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立體主義大師法寧格:我想掙脫思想束縛

立體主義大師法寧格:我想掙脫思想束縛

萊昂內爾·法寧格《Denstedt》,1917年

提到藝術家萊昂內爾·法寧格,你最先會想到他的哪個身份?是為《芝加哥論壇報》畫插畫的諷刺漫畫家,還是在包豪斯教繪畫和建築的重要講師?是藍騎士里的表現主義畫家,還是畫作充滿幾何魅力的立體主義大師?無論是哪種身份,法寧格都能完美駕馭。

音樂or繪畫,這是一個問題

萊昂內爾·法寧格(Lyonel Feininger)出生於一個正統的音樂家庭,父親是一位小提琴家和作曲家,母親是一位歌手。按理說,法寧格應該子承父業去搞音樂,就算不當作曲家,至少也要走一條和音樂相關的道路,但16歲的他卻選擇了去德國學習視覺藝術。

萊昂內爾·法寧格《Self-Portrait》, 1915年

法寧格先是進入漢堡職業學校(Harmburger Gewerbeschule)學習繪畫,1888年,他通過考試進入柏林皇家美術學院(Konigliehen Akademie)。一年後,還是學生的法寧格第一次作為漫畫家接到了《諧趣周報》(Die Wochenzeitung)的訂單。

萊昂內爾·法寧格《The Kin-der-Kids》,1906年

當法寧格完成學業回到柏林準備獨立從事繪畫創作的時候,卻發現純藝術的創作對於一個初涉畫壇的新人意味著數不清的艱難:既有來自社會的漠視,也有生活貧困的壓力。面對這樣的情況,法寧格只好先給報刊畫插圖來維持生計,同時他也沒有放棄藝術創作。

萊昂內爾·法寧格《Aunty Jimjam and Cousin Gussy Have a Vision of the Kin-der-Kids》,1906年

萊昂內爾·法寧格《Wee Willie Winkie"s World》,1906年

所以,以表現主義和立體主義而聞名的法寧格最早其實是作為漫畫家「出道」的。1894年,他開始為德國布拉特幽默期刊《ULK》和柏林的《Fliegende》工作。12年後,《芝加哥論壇報》的編輯James Keeley到德國去尋找廣受歡迎的幽默藝術家來為報紙畫插畫,法寧格就這樣回到巴黎開始了為《芝加哥論壇報》工作的經歷。

萊昂內爾·法寧格《The Miller and His Child》,1907年

無論是漫畫還是後來的繪畫作品,法寧格在創作過程中都表現出一種音樂傾向,他本人也曾說過:「音樂是我的生命,作為塗料和養分融入我的美術創作中。我的畫作接近交響樂的合成,立體主義只是其中的一個演奏單元。」

萊昂內爾·法寧格《In a Village Near Paris》,1909年

萊昂內爾·法寧格《Uprising》,1910年

迷人的立體幾何

法寧格由漫畫向立體主義繪畫轉變的契機發生在1911年的巴黎。這一年,他結識了羅伯特·德勞內(Robert Delaunay)和一些其他的法國立體主義畫家。立體主義深深地吸引了法寧格並影響著他的個人品位。

萊昂內爾·法寧格《Carnival in Arcueil》,1911年

萊昂內爾·法寧格《Bathers on the Beach》,1912年

在德勞內風格的決定性影響之後,法寧格開始了對「神秘的內在結構」的探尋。他告訴世人:「我的『立體主義』,這是一種錯誤的描述,因為它表現出與法國立體主義藝術家目標相反的觀念,它以雄偉和集中原則為基礎,直到完全達到我的視覺極限。」

萊昂內爾·法寧格《Gelmeroda III》,1913年

色塊之間的碰撞和絢爛的光影處理,成為法寧格這段時期作品的重要特色。1913年,藝術家藍騎士集團(The Blue Rider)邀請法寧格參與他們在柏林的第一次德國秋季沙龍展覽。而在此之後,法寧格與康定斯基、保羅·克利、阿列克謝·馮·亞夫倫斯基的友誼正式開始。

萊昂內爾·法寧格《The Green Bridge II》,1916年

1917年,法寧格在柏林舉辦了第一次個人畫展,在赫爾瓦特·瓦爾登(Herwarth Walden)的全力支持下,這個畫展大獲成功。與此同時,法寧格為自己找到了一種新的表達方式——從早期瀟洒的動態向凝滯、內省的結構轉變。隨後,他開始嘗試木刻創作,並將木刻作品所呈現出的特殊效果反饋到繪畫中,加強了畫面的穩定性和平面的張力。

萊昂內爾·法寧格《Ships and Stars》,1919年

萊昂內爾·法寧格《Hanseatic Ships》,1919年

在1919年魏瑪包豪斯學院成立之初,法寧格被第一任院長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聘為該院教師,講授立體主義和未來主義的繪畫形式與思維。《社會主義大教堂》是法寧格為1919年的《包豪斯宣言》創作的一幅表現主義木刻。

萊昂內爾·法寧格《Church》,1919年

彩色幻影下的「頹廢藝術」

當包豪斯在1925年遷至德紹時,法寧格離開了學校,但仍然與該機構保持著聯繫,直到它在八年後關閉。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之後,藝術受到了大規模的「清洗」。1937年,法寧格與許多朋友的作品一起被德國納粹政府宣判為「頹廢藝術」,遭到明令禁止。

萊昂內爾·法寧格《Dawn》,1938年


萊昂內爾·法寧格《Excursion》,1940年

為了躲避納粹的迫害,法寧格回到了他的出生地——美國紐約。65歲的法寧格嘆息:「當有朝一日有人報道我說,在我65歲那年抵達紐約港時,兜里只裝著兩美元,只能重新開始生活。」驟然變化的環境和生存的壓力讓法寧格感到非常不適應,迷茫了好一段時間。

萊昂內爾·法寧格《Spook I》,1940年

在這種情形下,對德國舊日風景的追憶成為了他此時主要的作品主題。他在寫給亞夫倫斯基的信中提到了當時的狀況:「心理創傷,難以治癒。」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1940年創作《曼哈頓》組畫,直到這時,法寧格的狀態才逐漸好轉。

萊昂內爾·法寧格《Manhattan I》,1940年

1944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為法寧格舉辦了規模龐大的作品回顧展。至此,法寧格終於在這個現代藝術的大都會站穩了腳跟。晚年的他逐漸擺脫了嚴格的幾何形構圖體系的約束,在創作中注入了更多自由的成分。

萊昂內爾·法寧格《Walking in a Dream》,1945年

萊昂內爾·法寧格《Figures Walking》,1949年

面對著法寧格的作品,欣賞者的思緒會無限延伸,可能會想要透過作品去和藝術家對話,或者靜靜地思索人與宇宙的關係。上世紀50年代的紐約,藝術流派爭先恐後出現在這個繁華喧囂的大都市裡,而法寧格則安安靜靜守著自己的藝術創作,傳遞著平衡和自由。

萊昂內爾·法寧格《Untitled》,1952年

萊昂內爾·法寧格《Hot Weather!》,1954年

正如法寧格所說:「我傾向在繪畫中用越來越少的語言,用最精華的線條和色彩來闡述思想。作為一個畫家,我想掙脫思想束縛,去把握顏料的特性,並以我自己特有的方式使用它們。」

[編輯、文/胡新苑]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芭莎藝術 的精彩文章:

印度「咖喱味」的當代藝術有多強?

TAG:芭莎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