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鹽城市仁愛學校讓特殊孩子也享受九年義務教育

鹽城市仁愛學校讓特殊孩子也享受九年義務教育

2月1日,鹽城市德賽堡康復醫院二樓宿舍,午後的陽光透過窗戶,溫暖了整個房間。「我是初中生了,我喜歡上學。」肢殘、智障,12歲的卞奕峰一出生就成了特殊的孩子,然而長期接受康復訓練和教育的他,和記者簡短交流時並沒有障礙。

德賽堡康復醫院與鹽城市殘疾兒童教育康復中心(市仁愛學校)一前一後,推開一扇柵欄門,便是一個院子,醫教一體。每天清晨7點半,卞奕峰走進教育康復中心上課;10點半,回到德賽堡醫院,做醫療康復。下午,再進行一個循環。「肢體按摩、運動、理療,和200多個孩子一樣,小奕峰接受康復師一對一的治療。」德賽堡康復醫院副院長彭晉生說。治療、上學,卞奕峰的奶奶陳粉林陪伴著孫子,在這個院子里度過了漫長的6年時光。

「孩子生下來就不靈活,只能躺著,為給他治病,家裡背了債,兒子兒媳不得不打工養家。」陳粉林住在鹽城開發區步鳳鎮鄉下,離這有十多里路,說來不遠,卻很難回去。「孩子7歲時,我們來到康復學校,一邊上學一邊接受康復治療。有國家照顧,他的治療、上學,包括吃住都免費。」陳粉林也時常挂念家中生病的老伴,但「絕不放棄孩子」,她成了這裡的長住戶。

下午兩點,祖孫倆一路攙扶,艱難地挪上學校二樓。推開「培智七年級」教室的門,八九個孩子正享受著老師韋青帶來的糖果,不時地用他們獨特的聲音、手勢表達著對老師的謝意。卞奕峰含著糖塊,興奮地扶著助行器,艱難而又自豪地走給記者看。

「每一步都很費力,鞋也不知被腳尖頂破了多少雙,但終究是能走了,以前他只能躺著。」在陳粉林眼裡,孫子的變化已是「鐵樹開花」:能走,能寫字,還能畫畫,就是對算術不敏感。

翻開孩子們的作業本,胸膛、健壯、微笑等筆畫繁多的字,竟然被這些中、重度智障孩子書寫得非常工整。「要知道,他們一周都很難記住一個字。能學會寫自己的名字,已是了不起的進步。」韋青說。 教室後牆上,貼著學生耿洋的個人畫展,其中有想像力豐富的《垃圾轉換器》《我的未來世界》。

教室里的空調,牆角的琴,都來自社會捐贈。鹽城市殘疾兒童教育康復中心副主任紀加芳說,這間教室原是教師辦公室,去年秋學期,為開設自閉症、智障兩個初一班,學校把圖書室和教師辦公室騰空,圖書分到各個班,教師也到班級辦公。

「孩子在這裡讀完小學那年,因為沒有初中上,我們只能去外面找了一所學校,但不是初中,也沒學籍,還要交房租,最困難的是孩子的醫療康復也斷檔了。」陳粉林說,自己老了,再也背不動孫子。「去年暑假,聽說這裡真的辦起初中,我們立即過來,這下,孫子終於也有初中讀了。」

1991年,創辦之初的鹽城市殘疾兒童教育康復中心僅能解決聽障孩子的早期康復問題,而且只招學齡前孩子,後來逐漸擴招到智障、自閉症以及多重殘疾的孩子。2010年,鹽城市政府創辦仁愛小學,孩子們可在這裡讀到六年級。去年暑假快結束時,許多家長提出讓特殊孩子也能像正常孩子一樣,享受九年義務教育。針對群眾訴求,鹽城市政府進行了大量走訪、調研,最終決定拿出9個教師編製,3個政府購買服務用工名額,撥付290萬元經費,在市殘疾兒童教育康復中心設立初中班,讓殘疾孩子能夠有學上、按時上。

「方案定下來時已經快開學了,但各方面都很給力。去年9月1日,首屆初一兩個班迎來18名學生。」紀加芳記得,開學那天,看到自己的孩子順利步入初中,許多家長熱淚盈眶,一些小學畢業後只能回家的孩子終於又回到校園。

「不要用同情的眼光看他們,特殊孩子需要你的讚賞。」教育康復中心主任助理錢冬青正在準備孩子們的《家庭報告書》,身旁還有一大摞「三好學生」獎狀。「不拋棄、不放棄,我為這樣的家庭和家長點贊。」 本報記者 卞小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網 的精彩文章:

蘇格:2017中國外交在多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老中青實力派藝術家作品曼谷展出 紅木傢具受歡迎

TAG:人民網 |