的轉型方向,市場的導向者,是應該去做一些

正能量、有情懷

的事情。




我們作為觀眾,能享受到,學習到,才是真正的文化中國。




至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流到今天的文化,這其中有的是很大眾的,有的就是某個圈子內的,不一定需要你去購買支持,花錢什麼的。只要這些匠人匠心的故事,他們傳承技藝製造的東西,能被我們知道、重視、明白這其中的價值和可貴,以擁有為豪,那就夠了。




敬畏文化,敬畏匠心,敬畏這上下五千年的中國人。














謝謝收看!


點贊、分享、回復都是對你的好友大李的


愛與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李吃西瓜 的精彩文章:

黃軒在《時尚芭莎》的封面是想加入海瀾之家嗎?

TAG:大李吃西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